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莘店”古地名
洛阳伊川县平等村古称大莘店,是秦楚古道上的军事要塞和商业重镇。平等村原名莘店、莘渠、莘渠里、大莘店、莘店街等,村东伊河有莘渠官渡遗址,村南有莘营村。1927年,冯玉祥督豫,将洛阳龙门南伊河东的白沙改为“自由县”、伊河西的大莘店改为“平等县”, 县政府驻大莘店村,大莘店遂改名平等。1932年,撤自由县与平等县恢复伊川县,县政府改驻府店街,即今伊川县城。1962年成立平等公社,1982年12月撤平等公社设立平等乡至今。平等乡位于县城南7公里处,北临城关镇,南连鸣皋镇,西与高山乡接壤,东隔伊河与白元乡相望,全乡总面积50.81平方公里,辖平等村、东村、西村、古城、杨寨、姜沟、王庄、张奇庄、龙王屯、上元、宋店、马回营、马回、四合头、辛营、马庄等16个行政村,23个自然村,231个村民组,45174人,耕地面积3115公顷。

大莘店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商代名相伊尹生于此地,《孟子》载:“伊尹耕于有莘之野而乐尧舜之道”。村西有伊尹祠、伊尹墓、拜尹台、第一名相碑等。伊尹祠古代对联曰:“伊尹耕野几度鸣鹤盘垣九皋去,汤王聘贤五番玉骑奔腾龙门来”。伊尹祠中有供奉牌位,上书:“商开国右相有莘圣人伊尹之尊位”;祠后有伊尹墓,唐代孔颖达注《尚书》说“伊尹老归故里”。
伊尹祠正北一公里处,有宋代易经大师邵雍(字尧夫)之墓。邵雍是宋代著名的易学、哲学、历史学家邵雍,被称为“内圣外王”,康熙皇帝赐给他《学达性天》匾,挂在邵雍的祠堂(大莘店村内)。邵雍父亲邵古的墓志铭记述:“世范阳、家伊川,神荫原。原西南。”邵雍墓园明代宣德三年(1428年)河南布政使所立〈重修康节先生字堂记〉碑文记载:“新店为先生故里”。 邵雍墓现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史记•殷本纪》记载:“伊尹为有莘氏媵臣,负鼎俎,以滋味说汤,致以王道,汤举任以国政”。《中国姓氏寻根》载:“夏末有有莘氏人伊尹,因生于伊水之旁而得氏。”《姓氏寻源》:“伊尹姓伊,以有莘氏女采桑伊川,以伊为氏。”伊尹是辅佐成汤开创商王朝555年基业的功臣。《中国将相辞典》收录自夏至清在中国历史上有一定影响的878位将相,《中国历代名师》记述中国历史上有名望的52位名师,伊尹均名冠首位。伊尹被誉为“烹饪鼻祖,第一名相”。
大莘店地望在北魏郦道元所著《水经注.伊水》有较详细记载:“伊水又东北,涓水注之,水出陆浑西山.其水有二源,北水东流,合侯涧水,水出西北侯溪,东南流注于涓水。涓水又东迳陆浑县故城北,平王东迁,辛有适伊川.鲁僖公二十二年,秦晋迁陆浑之戎于伊川,故县氏之也.涓水东南流,左合南水,左会北水,左合禅渚水,水上承陆浑县东禅渚,渚在原上,陂方十里里,佳饶鱼苇,世谓此泽为慎望陂,陂水南流,注于涓水,涓水又东南注于伊水。昔有莘氏女采桑于伊川,得婴儿于空桑中,言其母孕于伊水之滨.其母化为空桑,子在其中矣,莘女取而献之,命养于庖,长而有贤德,殷以为尹,曰伊尹也,伊水又东北过新城县南”。
莘女采桑得婴儿之地,在“陆浑县故城北”“陆浑县东”“新城县南”的有莘氏。 “陆浑故城”在今宜阳县南留村,紧邻伊川县鸣皋镇徐阳村。“新城县”即“新城故城”,在今伊川县平等乡古城村。大莘店位于陆浑故城以东,伊川县平等乡古城村南,即今伊川县平等街,古称大莘,有莘。附近有苇子湖,沼泽地。这里是伊水之旁最大的一片平坦沃野,伊水支流银河注于伊水,十里平原,佳饶鱼苇。
现今我国的版图上,称为“莘”的地名多不胜数,但伊尹诞生地伊川,不仅古称作“大莘”,而且在先秦文献中即明确记载、并历代延续至今。附近的新城故城遗址在先秦即称新(莘)城,是有丰富传统文化内涵的古遗址。在断代史书《汉书•地理志》中,地名为“新城”,此地在《左传》、《战国策》、《吕氏春秋》、《史记》、《水经注》、《唐书》等史书典籍中均有记载。伊尹的故里新城古称“有莘氏”、“大莘”,是地名的表示。秦统一六国称为新城郡。
历史上的“新城县”即现在的伊川县古城村,其南部三里地的伊川大莘店古属伊侯国,秦、汉置新城(此地自古为有莘氏故地)。东魏改新城为伊川郡,唐改为伊阙,宋熙宁时并入伊阳,随伊阳的变迁而属嵩县。嵩县在宋属伊阳县,1139年改为顺州,金皇统元年(1141年)更名嵩州。明洪武二年(1369)废州为县,始名嵩县 伊川大莘店在1927年由国民政府置平等县,从嵩县分出,1932年平等、自由两县合并重置伊川县,辖区基本上是古代新城伊川的范围。平等县仅存五年而废,但历史积淀深厚又有伊尹、邵雍著名历史名人的大莘店地名,却没有恢复历史原名,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历史文化,宣传魅力伊川实在是令人遗憾。
何时遵从历史原貌,将“平等” 恢复历史原名“莘店”。
附录
河南水利风景网—人文历史
|
陆浑,位于河南省西部,伊河中下游嵩县境内,距古都洛阳 60 公里,历史文化悠久,源远流长,早在新石器时代, 就有先辈在此开荒垦土,繁衍生息。陆浑岭的老樊店村,有龙山文化遗址。西南 5 公里的桥北村,有仰韶文化遗址。东北 3 公里的瑶店村,有二里头文化遗址。诸遗址证明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在陆浑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
相传。洛阳的龙门以里,至栾川县的潭头镇以下,古代为一大湖 , 名曰“五阳湖”。大禹治水,凿开龙门,积水东泻,始显山、岭、川、原。古陆浑就在这山 、岭、川 、原之间。
陆浑曾有伊国、伊侯国、伊川, 豫州、有莘国、陆浑戎等之称。据《路史》记载“伊川,尧之母家伊侯之国。尧生于伊,故为伊祁氏。”
据光绪《嵩县志》记载“周襄王十四年(公元前 638年 ), 陆浑戎允姓,从甘肃敦煌县迁此,始名陆浑。”
周襄王二十八年(公元前 624 年),楚子(楚国王)伐陆浑之戎。《左传》中记载:“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洛,观兵于周疆。”
东汉建安二十四年(公元 219 年),陆浑民孙陆等起兵,南附关羽,是时羽围樊城也。(《 三国志》)
十六国时,前燕慕容帏遣司马悦希攻洛阳,晋冠军将军陈佑奔陆浑。(《晋书》)
明崇祯十二年(公元 1639 年),李自成率数百骑兵攻破万安、陆浑、田湖等地。(光绪《嵩县志》)
辛亥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 在陆浑均有激烈的争夺战。
陆浑地势险要,风景宜人,不仅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而且是文臣武将辈出,名儒廉吏寓居荟萃、著书赋诗之处。
商相伊尹生于空桑,耕于有莘(空桑亦名有莘,在古陆浑), 商王成汤三聘伊尹于此。唐河南少尹李素生于陆浑之李家村,葬于陆浑之鳴皋山下。唐著名廉吏元德秀,鲁山县令任期满归居陆浑,死后葬于陆浑。
宋大理学家程颢、程颐曾在陆挥之屏凤庄讲学、著书,并定居于陆浑之耙楼山下,死后葬于陆浑之白虎山东。大儒邵雍常至陆浑与其友二程兄弟会文议事;死后又葬于陆浑的紫荆山。北宋大臣、文学家范仲淹死于徐州,择葬于陆浑之万安山。
抗金英雄翟进、翟兴、翟宗父子出生于陆浑。抗日将领宋天才、邢清忠、韩文英等也是出生于陆浑。名震中原之憨玉琨、万选才、王天纵等也是出生于陆浑。
秦代孔丛子,名鲋,字子鱼,先师孔丘九代孙。秦始皇并天下,召为鲁国交通君,迁少傅。丞相李斯始议焚书,鲋闻之,与弟腾、树将家中之《论语》、《尚书》、《诗经》等藏于祖堂壁中,隐居于陆浑,避过了“焚书坑儒”的杀身之祸,并在此著《孔丛子》,(光绪《嵩县志》、《嵩县文化志》)
东汉时,董宣任陆浑令,政绩卓越,后人把他的神牌摆在嵩县名宦祠首位。 ( 光绪《嵩县志》) 董宣是历史上有名的小官,他不徇私情,严惩了“公孙丹”和“湖阳公主”案中的杀人凶手,案情涉及皇亲国舅,他不怕坐牢,不怕杀头,为民申冤除害,百姓称他为“强项令”。后人编的《洛阳令抬棺上任》这出戏,就是颂扬董宣不畏权势, 秉公执法,廉洁清正的高尚情操。
汉末胡昭,字孔明,颖州人。曹掺为丞相,礼拜不应,乃转居陆浑山,躬耕乐道,以经籍自娱闾里,敬而爱之… …。 (《三国志》)
唐代宋之问,一名少连,字延清,汾州(山西汾阳)人。一说虢州弘农(河南灵宝)人。高宗上元二年进士。因善写应制诗,受武则天恩宠、官至考功员外郎。(《文史辞典》)据有关文献记载:“宋之问居陆浑岭。” 他的《寒食还陆浑别业》诗曰 :
洛阳城里花如雪,陆浑山中今始发。
旦别河桥杨柳风,夕卧伊川桃李月。
伊川桃李正芳新,寒食山中酒复春。
野叟不知尧舜力,酣歌一曲太平人。
宋之问的《初到陆浑山庄》, 《陆浑山庄》, 《游陆浑南山》等诗也颇受世人欢迎。
唐代元德秀,字紫芝,进士, 河南陆浑人。少孤贫,事母至孝, 始任南和县尉,有惠政,升任龙武录事参军。后因家贫,求为鲁山县令,世称元鲁山。任届期满,退居陆浑山。据光绪《嵩县志》载:“ 天宝十三年七月二十九日,元鲁山卒于陆浑草堂,葬于陆浑南岗,春秋五十有九,未赏妇人。堂中仅有十尺之地,惟篇简、巾褐、枕履、琴杖、單瓢而已……。 " 后人为了怀念这位廉洁清正的元鲁山 , 明万历五年富县知县李化龙在陆浑岭元鲁山墓前修建一座 “元鲁山祠庙”。清康熙二十六年河南府知府王楫重修。清乾隆年间 , 嵩县知县郭硡俊参拜元鲁山祠庙时曾赋诗悼念;清名人康基渊拜谒元鲁山墓祠时亦曾赋诗悼念。
民国时期,“五四 ”运动中的洛阳学生运动领袖温小岑祭拜元鲁山基时诵曰 :
元鲁山道学渊博,唐代一贤相。
千秋圣治鲁山地,姓名永流芳。
伊川萧萧芦狄秋,英风高千丈。
唐室千秋伊水西,享祀何需子。
唐代房官 , 字次律 , 河南人。少好学 , 风度沈整 , 与吕向皆隐陆浑山十年 , 不谐际人事。开元中以荐为校书郎 , 累迁吏部尚书 , 同平章事 , 相肃宗 , 卒赠太尉(《唐书》) , 葬陆浑山。 (《杜诗》) 杜甫赠其诗日 :
远闻房太守 , 归葬陆浑山。
一德兴王后 , 孤魂久客间。
孔明多故事 , 安石竞崇班。
他日嘉陵涕 , 仍沾楚水还。
唐代 " 诗圣 " 杜甫 , 曾游居陆浑 , 他的《河南归陆浑庄忆弟》诗曰 :
丧乱问吾弟 , 饥寒傍济州。
人稀吾不到 , 兵在见何由。
忆昨狂催走 , 无时病去忧。
即今千种恨 , 惟共水东流。
且喜河南定 , 不问邺城围。
百战今谁在 ? 三年望汝归。
故园花自发 , 春日鸟还飞。
断绝人烟久 , 东西消息稀。
唐代岑参 , 南阳人 , 宰相文本之后 , 天宝进士。杜甫荐其识度清远 , 议论雅正 , 历官左补阙 , 至侍御史 , 出为嘉州刺史。陆浑有别业 , 在巴南犹思之。他的《巴南道中思陆浑别业》诗曰 :
沪水南州远 , 巴山北客稀。
岭云缭乱起 , 溪莺等闲飞。
镜里愁哀鬓 , 舟中换旅衣。
梦魂知忆处 , 无夜不先归。
岑参的《送陈子归陆浑别业》、《送杜庄下第归陆浑别业》等诗均受后人称诵。
唐代郑旬瑜 , 字元伯 , 郑州荣泽人。少孤 , 值天宝乱 , 退耕陆浑山 , 以养母不干州里。刘晏、张献诚表荐 , 皆谢不应。大历中以讽谏主文科高第 , 累迁礼部侍郎 , 为河南尹 , 相德宗 , 后王叔文用事 , 旬瑜称病不起 , 寻卒。(《唐书》)
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 , 字退之 , 河南河阳 ( 河南孟县 ) 人。文学著作丰厚 , 为 " 唐宋八大家 " 之首。他在《师说》中 提出 " 人非生而知之者 ", "弟子不必不如师 , 师不必贤于弟子 " 等合理见解。他在陆浑寓居时 , 曾赋诗《陆浑山火和皇甫提韵》。
陆浑山川秀丽 , 风光优美 , 历代不少文人至此畅游隐寓。唐代楼颍写的《伊水门》, 名相李德裕写的《南望伊水》、《伊水晚眺》, 北宋程颢写的《偶成》, 欧阳修写的《伊川独游》等诗篇 , 都是他们寓居陆浑时留下的宝贵文献。( 注 : 伊水 , 是指伊河水。伊川, 则指伊河两岸而言。 )
抗日战争时期 , 国立河南大学、河南省立战区二中、省立一小、省立十小均迁至陆浑一带避乱复课。解放战争时期 , 豫陕鄂三地委、三专署、三分区司令部曾迁至陆浑附近的寺庄村办公。中原军政大学 500 余名师生也迂此上课。为过江培养地方干部的伊洛公学于1948 年也在寺庄诞生。
陆浑乃古今名人心目中的风水宝地。它哺育过古代的帝王将相 , 也抚育出近代的不少将军与文人。为什么古今骚客、武将愿至陆浑 , 其奥秘何在 ? 是地灵人杰 ? 还是人杰地灵 ? 这个哲学道理值得世人探讨。
陆浑岭自西向东 , 地区骤然收缩 , 陷出一窄峡深谷 , 伊水出其中 , 名曰 " 陆浑口 " 。陆浑口外半华里处 , 突起一孤山 , 叫 " 龟子山 " 。据传 " 南海观音 " 途经峡谷 , 看到 " 水神" 肆虐百姓 , 起水冲田 , 当即命令 " 乌龟精 " 前去堵塞陆浑口。因 " 乌龟精 " 爬行较慢 , 未赶到陆浑口 , 金鸡三唱, " 乌龟精 " 化为孤山 , 引颈欲奔而无济于事了。
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 做了国家的主人 , 要 主宰大自然 , 要做 " 南海观音 " 想做而做不到的事。国家为了 , 根治黄河水患 , 在陆浑口建立水库 , 由陕西工业大学设计。1959 年 11 月 16 日中国几位专家和苏联水工专家 N'A 勃索夫斯基、地质专家 B'H 斯拉伏扬诺夫等到陆浑口进行现场勘察 , 17 日在洛阳开会研究讨论。中苏专家和中央水电 部原副总工程师、黄委会副主任赵明甫、洛阳地委副书记苏振华及陕西工业大学的设计专家等发表了意见 , 国家确定在陆浑口建立水库。
洛阳军分区司令员李平山任修建陆浑水库党委书记兼指挥长 , 嵩县县长王安定任副指挥长 , 为修建陆浑水库的各个服务单位随之建立。河南省第一工程总队、洛阳地区水利局施工总队和汝阳、临汝、偃师、孟津、宜阳、伊川、嵩县、新安、巩县民工等 10 万名修建水库大军 , 于 1959 年 12 月 31 日在陆浑口破土动工。
施工初期以人力车运土、人工挖土、挑土 , 少量机械运土 , 三班交换 , 昼夜不停。职工住窑洞、睡草棚 , 不畏寒暑 , 干劲倍增 , 为驯服 " 水神 " 在工地上争相立功。
1961 年 10 月 , 陆浑水库工程交黄河水利委员会 , 由三门峡工程局施工。陆浑大坝主体工程 , 终于在 1965 年 8 月 竣工。坝高 55 米 ( 坝顶高程 333 米 ) 、顶宽 8 米、长 710 米 的一座以防洪为主、结合灌溉、发电、城市供水、养鱼和旅游综合利用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 , 堵塞住陆浑口巍峨不动。 并在东坝角的山岭上 , 开凿了 " 一道、三洞 " 的宏伟工程。在此充分显示出中国人民有 " 降龙伏虎 " 的本领。一道三洞是 :
溢洪道 , 长 435 米 , 进口底板高程 313 米 , 进口设三孔 , 每孔宽 12 米 , 高 11 米 , 闸门弧形。
泄洪洞 , 长518.6 米 , 底板高程 289.715 米 , 宽 8 米 , 高 10 米 , 洞身断面为城门形。进口设二扇工作闸门 , 前设 二扇检修闸门。
输水洞 , 长 318.77 米 , 直径 3.5 米 , 进口高程为279.25 米 , 用于灌溉放水和发电引水之用。
灌溉发电洞 , 长 314.3 米 , 洞径 5.7 米 , 进口底板高程
291 米 , 设平板检修门一扇。出口底板高程 288 米 , 设工作闸门两扇。
国际友人参观过陆浑水库之后 , 无不称赞中国人民的伟 大。有位日本友人参观过大坝之后 , 又进泄洪洞游览 , 用 ( 钦佩的 ) 中国话说 " 中国人民 , 大大的英雄 ! 这里是战天 斗天地获胜的铁证。 "
陆浑水库属于国家的大型水库 , 蓄水能力为 13.2 亿立方米 , 库水面积达 5.2 万余亩 , 控制伊河流域面积 3492 平方公里。 1975 年和 1982 年的两次特大暴雨 , 造成洪峰叠起 , 但经过水库调节 ,下泄流量仅为 800 立方米每秒 , 削减了黄河洪峰 , 为京广、陇海两大铁路的防汛 , 以及下游数百万群众、村庄、良田的安全立下了汗马功劳。
陆浑水库不但能调节黄河下游的洪水流量 , 同时还担负着古都洛阳的汛期安全和生产生活用水的巨大任务。
豫西人民利用陆浑水库的水源 , 组织了 4.5 万名修渠大军 , 从 1970 年 2 月起 , 依靠艰苦奋斗的传统和愚公移山的精神 , 经过 19 个寒暑 , 终于修成了一条盘亘在豫西群山之腰 , 岭坡之崩的人造天河——陆浑灌溉大渠。这条大渠从嵩县的陆浑 , 经伊川、汝阳 , 过汝州、偃师 , 到巩县、荣阳 , 大渠底宽 8-15 米 , 深 5.3 米 , 长达数百公里的这一工程 , 逢山凿隧洞、遇沟架渡槽 , 完成这一艰巨的的工程 , 正如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习仲勋在 1988 年总结陆浑灌渠时 说“众志成伟业 , 《水经》著新篇”。陆浑水库锁住了 "蛟龙 ", 驯服了伊河 “水神”, 豫西人民手牵伊河“蛟龙”, 带着改恶从善的伊河 " 水神 " 走进三市七县 , 180 万亩早地变成了水浇地。全国著名诗人藏克家先生赞颂豫西人民日 :
" 兴修水利 , 人力胜夭。 "
陆浑水库的输水洞发电站 , 机组三台 , 总装机容量3750 千瓦。年发电量 2500 万度。灌溉洞发电站 , 机组三 台 , 总装机容量 6500 千瓦 , 年发电量不定 , 一般年发电 1500 万度。利用陆浑水库的自然放水发电 , 可缓解洛阳地区电力不足的紧张局面。
经考察论证 , 洛阳市政府在 1992 年 7 月 , 决定从嵩县境内的陆浑水库向市区引水 , 8 月成立了引水工程指挥部 , 10 月国家计委会同建设部、水利部、经贸部等有关部门 ,批准洛阳市从陆浑水库向市区引水工程。这项工程建设规模为年供水 8 千至 1 亿吨 , 日供水为 24 万吨 , 总投资为 2 亿 多元。这项引水工程于 1992 年 11 月 18 日举行了开工典礼 .这项南水北洞的引水工程完成之后 , 将大大改善洛阳市的供水状况和投资环境 , 对洛阳的经济发展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国家为了根治黄河水患 , 能及时准确地掌握黄河流域的雨量情况 , 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投资 , 黄河水利委员会于 1982 年在陆浑建立陆浑通讯站。站下设 7 个水文站是 : 东湾、潭头、下河、栾川、卢氏、长水、陕西的石门玉。还有 21 个遥测雨量点 , 担负着伊河、洛河流域和黄河部分流域的雨量准确数据 , 迅速报给黄河水利委员会和中央防汛总指挥部的任务。使国家防汛总指挥部能及时准确掌握黄河水位的涨落 , 可命令黄河主流和支流各水库限制流量、错开黄河洪峰 , 确保黄河下游人民和田庄的安全。通讯站的机器设备 , 都是从当今世界先进仪器中选购的。美国专家卢森堡和挪威、加拿大等国的专家、学者均至此观察研究。
陆浑不墨千秋画 , 伊水无弦万古琴。
源头活水中州景 , 陆浑春晓天下奇。
大千世界 , 无奇不有 , 陆浑风景之秀 , 周围山峰之奇 , 堪称美丽画卷 , 也似一座玲珑剔透的玉雕盆景 , 摆放在中州大地 .伊水流经陆浑口 , 夜晚上下数十里均能听到伊水发出的幽雅琴声 .陆浑西南之源头村有一喷泉 , 把泉水昌在碗里 , 水会团团转 , 谓之源头活水 .陆浑古时的城垣、山坡长满迎春花 , 不论天气寒暖 , 按照日历上预测的 " 立春 " 时分 , 准时开放 , 誉为 " 陆浑春晓 ", 象徵吉祥之意 .
陆浑水库管理处、陆浑通讯站、陆浑发电站 , 都设在坝东角的岭坡上 , 岭坡变成了层层青松翠竹伴楼房 , 处处鸟语花香颂太阳。陆浑岭本来就风景秀丽 , 使人留恋 , 加上现今的新装打扮 , 更是风光优美 , 使人观之忘返。站在大坝上 , 远望龙门、杨山 ; 近观七峰、西岩 ; 下睹伊河故道绿海万里 ; 上眺碧波湖水无边 , 身在大坝 , 心进美丽画卷 , 神情旷 怡 , 一饱眼福。
陆浑水库是古都洛阳的“南湖水上公园”水库周围又有不少文物古迹和奇特景观 , 奇山异水可和苏、杭媲美 ; 风光湖面和西湖一样能使游客心欢 .陆浑湖水清莹洁静 , 没有任何污染 , 在湖中钓鱼、捉虾、看鱼跃、赏蛙泳、划龙船、学游泳 , 尽情取乐的游客接踵。睬望湖面 , 是水连着山 , 山连着天 , 水鸟群飞群落 , 湖水中映出太阳 , 映出蓝天 , 映出天空中白云 , 映出青翠秀丽的奇山。水上公园呀 ! 你真是一个 " 世外桃源 " 。湖面上还是水上航校活动、万米游泳训练的最佳场面。
水上公园备有大小汽艇 , 让游客随意挑选 , 坐汽艇游览湖面 , 好似昂首展翅 , 飞向天际 , 万顷碧波 , 两岸山峰 , 呼啸而过 , 真是进入 " 仙境 ", 使人陶醉 , 其乐无穷。陆浑风光秀丽 , 交通方便 , 是建厂、建学校、建疗养院的最佳选择。
郑州、洛阳、嵩县在陆浑正建设宾馆、钓鱼台、汤池温泉疗养院、沙滩浴场、陆浑 " 度假村 " 等设施 , 专为游客服务。她己成为中外各界人士避暑、度假、会议、游览和水上娱乐之理想胜地。
在陆浑可以买到 " 中俄高都赤金珠宝大世界 " 的珠宝赤金饰品、珍贵药材 " 嵩麝香 " 、高级菜品 " 嵩猴头 " 、 " 伏牛山的特产一一白果、核桃、板栗。在陆浑还可买到深受外商欢迎的嵩县玉器厂的古色古式玉器 ; 洛阳市中药三厂的治疗便秘有神效的 " 胃肠复元膏 " 和感冒良药 " 柴胡口服液 " 。
陆浑水库大坝东 1华里处 , 有常年外溢的天然温泉 , 可以沐浴 , 治疗类风湿、皮肤病。昔日商王成汤聘请伊尹作相时 , 住此洗澡净身 , 故名 " 汤池 " 。此地山峦环抱 , 清静幽雅 , 是一个理想的疗养、休息、旅游胜地。
清代诗人张汉写的《曲里山行》诗曰 :
投奇选胜厌平川, 起陟群峰意邈然。
旗引棘牵人小住, 车求石让马难前。
云封野寺僧疑鹤, 涧引汤泉气作烟。
笑语陆浑山县长, 芝眉好在远峰巅。
清代诗人张秉乾至此洗澡净身后 , 赋诗《浴温泉》曰 ;
斜目波伊水 , 野航驾一叶。
近岸惊鸬鹚 , 飞飞就何歇。
鸣皋多白云 , 田湖紫烟结。
数里入翠微 , 竹树径幽折。
山下多出泉 , 温泉更莹沏。
俗吏渐形秽 , 精神思澡雪。
浴罢乘凉风 , 归途见明月。
陆浑水库大坝东北 3 公里的九皋山 , 挺拔峻秀 , 巍峨险峨 , 山上有祖师庙、老君洞、拴船桩、搬倒井 , 还有唐代诗人李白树的 " 鹤鸣宝观 " 石碑一方。九皋山混身是洞 , 洞洞的景致各有特色。
九皋山之阳 , 伊水之傍 , 有座姜公庙 , 是姜子牙辅佐文王之前练武行医之地 .庙宇坐落地形奇特 , 为唐代女皇武则天所爱。庙旁有一泉水 , 武则天饮后赐为 " 神泉 " 。
陆浑水库大坝北 7 公里的铺沟石窟 , 紧靠洛栾公路 , 东隔伊水和九皋相望 , 此地山青水秀 , 窟内佛像面部丰满 , 衣纹逼真 , 为我国北魏时代 , 继龙门石窟之后所雕。
陆浑水库大坝西北约 13 公里的西岩山 , 又名思远山。 四周地形平坦 , 此山突起 , 为中原千山之秀。唐代女皇武则天爱此山风光 , 据光绪《嵩县志、》记载:“ 唐武后幸此建乘凉阁、射雁台、避暑楼”。清代诗人董铎游览此山赋诗曰 :
西岩突出万山头 , 片片瑶光翠欲流。
树色苍茫高复下 , 鸟声映带去还留。
云生几处飞霞彩 , 月到群巅挂玉钩。
世事荣枯无有定 , 山岚气爽斗千秋。
距陆浑水库大坝西北 6 公里的“万氏佳城”,是国民革命军第六路总指挥兼河南省政府主席万选才 ( 字得英 ) 之坟园。 1930 年中原冯、阎、蒋大战 , 万选才是冯玉祥、阎锡山的反蒋战将 , 因刘茂恩军叛冯投蒋 , 将万扣捕送蒋杀害 , 致使冯、阎失败。
中央政府委员、浦口要塞司令、陆军大学校长杨杰在1932 年 12 月为万得英撰棣诔碑文。冯玉祥、阎锡山拨款建造“万氏佳城” , 占地 50 亩 , 有冯玉祥、阎锡山、吴佩孚、 吉鸿昌、李宗仁等题词。
陆浑本库大坝北 1 公里的北宋大理学家程颢、程颐故里的二程祠中 , 有宋、元、明、清和近代的石碑数十方 , 有历代皇帝钦赐的匾额。二程祠是中国传统文化、道德、理学思想的大宝库 , 到二程祠参拜览胜的中外学者和游客日益增多。
距陆浑水库大坝约 12 公里 , 水库南岸的桑涧沟 ( 今叫沙沟 ), 有商朝父子二宰相的伊尹祠 ( 也叫元圣祠 ) , 祠周有白土、黄土、红土等奇妙的土色与奇特的地形 , 均有逼真的 传奇典故。 (注,从五色土可知此为道家所建祠庙,再说,“元圣”指的乃是元始天尊。北魏《水经注 伊水》记载:“伊水又北迳伏流岭,东岭上有昆仑祠,民犹祈焉”。那时称“昆仑祠”,明代改称伊尹祠,误。)
距陆浑水库大坝 13 公里 , 水库南岸之竹林寺,早已闻名天下 。相传 , 寺内有一得道高僧,守在伏牛山获得一个 " 人 参 ", 据说 , 煮熟食之 , 可以成仙 , 长生不老。他把 " 人参 " 放在锅里后 , 但又要到伊水北岸之嵩州城购买 " 信香 ", 于是就吩咐三个小和尚烧锅煮参。并再三嘱咐:“你们只能烧锅 ,不准掀锅盖看。” 老和尚走后 , 锅里放出喷香气味 , 引得小和尚嘴馋。有个小和尚揭盖偷看 , 锅里是一块美肉 , 他随手取一块尝之 , 其他两个小和尚也各取一块食之。三个小和尚你尝我食 , 不一会把锅里的肉吃完了。师傅回来怎么说 ? 三人再商量。有个说:“把肉汤倒在寺庙周围 , 师傅回来问 , 就说火大把锅烧红了 , 锅里的东西随之也炙烙干了。” 于是小和尚把肉汤倒在寺庙周围 , 说话之间 , 寺庙和三个小和尚腾空而起于云中。天上有“竹林”,地上有“少林”的传说故事,就是由此而来。
距陆浑水库大坝 5 公里 , 水库北岸的桥北村 , 有 " 仰韶文化遗址 ", 是河南省第一批公布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距陆浑水库大坝 12 公里,水库北岸的嵩县老城 , 也是古嵩州城垣遗址 , 现存的一座舞楼,系元代创建 , 清代复修 , 面阔三间 , 庑殿式 , 柱头科一斗两拱 , 三间重檐 , 虎头勾头 , 五脊十吻。舞楼前面左右有两个一平方米多的 " 福寿 " 二字 , 不知何人所书 , 其笔锋刚劲含秀,为世少有。
距陆浑水库大坝 6 公里 , 水库北岸的龙驹寺 , 系唐代所建 , 其地形如龙 , 寺庙建在龙头之上和龙头之下两处 , 龙头下有龙泉两眼 , 泉水澄澄外流 , 泉壁滴水如鱼珠散光 , 光射刺目 , 点滴落水生花 , 串珠归溪 , 游人观之甚乐。因此 , 龙驹寺也叫龙泉寺。相传 , 古时寺中有一得道高僧 , 年过九旬 , 养一马驹 , 日行万里 , 奔走如飞。每早起床后赴洛阳购买菜、米。从不误早餐用米用菜。驹进南门呼啸一声 , 全城骡马长啸不止 , 如此长久 , 洛阳的智叟志士识为奇异 , 把此事报告府台 , 府台挑选良马勇士数十 , 携带弓箭跟踪追击。官兵拍马急迫 , 总是相差百步不及 , 追至龙驹寺 , 看着人 和驹进入龙头左眼 , 官兵无奈 , 乱箭射入龙头左眼 , 即时血水四溅 , 官兵认为人驹俱死 , 退而回洛。而后龙头左眼流出红水数年而成干窟 。右泉奔流如故 , 值得一观 。
水库大坝西 3 公里的朱村 , 有南宋理学家朱嘉祠。据光绪《嵩县志》载:“文公六世孙裳 , 于元末自徽迁居于此而建祠。” 明万历三十年、清乾隆五十二年均曾重修。 ( 祠碑 )
水库大坝北 15 公里 , 呜辜镇的 " 伊川书院 ", 是程颐在宋神宗元丰五年 ( 公元 1082 年 ) 亲手创建的。书院是在文彦博送给程颐的一所庄园、良田十顷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程颐曾在此教书二十余年 .金兵进攻北宋 , 书院被毁。元仁宗延祐三年 , 炮手军总管勋实载重建书院 , 元仁宗赐名曰 " 伊川书院 " 。书院有碑碣十余方 ; 明、清名人赞咏诗数十首 ;古柏一株 , 据传是程颐亲手所值 , 这对研究二程的理学有重要参考价值 , 值得一观。
大坝北 30 公里 , 莘店西的紫荆山下 , 有北宋大儒邵雍 ( 元祐中赐谥 " 康节 ") 的坟园 .园内有石坊、山门、飨堂、 石狮、碑碣 , 还有邵雍塑像 .石坊系明宣德三年所建 , 檐下有石匾 , 上刻 " 安乐佳城 " 楷体大字。山门墙两边嵌有石刻对联:
上联:删后无诗啸月嘲风留击壤 ;
下联: 画前有易蹑根探窟见先天。
山门上方有一石匾 , 上刻 " 邵夫子墓 " 楷书四字。
明宣德三年《重修康节先生祠堂碑》, 碑文开头这样写道“宋有天挺人豪英迈盖世之儒 , 日康节先生 .邵氏其墓在今嵩县之莘店 , 岁月滋久 , 封识浸失 , 往来行经之人 , 知者故无不式 , 其不知者 , 亦不能无触冒亵渎之患焉…… 。”
程颢、程颐之墓地 , 在陆浑水库大坝北 35 公里的白虎山下 ( 今伊川县城西郊 ). 始建于宋仁宗嘉祐二年 ( 公元 1057 年 ) , 初为程氏祖茔之地。后二程及其父程珦陆续葬此。坟园内建有山门、墓祠、花坛、神道等 , 占地 50亩, 山门系宋徽宗崇宁五年 ( 公元 1106 年 ) 所建 , 门上匾额书写 " 程氏先茔 " 四个大字。后因兵燹损毁。今之山门系 1987 年重建 , 门额上悬 " 程园 " 匾额 .系著名书法家、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沈鹏所书。神道两侧的石雕造型逼真 , 有莲花、盘龙、石狮、石虎、石马、石羊、石俑等 .园内还有历代的碑碣十余方, 这些实物为研究二程的理学提供了翔实的参考资料。
北宋大臣、文学家范仲淹之墓,在陆浑水库大坝东北约 45 公里的万安山 ( 今伊川县许营村北 ) .慕地 35 亩 , 遍植松柏 , 现存的山门、石坊、祠堂、碑楼等建筑物 , 均系清顺治十三年 ( 公元 1656 年 ) 所建 .祠堂内悬挂的匾额 , 上书 " 以道自任 ", 系光绪皇帝亲书。祠堂内还挂有 " 忠孝圣贤 " 、" 河山带砺 " 、 " 达不离道 " 等匾额。范仲淹墓前树的 " 范文正公神道碑 " 正中 " 褒贤之碑 " 四个篆字 , 系宋仁宗手书 , 其碑文为宋代名臣、文学家欧阳修所撰 , 着重记述了范仲淹的生平事迹。
范仲淹少有节操 , 对富贵、贫贱、毁誉、欢戚毫不动心 , 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 。他常说 " 先天下之忧而忧 , 后天下之乐而乐。 " 他出将入相 , 改除弊政 , 忘家忘身 , 为官清正、廉洁奉公的崇高品格 , 曾受到世人的仰慕。宋代将相名儒多有评赞 :
宰相韩琦:“中正大贤 , 天下属望。”
宰相富粥:“ 圣人。”
诗人苏舜饮:“才谋绝世 。”
文学家黄庭坚:“公有一杯酒 , 与人同醉醒。”
大儒朱嘉:“天地间气第一流人物。”
诗人元好问:“文正公在布衣为名士 , 在州县为能吏 , 在边境为名将。其材、其量、其忠 , 一身而备数器。在朝廷则又孔子所谓‘大臣者求之千百年间盖不为一二见 ,, 非但为一 代宗臣而已······。”
崇政殿说书吕中:“先儒论本朝人物 , 以范仲淹为第一。观其所学必忠孝为本 , 其所志则先天下之忧而忧 , 后天下之乐而乐。其有所为必尽其力……观其论上寿之仪 , 虽晏殊有所不能 ; 晓宽仲约之诛 , 虽富粥有所不能 .知而十事之规模 , 虽张方平、余靖之诸贤有所不能。识仁宗晚年欲大用之 , 而范公已即世矣。”
陆浑水库周围的许许多多的名胜古迹 , 虽然少部分被库水淹没 , 但大部分名胜古迹犹存。陆浑这块风水宝地 , 是历代名人仰慕向往之处 , 也是当今中外各界名人游览观光之胜地。
参考文献:《陆浑》,作者郑延玺
|
陆浑之历史古今(注,该文资料丰富,但将洛阳龙门以南皆称陆浑,不确。文内引用资料,讹误较多,仅作为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