去年11月末,广州中山大学校园内一栋古朴的二层小楼对外开放,这就是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的故居“麻金墨屋”。在岭南大学于1951年并入中山大学之前,陈寅恪曾任岭南大学教授。当年,该校与燕京大学、金陵大学、震旦大学等齐名,都是民国时期著名的教会大学。
中华民国仅仅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37年,但一大批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学者、文化名人,却在这短暂而纷乱的时代横空出世。众所周知,目前为止共有8位华裔诺贝尔奖获得者,其中有4位(李政道、杨振宁、李远哲、崔琦等)接受的是民国时期的教育,加上鲁迅、胡适、蔡元培、林语堂、陈独秀等不胜枚举的民国名人----他们如耀眼的星辰划过时代天空,其光彩也夺目,其建树,亦为今人所难望其项背。
为何乱世多才俊?公立、私立、教会学校等并存的多样化教育办学形式,或许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中国教育急需合作办学?
2008年9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件》开始施行。条例明确规定,我国鼓励引进外国优质教育资源的中外合作办学,鼓励在高等教育、职业教育领域开展中外合作办学,但义务教育和军事、警察、政治等特殊教育除外。去年,商务部部长陈德铭也在2009年全国商务工作会议上表示,明年将针对外商投资,更多开放医疗卫生、教育培训等服务性行业。
这么说,中外合作办学的繁荣时代到来了?
我们可以发现,利用外资是我国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重要内容,外商投资企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拿教育来说,中外合作办学无疑是外资进入内地教育市场的极佳途径,完全可能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很大的贡献;因其特地,它曾被喻为 “不出国门的留学”或 “就地留学”,自始至终备受求学者的青睐。此外,“外资办学”与“外资办厂”其实是一个道理,比如吸引外资兴办职业学校,不仅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减缓人才外流,也可拉动学校所在地的第三产业,最终支持地方政府更好地实施义务教育。
然而,随着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一些问题也开始浮出水面。部分中外合办硕士项目被停招,更有传闻,说教育部的办公桌上积压了4000份中外合作办学的申请。先不论传闻真假,这至少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教育领域外资开放改革的迫切性。
4000份申请,就有4000所学校或者4000所院系,假设拒之门外:按每间学校培养学生1000名计算,就等于400万名学生需另寻教育机会;每间学校外方投资300万办学,就等于教育部将120亿元外汇石沉大海;每名学生一学年的学费为1万元,就等于教育部放弃了1200亿元的GDP。
事实上,中国经济改革开放30年,民营经济得到了巨大的发展,税收已经超过全国纳税的50%以上,安排的就业超过整个就业量的70%以上。民办教育在其中自然也是贡献良多,虽然从人数、办学规模、办学水平以及资金投入来讲,跟公办学校有很大差距。
发达国家教育对GDP的贡献率达到47%,中国教育对GDP的贡献率只有不到4%。资金投入已然是极为不足,但是政策上还是设置了诸多门槛,使得民间资本和外国资本很难参与其中,而由于教育投入资金不足,全国教育环境良莠不齐之态势则愈见沉重。
“海归不归”,福兮祸兮?
去年4月,教育部国际司司长张秀琴表示:“中国出国留学事业成绩显著”。从1978年到2008年年底,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到139万。30年间扩大了168倍。同期,各类回国留学人员总数达到了31.97万人。
只要对这些“可喜可贺”的数字稍加分析解读,就不难发现:留学人员总数139万,而回国总数只有31.97万。这意味着,滞留国外不归的留学人员超过107万,不归率高达77%。另有数据显示,自1985年以来,清华大学高科技专业毕业生80%去了美国,北京大学这一比例为76%。
海外学校虽好,但是在“经世致用”上,毕竟没有特意为中国的人才市场量体裁衣、选择授课与培训内容,这也使得一些留学海外的中国学生在回国后感到了“水土不服”。
留不住人才,是目前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人才极度缺乏的主要原因。世界500强企业基本落户中国,但是世界名校落户中国的则寥寥可数。
什么是“就地留学”?
让外国名校诸如哈佛、剑桥等到中国来办学,输入先进的教育理念,让外国人来培养中国人才,将外国的创新模式植入中国的严谨教学,可以极大地推动我国的教育发展事业。而且名校来中国办学,必然会在招生、教学、毕业更各个环节考虑到中国学生和中国教育与就业市场的需求,国外先进的教育经验在中国的“本土化”落地,不但可以把很多攒钱出国留学的孩子们留在国内,还可以让很多学生不必再经历海外的艰辛求学后,又回国感到“水土不服”。这就是“就地留学”的好处。
倘若“就地留学”可以实现,对于现有的国内的大学也将是一个“被动提升”的机会。因为现今国内大学之所以不愁没学生,就因为大学的容量远远比学生数量要缺乏,致使学府日益腐败、官僚主义盛行。只要引进外来资本,大力兴办学府,引入教育机构的竞争机制,增加学生的自主选择机会,既让学府能够展示其办学特色,又能给学生选择自主权,一旦存在竞争,质量就不可能差,更是从侧面根治了学府空有百年名校之称、无优质学府之实,一举多得。
信孚教育集团创始人信力建认为,所谓“人民满意的教育”,就是让学校遍天下,让每一个人都有机会读书。而不是一定要有两个亿、几栋大楼、几百亩地才可以办大学。信力建曾写文章建言“县办大学”,效仿美国社区大学的模式,每个县都办学,鼓励民间办学,推广私立教育。
在国际上,我们希望多极化,不是只有美国一家独大;在文化上,我们希望多元化,不是只有说英语才能登堂入室;那么,同样,在教育办学形式上,我们希望多样化,而只有一个有选择的社会,才能产生会选择、会生活、会思考的健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