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天的“房子”遇上昨天的“手机”


当今天的“房子”遇上昨天的“手机”

/管益忻

 

反顾上世纪90年代的记忆,以今天广受关注的热点问题做一比较,你就可以发现在这些年间中国社会实在是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2010年末,第一部热映的贺岁片叫《让子弹飞》,有富于创意的媒体以此借喻岁末房地产市场,喊出“让房价飞”的多重喻义的心声。的确,在诸多因素合力下,史上最严调控都没能压住房价上涨的气焰,而各地不断涌现的地王更是火上浇油——加剧了人们对房价上涨预期的强烈担忧。早在2009年就有看空派学者对一路上涨的“中国式房价”提出“再这样涨上下去,中国的房地产到底想干什么?!!!”质问与谴责。不承想,2010年的房价真实曲线成为了对市场空头最为有力的讥讽——预测或者希望房价下跌可真的只是“砖家”的一厢情愿!或许,正如有公众型“智者”所言,预测房价走势是一件很愚蠢的事!尤其是学者预测房价,更是招来无数的懊恼和麻烦。

抛开市场上这些纷纷扰扰的燥杂声音,寻找一种真正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元素,方能就房地产未来的正确走向做出些许的判断。同时,在谈今天房子之际,不能不让人回想到昨天——十五甚至二十年前的电话/手机,是因为最近来自海尔地产负责人卢铿关于住房的全新诠释,使我觉得今天的房子的遭遇和十几年前的电话市场有着诸多的相似之处。

早在1990年,甚至是1995左右,身为北京市民,要想在自己的家里装上一部固定电话差不多得要花四、五千甚至上万元的钱,并且,单单有钱还远远不够,你还需要有熟人,托关系,找着了交钱的门路,先交上个四千元左右,然后再经短则几个月长则半年甚至一年的排队轮候之后,才有可能最终用上它。但如果你要求的标准稍微高一点,想买部移动电话的话,可以有两种选择:一种是台湾“进口”到大陆的那种在距离母机50范围内能够实现移动通话的子母机,这种子母机价格不菲,大概要花出5000元人民币,而当时北京市普通工人的工资也就600元左右。而如果你想步入真正的富人行列那就得买大哥大了。在1995年左右,大哥大还是“老板”甚至富人身份的一种象征,摩托罗拉以及诺基亚的大哥大都得12000元或者16000元甚至是2万元以上的售价,并且不是现货,得提前交钱预订。

重新将时间的纬度拉回到在2010年,我们知道,现在的手机也好,电话也罢,其更新换代之速度日新月异,价格下降之速度更是有目共睹的。当初只有全国范围内的富人才有资格享用大哥大,现在就是部分农民也差不多人手一部了,并且不再是板砖式的大哥大,而是更为先进的手机了。

今天的房子或房价之于中国人,正像十几年前的电话或售价之于中国人一样,价格畸高,供应紧缺,只有少数富人可以购买。唯一不同的是,那时候的电话你买得起就买,买不起别买,没有贷款一说。而今天的房子则多数是贷款买的。

作为全球最大住宅供应商,万科的一言一行向来都具有风向标意义,他们提出的绿色、节能、低碳等指标是超越于价格甚至质量之上的另类核心竞争力。王石也曾经对媒体表示,以后万科所盖的房子基本上都要符合绿色三星的标准,并且都要精装修。这既可以大大减少建筑垃圾的产生,也可以达到节能效果。而作为后起的地产新秀,海尔地产提出的许多全新理念更是令人侧目的,比如他们的小户大家理念,等等,都会对国人的居住观念产生巨大的冲击。而当谈到对年轻人的置业建议时,海尔地产负责人卢铿表示:如果家庭条件还可以,家里人能够也愿意出钱给儿女买房,或者是自己的收入能够支付首付及月供,那当然是可以买的;但对于那些家庭条件较差,家长不能提供资金支持,而自己的收入也难以承受目前房价的年轻人,大可以先租房住。之后,他还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说服和鼓励年轻人:“我刚到香港的时候,租的是一个7平米的小房子,而且这里边还包括了洗手间、卧室和厨房。”他表示,海尔以后就是要做小户型的房子,一方面减少浪费,另一方面也减轻购房压力。

我不敢说未来的房子就一定会像今天的手机一样便宜和普通,但是,正如卢铿所言,你要买不起房尽可以先租房,想办法多做一些事情,多挣钱,没必要非得费劲巴拉地上赶着为银行打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