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生的面孔
沈东子
曾有朋友问,世界那么大,外国作家那么多,你们做出版的,又如何知道哪些作家好,哪些作家不好?没错,望着那一张张陌生的面孔,要想判断谁优秀还真不容易。真说有什么办法,恐怕也只有两个,一是多读点书,二是多请教专家学者。多读点书很有好处的,一次开会跟一个女硕士坐一排,言谈中知道她的毕业论文写的是印度作家纳拉扬,便就他的作品多说了几句,结果引来她的诧异。你怎么知道纳拉扬?她问,言外之意是全中国只有我在研究纳拉扬,你从哪冒出来的?其实我哪知道什么纳拉扬呀,也就知道点皮毛,知道他写过几本小说而已,可就知道这么一点点,差点吓着了人家女硕士。
自己有了判断,还得说服别人。前些年有个前苏联红军作家在中国挺受追捧的,叫巴别尔(1894-1940),远在他走红之前,大概是九十年代末,一位苏州大学的俄语老师找到我,热情洋溢地向我推荐《骑兵军》,说译稿已全部完成。我当时以为是一本红军打白军的小说,类似写保尔·柯察金的那本,仔细看才发现不是这样,藏在故事背后的东西还比较丰富,专家就是专家,常年埋伏在某个领域,推荐的东西自然不同凡响。于是我兴冲冲把书稿拿去报选题。
出版社讲求经济效益了,一本书做不做取决于挣不挣钱,各部门的人都可以参与选题论证。我把巴别尔提出来,有同事就出来反对,理由很简单,说这个作家这么陌生,我从来没听说过,怎么卖得动?我心想我不介绍进来,你怎么会听说过?当然这是气话,嘴上还得多做解释,说巴别尔如何优秀,小说如何好等等。
如今四十岁以上的人,接触到的外国文学,也就是大学里那点老掉牙的课程,说来说去那几个作家,能有多少见识?又不像新一代潮人,还努力多读些国外新书,所以任你怎么解释,对方脑子里也是一团浆糊。我当时没说这是鲁迅很器重的作家呢,因为当时不知道。说鲁迅器重很管用的,现当代中国人不知道阿鲁哥的大概没几个。选题自然没通过,《骑兵军》后来在别的出版社找到突破口,一路冲进中国文坛,引发阵阵惊呼。说实话我没觉得他的小说是一流,说超过了契诃夫那更是一家之言。巴别尔后来被契卡秘密处决,这悲剧多少也成就了他的文学,后人总是更愿意把同情献给无辜蒙难的冤魂。
同事尚且如此,要想让一般读者接受一个新作家,那过程就更难了。我时常想这么难的事,林纾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呢?林纾们把大小仲马的小说引进中国,还是前个世纪的事了,那年头的中国读者,只习惯于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结构,怎么能相信洋人也会写小说,更何况写小说的还是两匹马?可事实证明洋人的小说还是很受欢迎的,尤其是小马写的《茶花女》,让多少男女洒下热泪,明白原来洋人也有林黛玉,原来世上除了林黛玉,还有蛮多女孩子蛮伤心的,原来小说也可以这样写。2010年以后谈论略萨不是本事,是时髦,那么谈论谁才是本事呢,也没什么捷径,多找几本书,慢慢看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