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换品牌”是逼良为娼?
“市场换品牌”虽然会对真正的自主品牌来说会产生极大压力,但绝不是阴谋;对合资企业来说,或许还是不错的主意;对汽车行业来说,则肯定是糟糕的政策规定。如果今天合资企业必须像广汽本田那样做自主品牌,那么明天,假如通用向上海通用转让了别克品牌,是不是该强制要求所有合资企业的外方都要如此呢?
在20多年的“市场换技术”之后,中国汽车产业开始了“市场换品牌”的时代。
以往,“市场换技术”被所谓的“专家”们骂了个狗血喷头、一无是处,不用说合资带来的现代汽车及零部件制造标准、生产管理、技术开发、产品营销、品牌建设、人才培养等相对抽象的“溢出效应”,被视而不见,就连跨国公司为进入中国市场而被迫向中方合作伙伴转让的上百项与国际同步或非同步的整车及零部件等实实在在的技术,也被一笔勾销。“技术换市场”被讥讽为是“市场丢了,技术却没换来”,是“彻底的失败”。
如今,这笔旧账还没有被“清算”,责任部门或责任人还没有被要求承担“罪责”,发改委又开始实施一条不成文的游戏规则:合资企业要做新的整车厂项目,就必须做电动车和合资企业的自主品牌。前者对合资企业来说是易如反掌,依仗合资外方强大的技术实力,可以迅速主导电动车市场,让自主品牌在一个新的细分市场上被边缘化,前提是规则平等且有一定的市场需求;后者对合资企业来说就难了,不仅有外方是否情愿的问题,还有新建品牌所要支付的巨额成本问题。但发改委就是发改委,它制定规则谁敢不从?这可是世界第一大汽车市场,而且发展潜力依然无与伦比,要想在这里保持或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哪家跨国公司敢于斩钉截铁地对合资自主品牌说“不”?所以,这就叫“市场换品牌”。于是,合资企业纷纷开始推出或准备推出由合资双方共同所有的新品牌,即所谓“合资自主品牌”。
但问题又来了,合资自主品牌的定位相对较低,必然要与土生土长的自主品牌直接竞争,于是有人认为合资自主品牌是跨国公司试图通过做新的低端品牌来进一步打压自主品牌、蚕食自主品牌天然领地的阴谋,是“伪军”、是“帮凶”。是发改委瞎了眼或故意卖国,还是阴谋论者习惯性地受虐妄想?反正跨国公司是感到冤枉。一位跨国公司的高管对我说,如果在合资自主品牌的问题上当真存在什么阴谋的话,跨国公司“也是被逼良为娼”。
当然,发改委更冤。正是因为其前身机构制定的“市场换技术”政策不仅换来了技术,还换来了管理、人才、资金等,才得以使合资中方具备了今天“市场换品牌”的资格,结果是当初挨骂,现在也挨骂,在外资方面更不讨好。实际上,人们一直特别关注跨国公司在税收等方面的“超国民待遇”问题,却有意无意地忘记了其在市场准入等方面的限制性“非国民待遇”问题。在限制外资在整车合资企业股比的基础上,要求合资企业做合资自主品牌,而对自主品牌企业则没有相应的要求,这就是典型的“非国民待遇”。发改委之所以没有将此规则形成正式文件,就是担心因此而招致外方在WTO进行起诉。
话说回来,发改委为何要冒被起诉的风险强行推广合资自主品牌?是因为认定土生土长的自主品牌,包括那些从国外买来的自主品牌最终不会有多大出息,所以不得不寄希望于合资的自主品牌?就算这种判断有一定道理,也不必因此而非要让所有合资企业向合资自主品牌的始作俑者——广汽本田那样做。
当初,发改委的前身虽在“市场换技术”的问题上的确功不可没,但对外资以外的资本进入汽车领域实行差别待遇,不仅使吉利、奇瑞等潜质出色的资本失去了最佳发展时机,而且劣质车厂没少增加,避免“重复建设”的政策目标基本落空,对此,发改委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如今,做合资自主品牌本来是广汽本田合资双方的自愿选择,却被发改委提拔为对整车合资企业的硬性规定,对奔驰、宝马这样的豪华品牌合资企业也要如此,不然的话对其他合资企业来说就更不公平了。发改委像是在给自己找麻烦,而且未必能达到自己的政策目标,毕竟,强扭的瓜不甜,被迫做合资自主品牌只能增加经营成本和合资双方的内斗,更何况,合资中方大都有自己的自主品牌。
品牌建设有着自己的规律,不同的厂家也有不同的状况。广汽本田及一些追随者要尝试新玩法,没人拦着。玩现了,自负其责;玩成了,占有先机,也会成为榜样。哪里有刚开始玩就要推广的道理?还是让合资企业根据各自的情况自己选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