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题:假如房价的天塌下来谁撑着?
房价问题已经让国人过分地纠结了。从电视剧《蜗居》的人气蹿升,到两会上房价成为代表们的热门话题,都是这种近乎崩溃的精神状态的表现。不过,看《蜗居》虽然可以释放怨气,却不会帮助你多卖到哪怕是半平方米的住房。
有人说楼价会跌20%,有人说跌50%,有人甚至说跌80%,还有人干脆说房子将会一文不值。不过值得玩味的是,某些历来唱空楼市的人最近也连连撰博说房价不会降,大有“从了”房地产开发商的意味。
只是不管怎么说、不管预测楼价降多少,总是被官方公布的70个大中城市房价数据无情地打击着。官方总是以涨幅下降的说法在安抚着怨气冲天的大众。
在股市从3180点连续暴跌的时日,《人民日报》连续发文为股市撑腰,不过这个造势目前看似乎没有什么效果。个人猜测,官方传媒力挺股市的背后意图大概是希望给充沛的储蓄寻找一个出路,从而替代楼市,可以减轻商品市场尤其是粮油蔬菜棉花等涉及民生的商品的通胀压力,既消除积蓄在楼价上的民怨,也同时消除正在积蓄的通胀民怨。
只不过这个手段太过幼稚了。之前本人有网文《股评恒等于忽悠》和《市场以不确定性为前提》,任何市场,如果其走势可以确定的,则市场必死。官媒力挺股市毫无疑问是在忽悠股民——即便初衷不是,实际结果也是。如果股民都相信官媒的说法,即政府不会让股市暴跌,股指将会触底转强,那么持股者必然选择继续持股待涨,无人会选择地位抛售的,因此空仓者想加仓的也无筹可吸,结果就是成交量急剧萎缩。
关于股市,有一个大家都知道的“茶叶蛋理论”。这茶叶蛋理论咋听有一定道理,但经不起仔细推敲。在股市上,一个躲在大户室的大户和机构抵得上交易大厅里熙熙攘攘的众多散户甚至还要加上不去大厅在家上网炒股的散户。大户们和机构要么不吃茶叶蛋吃西餐或中式大餐,要么吃也吃不了几个。“茶叶蛋理论”默认茶叶蛋卖得多股市就交易旺盛,这是对的,但是同时默认茶叶蛋卖得快就是股指在涨,这一点却是错误的。“成交量放大”的情况,既可能出现在涨价时,也可能出现在降价的时候,即所谓的“放量上涨”和“放量下跌”。因此,如果真的有人根据茶叶蛋理论炒股,那也只是遵守他自己制定的所谓的“纪律”胡蒙瞎赌罢了。
在商品市场上,谁掌握着定价的主动权?历来都是“财大气粗”,而不是“人多势众”。很多人都谙熟这一点,但是关键时候利益和价值取向让他们宁可选择忘记这一点。需求的大小,不是以需求愿望高低为判据的,也不是以需求者人数多寡为依据的,而是以支付能力的大小为依据的,即有效需求。针对这一原理的另一个说法叫做“货币选票”。
希望房价下降的人肯定是为数众多,但是,这为数众多的人的支付力却有限,因此,当这些人即便是一起从市场撤退时,去响应曾经有人提出的“N年不买房”的倡议时,从流向楼市的资金流当中抽走的也只是总量中的一小部分。换句话说,原本撑起楼市高房价的资金流就不是以多数的穷人手里那点钱为主的,因此,即便是穷人一起呐喊着撤出楼市,对楼市的影响也是微弱的。楼市作为自古以来的资本品,原本就不是穷人可以玩转的游戏。也就是说,楼市的天就是塌下来,也是支付力强的富人首先接着,不会像穷人希望的那样直塌到穷人可以承受得起的点位上。房子降价除了让富人以更加便宜的价格再添置几套房子之外不会有其它效果了。
希望市场的天空会掉下福利的馅饼,这只是底层民众的一厢情愿,可以理解,也值得给予同情。但是,当一个问题涉及到人数问题的时候,就完全政治化了,就只能依靠投票箱解决,而不是市场。
其实房地产商也已经被逼的“走投无路”了——涨价卖不行,被指“暴利”;涨到顾客敬而远之卖不掉也不行,刚开始被解释为购房者用脚投票和房产市场拐点的表现,现在又感觉自己被戏弄了,转而解释为变相捂盘了;降价卖也不行,连售楼部都要被老房奴砸掉,也不符合总理“让人民拥有更多的财产性收入”的指示。
政府和房产商同病相怜也左右为难。土地流拍卖不出去,有人嘲笑,说这证明“土地财政”的路子走到了尽头;加大供给,有人说这其实只是便宜了开发商,除了扩大开发商的利润空间之外并没有让民众享受到降低土地成本带来的好处。土地竞标卖得好,地王频现,有人谩骂,说这直接推升了房价,让民众难以承受,还给房产商找到了转移民愤的借口。最近北京等地紧缩地根,意在抑制开发商囤地现象,但却无形之中加重了土地供给的稀缺,结果是已经囤积起来的土地会以更高的楼价卖掉。
让人闹心的房价之铃是如何系在国人脖子上的?其实,房价问题恰恰是纠结的国人自己造成的,不是、也不可能是房地产商开发商单方面造成的。
若用一个词去概括中国近三十年的改革,那就是“市场化”。在推进市场化的过程当中,经济学人扮演着舆论急先锋的师爷角色,但是,把完全信息作为经济学基础假定的经济学人,却没有把市场化方面的完全信息告知民众,在片面宣传的影响下,民众错误地认识了市场化,全民心态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从过去的全面计划转向现在的全面市场。政府也被误导认为市场化是无所不能、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治世法宝。
这种误导大致有两种情况,其一,学者自身就不知道市场化还有不适应的领域,是真的相信市场化并积极推进市场化;其二,知道市场化有其不适应的领域和不可避免的副作用,但故意隐瞒,只做片面宣传。就像某些不良药商只宣传药的疗效却避而不谈其副作用一样。
哪些领域是市场化不宜的领域?《西方经济学的终结》根据需求两分法给出了答案,即市场化只能在选择性需求领域(即所谓的非必要需求领域)内实施,而不宜在非选择性需求(即必要需求)领域推行。
其实,一些学者也早已认识到,经济学就是关于选择的学问,这就是对市场化不适于非选择性需求领域的认识。
市场处处均衡,市场上只有双方接受才可能实现的市场价,而无高价低价之说。希望某种制度能让没有有效支付能力的穷人也满意,这种制度一定不是市场制度。抱怨价格,犹如赌徒抱怨赌场的规则一样,与其如此还不如干脆直接去声讨完全市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