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有爱
读张彦广散文集《一路稼禾》
我一直认为,能打动人的文章就是好文章,而能让人掉眼泪的文章则是好文章中的文章。读张彦广的散文集《一路稼禾》,则更坚定了我的这个判断。
在读《一路稼禾》之前,我曾读过张彦广的另一部散文集《父亲的神话》。在那部散文集里,我曾为张彦广笔下故乡的人和事而感动。而在这部《一路稼禾》中,张彦广延续了对故乡的热爱之情,用他包含热情之笔为我们描述了一幅幅别开生面的当代农村的真实画卷。
作为老乡和文友,我一直关注着他的创作。比如什么时候在哪个报刊发表了什么文章,比如哪篇文章获得了什么奖项。在佩服他的同时,又有些羡慕,毕竟都是喜爱文学的人,所以当我知道他出版了这本散文集的时候,不惜厚了脸皮“索要”了一本,既有学习的成份,又有收藏的意味。
说实话,我是喜欢这本《一路稼禾》的,不仅仅是因为它考究的装帧,文字的老道。更多的是在感受张彦广心灵的跳动。在他的每一篇文章里,我都可以感受到他的身影,他的喜怒哀乐,他的道德认知,似乎自己就成了文中的他,跟着他一起,热爱着他的热爱,忧伤着他的忧伤。
那天,我曾在和他的聊天中说,我读你的《故园来去四十年》掉泪了。其实这里面没有一点矫情,更没有一点夸张。而是真正的感动了。文中的故事很简单,可是却被张彦广叙述地惊心动魄。一个逃荒的少年,一个收留了他的小山村。四十年后,少年已成花甲之人,为了“不忘本”,他带着儿子踏上了当年的逃荒路。故事是父亲的故事,可是透过“父亲”的身影,却让我看到了在那片土地上生活着的一群人。他们勤劳,朴素,耿直,率真,热情,仗义。在他们身上,体现出的是整个中华民族不可缺少的报恩精神。我一直以为,张彦广是有意识地在“扩大”着父亲的形象。我喜欢文中的父亲和陈老汉,他们的形象会让我的心中在某一个时刻充满了暖意,以至念念不忘。
《彻夜长谈的朋友》,也是写父亲的一篇好文章。朋友,是有多种含义的。现代人,恐怕已经很难寻觅像父亲和小杨叔叔那样的友谊了。因患难之交建立起来的友谊,本身就具有了坚固的基础,可贵的是他们把这种坚固发挥到了极致:一壶热酒,几个小菜,一坐竟然能够从中午一直到天亮!也许,这只有朴实的农民兄弟才可以做得到。作为农民,他们也许没有多少文化,可是在他们的内心,却一直坚守着做人的真诚。
读《一路稼禾》,我一直觉得张彦广很会“讲”故事,无论哪一篇文章,他都是从“我”的角度进行解析,但又不完全是他自己的判断。读他的文章,在掩卷之余,你会有一种会心的微笑。我很佩服他的这种叙述,有心机,又有张力,很像吴桥杂技大世界的魔宫,在不知不觉之中,我们就都被他感化了。《站在马路对面的娘亲》中的母亲,分明就是“我”的母亲嘛。而《五月里的战争》,又分明是“我”的父亲与麦收的战争。读他的文章,我常常会有一种紧迫感,仿佛到处是他所营造的语境,久久不能自拔。
在这部书里,有大部分文章他都是信手拈来的,从这一点上,我很佩服张彦广对生活的观察和体味,更感叹他独到的笔触。在他的文章里,无论长短,无论内容,我们都可以感受到他充沛的内心情感。作为一个作家,情感常常是为文的站脚点。他写《柔韧的荆条》,从荆条的柔韧,他联想到一个民族的精神。他写《红荆根脉》,让自己惊醒:我是干嘛吃的?而《不惑有惑》,更是让我们懂得了在人生的道路上,守住一颗本真的心才是最好的。
写字,张彦广是用心的,做人,他也是兢兢业业的。四年时间,两本散文集,已使我辈望其项背了,而文学领袖,已经当之无愧的落在了他的肩上。在吴桥县城,因为他的张罗,已经形成了一股浓郁的文化氛围,无论是大的笔会,还是小的聚会,他都组织得游刃有余。他以他的亲和力影响和吸引着更多的文学爱好者。在这些工作之余,还还做着一份慈善的工作。免费弟子规培训,年节慰问鳏寡老人,他说,正是因为有这样一份慈善事业,才让大家更紧密地凝聚在了一起。他说得一点都没错,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从这个角度,作为老乡,我感到自豪。
如果把张彦广的这些行为和他的文章联系起来,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他的文字总会让人感动了。
心中有爱,在张彦广的世界里,他一直以这样的姿态行走着。
(1680字)(2010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