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此栏目是爱书朋友碰撞思想火花的“海洋”,
“员工原创书评”和“微博大义话读书”是栏目的主打内容。爱读书的朋友们,贡献出你的原创书评吧!如果你也是“书虫”,但没有时间长篇大论,也可以把思想的精华浓缩为短小的“微博书评”!
各位爱书人士,快快行动吧,在这里等你哟!
有人说历史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似乎高于其他民族。犹太人是一个信仰的民族,印度人是一个出世的民族,穆斯林是一个圣战的民族,而历史在中国人的心中有着极高的意义。我们不相信末日审判,我们相信历史的审判。我们不相信有公正的上帝,但是我们相信有公正的历史。因为我们一直相信好人能流芳百世,坏人将遗臭万年。
一直以来我也是秉承着这样的历史感,去阅读历史的。然而当某一天,我读了安徽作家赵焰写的晚清三部曲(《晚清有个曾国藩》、《晚清有个李鸿章》、《晚清有个袁世凯》),让我对历史以及历史中的人物有了新的认识。这一点,与我在清华建院攻读博士的者儿贤侄不谋而合。三部曲中,当问及晚清三位重臣谁更让你砰然心动时,我们竟不约而同回答:“袁世凯!”,并同时用了一个词“颠覆”。因为在中学历史教科书中袁世凯是作为京剧脸谱中的丑角出现的。然而在这部书里,作者可谓另辟蹊径,以一种冷静而独特的方式,让我们于历史的复杂中读出一个不一样的袁世凯:坚忍、坚持、勤勉、务实。
记得小时候看电影时,对剧中人物往往非“黑”即“白”,动辄以“好人”或“坏人”来区别,十分幼稚好笑。其实我们每个人,从人性的角度来看,都存在有好有坏的基质,只不过当不同的环境因素以及个人修为不能抵触战胜恶欲时,他善的一面被消解,而恶的一面便膨胀开来使之成其为恶。再叱咤风云的人物也有他人性中最平常的一面。只有对人性充分的理解和尊重,我们才能真正做到还原历史。在赵焰的作品里,他采用了大量客观的史料,用散文的笔法为我们描绘了袁世凯的一生。其实散文本身就是人格和性格的大暴露。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散文是感悟的参透,思想的火花,理念的凝聚,睿智的结晶。作者的情趣、爱好、修养以及内心与书中人物融为一体。于是读者与作者,读者与书中人物之间便有了一种心灵的默契。难怪在赵焰笔下的袁世凯可以那么赤裸而纯粹。从朝鲜防务到小站练兵、从维新变法到君主立宪,每一个阶段,他都站在历史的风口浪尖,同时他也感受着世态炎凉,人情寡薄。权力更迭节奏如此频繁,各路人马粉墨登场,让人眼花缭乱。而他就在这眼花缭乱中度过了他波浪起伏的人生。而在每一个重要的历史阶段,他总是呈现出螺旋状循环上升,并凭借着他的勤勉、机智和坚忍, 一点一点地向上攀援,可到了一定高度,他又会踩空急剧下坠;然后他又一边舔食着伤口流出的血,一边又开始新一轮攀援……没有人告诉他前方的路到底该怎么走,所以他就这样,糊里糊涂一路往前走。命运也一次次垂青于他,给他恩惠,给他勇气,把他推向前台,让他结束这个时代;同时,命运也无情地戏弄他,也让这个时代结束他。而他一点也没有意识到命运的游戏意味,始终自信满满,浑然不觉。最后,他带着羞愧、带着耻辱、带着不屈和无奈,带着不明不白的困惑,离开了这个世界。他像流星一样,从历史的天际间滑落,从此跌入万劫不复的历史深渊。赵焰认为:“历史的发展和评价,从来就不像教科书那样泾渭分明,在很多时候,它总是稠如稀粥,业绩和罪恶交织在一起,荣光和耻辱交织在一起,善良和凶残交织在一起。尤其是处于风口浪尖的历史人物更是如此。”
他就是这样把晚清三位位高权重的历史人物曾国藩、李鸿章和袁世凯真实地呈现给读者。也让读者恍然大悟,若有所思。
中华历史浩荡五千年,对中国人来说,历史不仅属于过去,它也活在当下,活在我们心里,并成为我们的营养,成为我们教养自己和后人的财富。天地之间,怅望千秋,个人之微小如一粒尘埃,于是我们对浩渺苍穹岁月风霜自然产生一种敬畏之情。当数千年光景在不经意间一页页翻过,岁月所留下的点滴痕迹,成为了书韵留香于指尖,每当此时,我仿佛有一种穿越时空隧道,回到当年的感觉。看见那人、那事、那山、那水在历史中游走。这种感觉,如细雨霏霏,湿了大地,隐了尘埃,静了世界,也静了心灵。赵焰的晚清三部曲,让我再次雨中读景,读出一个风雨晚清。(西南合成
杨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