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聚氰胺奶粉何以旧调重弹


王攀

2008年一批含三聚氰胺的乳制品并没被销毁,又流入市场。全国食品安全整顿工作办公室要采取坚决果断措施,主动出击,彻底清查食品安全突出隐患。(2月1日新华网)

全国又彻查三聚氰胺奶粉了!而且彻查的还是2008年的三聚氰胺奶粉!

发生在2008年的三鹿奶粉事件给整个中国国际形象都抹了黑,即使不为百姓健康着想,就从大国国际形象考虑,也得将查获的三聚氰胺奶粉彻底销毁!可没想到,现实就这么邪门,时隔一年,当时查获的三聚氰胺奶粉又重新流入了市场!

三聚氰胺奶粉卷土重来,并不偶然。今年1月初,上海熊猫奶粉制品公司的婴幼儿奶粉和炼乳酱被查三聚氰胺奶粉超标,全国人民一片紧张。而早在2008年9月16日,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公布的全国婴幼儿奶粉紧急专项检查结果中,这家公司生产的“熊猫可宝牌”婴幼儿配方奶粉,三聚氰胺的最高含量达到619毫克/公斤,仅次于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

对于无良企业的屡教不改,质检总局官员表示只是个案。可1月中旬,贵州省卫生厅也公布了存在三聚氰胺超标问题的4种乳制品名单。如今,“2008年一批含三聚氰胺的乳制品并没被销毁,又流入市场”的判断,再次证明了无良企业的贪婪和监管部门的目盲。

监管部门不盯紧无良企业,无良企业就会出来害人。别指望无良企业良心发现,也别指望“杀鸡骇猴”就能起到效果。事实上,一些企业就是“好了伤疤忘了痛”。如果没有切实的监管,基本上都是本性难移。三聚氰胺奶粉“回流”,再次证明了马克思说的那句话:“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

公众不盯紧监管部门,监管部门就会来糊弄公众。2008年三鹿奶粉事件,人们普遍关注的是责任人应该受到怎样的惩罚,近30万名“结石宝宝”应该得到怎样的赔偿。但很遗憾,在三鹿事件责任官员复出或变相复出之时,在“结石宝宝”获赔仍旧遥遥无期之时,原本在2008年就该被销毁的三聚氰胺奶粉如今又流入市场。这实在是一种讽刺!

这次全国彻查三聚氰胺奶粉,监管部门表示要“采取坚决果断措施,主动出击”,不知道这样的“果断措施,主动出击”是表面文章,还是真实行动。2008年三鹿事件影响那么大,该销毁的三聚氰胺奶粉仍旧潜伏一年后,再次跑出来害人。当初的严查的力度不可谓不大,可事实又让人如此沮丧。如今的“果断措施,主动出击”,难以让人重拾信心。

对于食品安全事件,监管部门要善于来个“回马枪”,不能总等到那些无良企业又出来害人了,总等到消费者“以身试害”了,才想起来当初的工作还不够“果断”和“主动”。

http://news.163.com/10/0201/08/5UE1RKF20001124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