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渤海海面望到的昌黎碣石山独特形貌


 

在渤海海面望到的昌黎碣石山独特形貌

 

董宝瑞

 

今天说说在渤海海面望到的昌黎碣石山独特形貌这个话题。

多年前,笔者在写《碣石纵横谈》书稿时,曾经涉及这个话题,专门写有《海望碣石山之景》,其全文如下:

 

滦南县当过多年渔民的文友杨海光,多次讲述海望碣石山之景。据他介绍,在他的家乡——滦南县南部沿海的柳赞村(在碣石山西南偏南70多公里处),渔民出海捕鱼,常常是以昌黎县城北的碣石山为航海标识的。他说,在远海中望去,碣石山的群峰大多隐没,惟有其主峰仙台顶依然矗矗高出,豁然而现。当然,这都是晴空朗日的天气下看到的情景了;一旦气候变化,风急浪高,岸上的远山就极难寻得踪影了。

昌黎县的老水产工作者居普一也曾讲述他在海中看到的碣石山。他说,由在碣石山主峰仙台顶东南偏南21.5公里处的新开口渔港,乘渔船前往山东烟台渔港,向东南行进20多公里时,可看到碣石山的底部消失;愈往前行,碣石山的山体愈小,再行进20多公里,也就是距离碣石山主峰碣石山有70公里的时候,仙台顶的顶部像一个馒头状显现,成为那一带海域比较理想的地物航标。这与杨海光介绍的情况,基本吻合。

此外,在山海关当过多年渔民的文友王景林也有类似的介绍。后来成为河北省著名通俗文学作家的王景林说,他们当年在碣石山主峰仙台顶以东60多公里以外的山海关一带海域捕鱼,基本上是以昌黎碣石山为标识,确定船位。他们在海中称碣石山为“大黑山”。

听到这些亲历者的动人讲述,令人不由不想起北魏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关于碣石山的一段非常生动、具体的记述。郦道元出生于北魏天安或是延兴年间,字善长,范阳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任中央和地方官吏有30余年,孝昌三年(公元527年)在任关右大使时被雍州刺史萧宝寅杀害。郦道元一生好学博览,文笔深峭,每至一处即“访渎搜渠”,留心观察水道等地理现象,呕心沥血撰写的《水经注》为颇有文学价值和科学价值的地理巨著。郦道元的《水经注》有关碣石山的记载多达四五处,其中最长的一段记载见于卷十四《濡水》。濡水为滦河的古称。郦道元在记述当年的滦河走向时云:“濡水又东南,至絫县碣石山。文颖曰:碣石在辽西絫县,王莽之选武也,絫县并属临渝,王莽更临榆为冯德。《地理志》曰:大碣石山在右北平郡骊成县西南,王莽改曰‘揭石’也。汉武帝亦尝登之以望巨海,而勒其石于此。今枕海有石如甬道数十里,当山顶有大石如柱形,往往而见立于巨海之中,潮水大至则隐,及潮波退不动不没,不知深浅,世名之天桥柱也,状若人造,要亦非人力所就,韦昭亦指此以为碣石也。”又记:“濡水于此南入海,而不迳海阳县西也”。

郦道元的这段记述,堪称历代史书有关碣石山的最为具体、生动的记载。这段记述中展现的古碣石,是那样的神奇、雄伟,在巨海之中顶天立地,宛如天桥柱石。如何解释郦道元的这段记述,是碣石考中的一个很关键的问题。以往,有不少学者认为从这段记述中看,碣石应为立于巨海之中,潮大则隐、潮小则现的一柱峭岩,而在位于滦河三角洲的昌黎、乐亭一带沿海,却怎么也寻找不到这样的峭岩,因此提出或者相信碣石沦于海之说。胡渭在著《禹贡锥指》时,就因对这段记述百思不解,曾经气恨恨地说:“所可恨者,此山不知何时复遭荡灭,今昌黎县南海中无一山,自抚宁以东二三百里海中更无一山,此郦氏之说所不信于今也”。正因如此,他不得已而创出郦道元在世时尚在海中的碣石山,在郦道元之后沦于海底这一说法。这大概是在很长一个时期成为权威说法的碣石沦于海说的主要渊源。被郦道元的这段记述困惑的,不止古人,也有今人。谭其骧在写认定今碣石山即古碣石山的《碣石考》时,也因解释不通这段记述,又不相信碣石沦于海说,便推测确有这么一块巨石在海边存在过,但后来被埋没在平陆之中了。这种没于陆的说法,从实地情况看,同样也是站不住脚的。今碣石山南的平陆为滦河和饮马河(昌黎县境内一条较大河流,即《汉书·地理志》记载的“宾水”)等河流的冲击扇,近一两千年内呈现的确实是上升的趋势,但还不至于有能把海边一柱高大峭岩埋没的速度。实际情况是,昌黎一带沿海根本不存在这么一块想像中的“碣石”,《水经注》中的记述完全是海望碣石山之景。我们在解释这段记述时,不应只注意“潮水大至则隐”几字,而忽略“数十里”、“当山顶”和“往往而见”这些关键性的字眼。熟悉今碣石山山貌特征的人都知道,昌黎城北的群山之所以名“碣石”,并非凭空杜撰,也不是强拉硬拽或牵强附会,而是非常确切的。碣石山的主峰仙台顶位于东西横列达数十里的奇峰险隘正中,其顶尖巍然耸立,宛如一貌似瓮鼓的柱形巨石高耸峭拔,直插云天,而且离山愈远,特别是海中远望,其顶愈显。前面已经介绍,在距岸一二百里的海中,甚至再远一些的海中远眺,只见其群峦隐没,独见其主峰顶尖矗矗高出似柱,这正合于“当山顶有大石如柱形”的描述,也正合于唐朝训诂学家颜师古在《汉书注》中所说的“碣,山特立貌”之义。“枕海有石如甬道数十里”,无疑也是说的海望碣石山之景。昌黎一带海边,只有碣石山的群峰绵延起伏,横列有数十里,在海中远远望去,如同枕海之石铺设海岸,貌似有墙体的廊道。至于“往往而见”的“立于巨海之中,潮水大至则隐,及潮波退,不动不没,不知深浅”之景,也完全可以解释为海望碣石山所见到的景象。在海道远眺貌似天桥柱石的碣石山峰顶,无潮或浪小时,望得清清晰晰,其顶尖如同柱石立于巨海之中,而潮水奔涌、大浪排空时,远在平陆上的山峰自然被隐没了,只有潮波退去方可复见。这是如今海望碣石山之景,也大概是郦道元当年登舟实测所见之情之景,或是听航海人描述的情景。

还应当注意的是,郦道元在这段记述中,并未肯定地说碣石山在海中,却肯定地说滦河在碣石山南入海,即滦河经由碣石山的南面或在其南的一个地方注入渤海。也就是说,碣石山是在近海的平陆之上,而不在海中。这与西汉经学家孔安国《尚书孔子传》注释《史记·夏本纪》时所说的“碣石,海畔之山也”是相符的。絫县为今昌黎地在西汉时的建制,海阳和絫县一样,都是西汉时所置的辽西郡属县,其故治在今滦县地(约在今滦县城关西南方向某一个地方)。说那时的滦河由西北流向东南,自碣石山之南注入渤海,完全合于这一带的地理形势。一两千年以来,滦河入海口几经迁徙,大体都在碣石山南或南偏西方向移动,河口距碣石山最近时大约在山南偏东15公里左右的七里海一带。今滦河在碣石山南(稍偏东)30公里处入海。据此,可以说,历史上的碣石山在近一两千年内一直位于滦河口之北的平陆之上,为距离滦河口(其间无山)最近的可作标识的大山。

 

 

                   北魏时的碣石山地理位置图

 

谈到这里,使人想到《辞海》中的一段注释。1963年和1979年两个版本的《辞海》,在注释“碣石”时都说:“《水经注》又有山在濡水(今滦河)口,本居陆上,后为海水所侵,沦入水中之说。但今滦河口附近海上并无山阜。”乍一看,此段注释无懈可击,细一对照《水经注》原文,并非没有秕漏。一是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说“濡水又东南至絫县碣石山”,并没有说“濡水又东南至絫县碣石山入海”,《辞海》引注“又有山在濡水(滦河)口”的依据何在?二是郦道元《水经注》中谈及“濡水又东南至絫县碣石山”时,明确指出“濡水于此南入海”,即于碣石山南注入渤海,为何不到河口以北的平陆寻找山阜,而到河口以南的茫茫海上(主要海面均在河口南部)寻找“碣石”呢?这岂不是南辕北辙、自设疑窦了吗!今滦河口附近海上并无山阜,确为实地情形;但今滦河口附近平陆确有山阜,也是实地情形。从中不难得知,《辞海》的注释者提出到滦河口附近海上去寻找碣石山,是强加给《水经注》的,郦道元的记载中并无此意。不过,应当指出的是,1963年和1979年两个版本的《辞海》在注释“碣石”时又指出:“(碣石)山南去渤海约四五十里,但古人记载中或作在海旁,或作在海中,这是由于山势兀立,从海中远望,宛如在海边或海中之故。”这一分析,应当说还是很有道理的。碣石山东去海较近,仅15公里许。不能排除,古代的学者所记载的碣石山,不少是辗转传说,往往像郦道元一样,记的是海望碣石山之景。这就难免会引出种种误说。

 

听杨海光和王景林在滦南县沿海和山海关沿海当过多年渔民的两位老兄讲述海望碣石山之景,是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事情了。与居普一先生结识,是上世纪90年代后期的事情。他们说的,当确确实实。杨海光的家乡——滦南县南部沿海的柳赞村(在碣石山西南偏南70多公里处),那里是可以眺望到远在天边的昌黎碣石山的。那里的渔民出海几十里,以望碣石山为标,是很通常的。山海关沿海在昌黎碣石山东偏北30多公里处,也在昌黎碣石山的航标圈。只是,当时我没有细问他们在海中看的碣石山形貌究竟是什么样的,由于所处地理位置不同,当不一样。特别是在山海关沿海,主要看的是碣石山侧面的山形,碣石山主峰仙台顶的顶尖是不会显柱形的,不然渔民们不会多称为“大黑山”。 碣石山主峰仙台顶的顶尖形状,在正面看和侧面看,是不一样的。正面看,正像北魏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记得那样:“当山顶有大石如柱形”。而侧面看,则类似日本的富士山头,呈一些圆形。昌黎县的老水产工作者居普一,曾经写文章记述他在海中看到的碣石山。他说,由在碣石山主峰仙台顶东南偏南21.5公里处的新开口渔港,乘渔船前往山东烟台渔港,向东南行进20多公里时,可看到碣石山的底部消失;愈往前行,碣石山的山体愈小,再行进20多公里,也就是距离碣石山主峰碣石山有70公里的时候,仙台顶的顶部像一个馒头状显现。那应当是仙台顶的顶部侧影的样子。前几年,有位老家是昌黎沿海地区的田上庄(在碣石山主峰仙台顶南偏东22公里处)的网友田汉民在我的博客留言道:“在新开口渔港开船入海,岸上沙丘、树木都渐渐隐去,但群山略变小,但反而更清晰。海里看,群山还是天边的小小的一座整体的屏风。”他是把碣石山群峰形容成像“整体的屏风”。不过,他说他在其老家“也不容易在(再)辨清碣石山主峰的‘天柱’”,并非实情。近几年,昌黎县的摄影家在碣石山主峰仙台顶东南偏南21.5公里处的新开口渔港一带,包括七里海和翡翠岛等地,拍摄了不少在昌黎碣石山远影照片,仙台顶的顶部是矗矗高出,极易辨识的。笔者在2004年夏天曾经在陪同河北科技师院的天津客人到乐亭县参观李大钊纪念馆和李大钊故居时,顺路去了在碣石山主峰仙台顶之南48公里处的狼窝口渔港,并登船在附近海面转了一圈,饱览了远望碣石山之景;在那里,是可以把仙台顶的顶尖望得比较清晰的。可惜,当时还没有装备数码照相机,没有拍摄下来。

关于碣石山远望的形貌,一千三四百年前,唐太宗的“十八学士”之一,唐朝初期有名的经学家孔颖达(574648在注河北道名山“碣石”时,就已非常清楚地指出:“碣石在平州东,离海三十里。远望其山,穹窿似冢,有石特出山顶,其形如柱,当即《禹贡》之碣石。”(平州治所,唐朝时在昌黎之西的卢龙县城;穹窿,中间高而四周下垂的样子;冢,高坟也(《说文》),亦喻山顶(《尔雅》))明朝著名地理学家王士性宗其说,在《广志绎》卷二记“碣石在永平、昌黎间,离海岸三十里,远望一山如冢,山顶大石如柱”。“有石特出山顶,其形如柱”,正是位于今昌黎城北的碣石山主峰仙台顶有如柱形的突起顶尖之貌,而这一带沿海地区根本没有任何一座山峰可与之相混。孔颖达的记述,是有关“离海三十里”的昌黎碣石山最早的有具体指向的记述。

 

2010128晨于碣阳书斋

 

 

 

《中国·昌黎》画册刊载的在昌黎沿海20公里外的翡翠岛海面上空眺望到的碣石山群峰照片

 

左恭田先生在昌黎黄金海岸翡翠岛拍摄的碣石山正面山形: 

 

 

  

左恭田先生在昌黎县大蒲河一带海边拍摄的碣石山主峰仙台顶的侧面山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