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万亿新增贷款够用吗?


有学者认为明年新增贷款增长15%,达到7.1万亿就够用了。他提出的理由是,要保证8%的经济增长,这样的贷款规模足够用了。但我还有些担心,原因是价格变动,尤其是原材料价格和劳动力价格的快速上涨,必然加大企业对贷款的需求。这一点,政策制定者必须充分考虑。

 

之所以有这样的担心,是因为我们过去考虑的比较少,或者说,没有充分考虑。比如,2004年之后,所有原材料价格上涨都很猛,基本每年都超过10%的涨幅,但贷款增幅只有14%左右,如果企业要维系10%左右的生产增长,那企业资金将显得十分紧张,这是事实。

 

为什么那些年企业资金紧张而GDP却快速上涨?主要因为那时“外需”非常强大,在买方购买意愿十分强烈的前提下,企业通过加快生产周转速度――快产快销,提高了资金的周转速度,对冲了贷款偏紧的状态,同时也推动了GDP的快速上涨。但是,现在情况不一样了,至少明年外需不可能再出现20042008年时的情况,所以企业“快产快销”、加速资金周转的能力被大大消弱了。

 

原材料价格上涨和劳动力价格上涨――生产成本提高必然加大企业对贷款的需求。我们举个例子,一个企业去年一年只生产了一只水杯,成本是10元,假定生产过程中有5元的自有资金,那需要5元贷款;但今年,仅仅维系去年的生产规模,同样只生产一只水杯,假定购买原材料和劳动力价格平均上升20%,成本达到12元,那相应的贷款需要多少?按照只有5元的自有资金计算,今年所需要的贷款将达到7元,上涨40%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去年生产的是一只水杯,今年生产的同样是一只水杯,真实GDP(除去价格因素)上涨为零,但贷款需求却上涨了40%。这完全是由价格上涨、成本上升所导致的贷款需求增加。是不是影响非常巨大?的确,如果我们对“因成本上升导致企业增加贷款需求”估计不足,那势必对实体经济构成严厉地打压。

 

请注意:我不是一定认为7.1万亿贷款不够用,只是希望提醒货币当局必须测算清楚。我没办法给出测算结果,是因为央行数据保密,我手边缺少必要的有效数据。

 

既然我算不出来,那为什么还担心?就你聪明,人家都傻?当然不是。但根据以往央行对M2测算“错用公式”的前科,提出对“贷款增速误测”的怀疑并不过分。

 

以往,央行根据货币数量理论,一般会用这样一个公式来匡算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长速度:

M2增长率=GDP增长率+CPI预计调整率+3%(包含各种不可预测变量)

 

但上述公式是错误的,因为它只考虑了CPI(消费价格指数)变动对M2的影响,而没有考虑PPI或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对M2的影响。

 

我认为,M2增长率不仅要考虑消费价格变化的影响,同时必须主要考虑PPI上涨对M2的影响。因为,中国经济增长将长期依赖投资,中国经济不可能瞬间就变成消费型社会,这是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最重要的经济区别。

 

所以,规范的M2增长率公式应当是:

M2增长率=GDP增长率

+消费量÷GDP总量×CPI增长率

+投资量÷GDP总量×PPI增长率

+外汇储备增加量÷GDP总量×(期初汇率-期末汇率)/期末汇率

±3%

其一,消费量÷GDP总量:消费在GDP中的权重。

投资量÷GDP总量:投资在CDP中的权重。

外汇储备增量÷GDP增量:外汇储备增量在GDP中的权重。

(期初汇率-期末汇率)÷期末汇率:汇率的变化率,升值为正,贬值为负。

其二,这个公式说明:货币供应量的增长首先需要支持GDP的增长;其后加上的三项是说,要全面考虑价格变化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

其三,最后±3%,是实际操纵过程中的宽容度。

 

与之相应,贷款增长率也必须考虑同样的问题。我建议中央银行用以下数据测算一下,看看和你们的预估值是否有差距。

贷款增长率=GDP增长率

+消费信贷额÷信贷总量×CPI增长率

+生产信贷额÷信贷总量×PPI增长率

+住房信贷额÷信贷总量×房价变动率

±3%

注意:这里没有包括出口信贷,因为这一部分信贷的政策性较强,所以另当别论。

 

上述公式可以基本反应各种价格变动对信贷增长率的需求。计算非常容易,只要把相关数据输入电脑,一切就OK。不要怕麻烦,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尽管数据不能完全依赖计算,但计算毕竟是基础。有基础的数据,总比单纯依赖经验,拍脑门确定要强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