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高效执行团队的“七步曲”(二)


   具有潜力的执行者选好了,接下来就是激活受训的兴趣。企业的发展要求执行者必须跟随组织同成长。管理者训练下属的出发点一般是良好的,是为了提升执行者的素质和技能,但是外在的要求和愿望与执行者自身的受训需求要有进一步的对接——要激发执行者内在的受训需求。那么,如何能够激发出执行者的训练热情和兴趣呢?

   新兵“热”:对流之热。新战士入伍,最想做的就是操枪打靶。但新兵营里绝不满足他们这种兴趣,而是先进行为期三个月的军事、思想政治方面的训练。一天正常训练八、九小时左右:

   早上六点出操,提前起来整理内务叠被子;

   六点半收操,继续整理内务打扫卫生;

   七点半左右开饭;

   八点训练,十一点五十结束;

   十二点开饭、午休;

  一点十五训练,六点晚饭;

  九点半熄灯睡觉。

  思想政治方面的训练通常在周五下午,两个多小时里进行军队及连队的光荣历史教育,先进人物的光荣事迹教育,引导新战士,让他们产生荣誉感、使命感。此外,还要学习军队歌曲,保密条例,内务条例,队列条例,纪律条例等等。

  军营就像“容器”,军人的光荣感、责任感在这里流动,新战士受到这种“热”的影响,向往军旅生活的热情被激活了,开始树立自己的榜样,立志成为像榜样那样的军人。完成这一切,授列兵军衔分配至连队,这时候再发枪进行战术训练,训练变得主动、积极!  

  学员“热”:辐射之热。有这样一则故事,发生在维也纳。那里有一家很著名的儿童小提琴训练班,授课的小提琴老师的水平是业内公认为:一般!但是,这里培养的学生,比那些最好的小提琴老师培养的学生都拉得好。为什么?成功的秘密在于他(她)们懂得预热。

  一般的老师只是强调技术训练,让学生通过大量的练习获得技术的提高。这种方法原本也没有什么错,但毕竟是小孩子,高强度的练习,会让他们产生逆反心理,积极性消失了,学琴就成为一件痛苦的事情。而这样的学习必然导致受训孩子的抗拒和逃避。

  相反,这里的老师会让新来的孩子,听那些大孩子拉小提琴,调足他们的胃口。听着别人拉得这么好,新来的孩子跃跃欲试,这时老师摆出坚决不准动琴的态度。孩子总是怀有好奇的天性,老师越不准动越想动,这就很好地提起了孩子对拉琴的兴趣。

  几天以后,老师们终于让新来的孩子拉小提琴了,但时间非常短。在小孩意犹未尽的时候,老师又不让练了,让他们观摩别人拉琴。

   好不容易开始练指法了,但每次结束后,老师都告诉他们:回家不准练琴!尽管老师不让回家练琴,其实大家都偷着回家练。

  于是,老师们就课堂上开始表扬:赛琳娜、彼特、莉丽、哈瑞……天赋很好!没有大量的练习,但是进步很快。老师们从不布置作业,但每个孩子为了获得老师们的认可,都回去不厌其烦练习。老师们通过孩子的兴趣引导拉琴的技术。

  表扬和赞许像“热源”一样,直接辐射到孩子的心灵,把孩子的兴奋点被激活了,有了学习练习的渴望。但老师们好像还要有所保留,不是全部传授,让孩子们充满期待和向往。

  职员“热”:传导之热。很多时候,执行者刚进入团队,没有做好接受训练的准备、没有学会技术,马上就进行训练,达不到想要的效果。管理者对于执行者的影响,往往是传已“热”到彼“热”,这就需要两者之间存在温差。管理者对于执行任务的精辟见解、娴熟的执行方法、严谨的执行逻辑、愉悦的执行风格、生动的执行语言、丰富的执行阅历,都可能成为“热源”,引起执行者认可和向往。对于执行者的训练像打铁一样,先将铁料烧至彤红,然后再开始锻打。否则,管理者往往是把执行者的技术、方法教会了,却把积极性教没了。

   好的管理者之所以能称为“好”:不一定技术是最好,但一定是善于预热、善于激发人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