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原则问题上要敢于直言
14.23【原文】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
【读解】这句话对现在的公务员来说,要想做到有点艰难了。子路是孔夫子学生当中性情最为耿直的,以勇武、果敢而著名,他经常向孔夫子请教,这次他请教老师怎么在政府里做一名合格、称职的好干部。孔夫子的回答只有很简单的六个字:“勿欺也,而犯之。”——不要欺骗,但要敢于冒犯谏争。
一个称职的干部首先不能有欺上瞒下,瞒上欺下的行为,无论对上还是对下都要本本分分地汇报工作,不要有水分,不要信口开河,是怎样就怎样,如实地反映情况。现在流行一句话:“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下级干部往往看领导的脸色办事,见风使舵、顺水行船、隔山拜佛等等这些都是如今在机关里行事做人的公开秘诀。晚清有代表性的“谴责小说”《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揭露的就是腐败、黑暗的官场,将官场的阴暗面尽收眼底。其实对于官场,我们不能只看到阴暗面,还要看到光明面,这个道理大家要明白。
相对而言,“勿欺也”比较容易做到,毕竟在一位强势的领导面前说几句蒙混过关的假话可能还不至于怎么样,也没有多大的必要;但是“而犯之”一般人就做不到了,敢于直接冒犯领导,直言进谏的人不多。上级领导的命令、指示未必永远正确,总有失误、犯迷糊、一时心血来潮的时候;有他没有考虑周到、没有考虑全面的地方,这个时候你敢不敢直接规劝?古代的士大夫就有这种精神,敢于直犯龙颜,包公、范仲淹、海瑞等等都是这样的人。在当代,敢于直话直说的有的梁漱溟,有在庐山会议上的彭德怀等;但是因为像他们一样的人都受到了极不公正的待遇,之后真正敢当面说真话的人就愈来愈少,这是政治在历史中留下的痼疾。现在要想医治这种病症,还是十分艰难。先不要说在机关里如何能做得到,就是在我们平常生活之中,朋友有什么缺点、错误,你要想正儿八经、直截了当地说出来,都觉得很难;即使说出来,他听了心里也不安逸,更何况给自己的顶头上司、领导,甚至是高层领导提意见,唱反调呢?
所以,孔夫子的原则性很强,真正的士大夫要“勿欺也,而犯之”,在原则问题上要敢于直言,敢于冒犯。后来,孟夫子把这个问题扩而充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为“大丈夫”的精神。
优秀的理念应该上传下达
14.24【原文】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读解】很多《论语》的版本对这一句的注解是“君子懂得仁义,小人只懂得好处”,我觉得这样注解对孔夫子有点不公,没有把其境界表现出来。君子之所以是君子,他要传播什么信息?他要表达的是什么?他表达的不外乎是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的理念,这些理念对上要进行反复的宣扬,对下也一样要进行宣扬,用《大学》里的话来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所以面对圣人的言教,面对仁义礼智信,不管你在上还是在下,不管你是君子还是小人,都是平等的。不是说,你是贵族,就应该懂道德守礼仪;你是老百姓,就可以不懂道德不守礼仪。春秋时期,所谓的君子是指国君、士大夫,小人则是指一般的老百姓,所以,仁义礼智信等优秀的理念应该上传下达。
为别人活,为名誉活,太累了
14.25【原文】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读解】在《论语》开篇的时候我就反复讲,孔夫子所说的“学”不仅仅是指知识、学问,而是从根本上来说的,是指一个人的修养和修为,没有修为的人称不上君子。如果你连自己的喜怒哀乐都控制不了,七情六欲都把持不住,哪里有资格称为君子呢?所以孔子所说的“学”是指我们心性上的一种修为,这个是根本;围绕着心性修为的其他学问都是枝叶,而离开了心性修养的其他学问,就更是枝叶的枝叶了,可以说用不着提。所以“学”必须为己,正所谓“古之学者为己”,要在心性上有所提升,为提高自己的修为,提高自己的德行而学。
而“今之学者为人”——现在人们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向别人炫耀自己的才学。今天的学人首先想的是把文凭拿到手,拿着文凭给父母看,算是学了那么多年,花了那么多钱,给家里有个交代;拿着文凭在社会到处给人看,我是本科,我是研究生,我是博士,然后找工作要方便一点。如今,离开了文凭工作越来越难找了。难道我们学习的目的只是为了让别人承认自己吗?孔夫子前面说过“不患人之不己知”,不要天天想着别人怎样看你,有多少才学,有多大名气;不要把我们的精力放在这些事上,天天为别人活着,为名誉活着,没有必要,这样活着太累了。我们生活的目的是为了自己,不是为了别人,自己的修养如何不是为了让别人来承认。如果让别人来评价你多有修养,多有德行,这样做与修为本身是背道而驰的。这里的“为人”并不是指为人民服务,不是指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而是指在名望上、利益上有所求,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这两句话我们要分辨清楚,“古之学者为己”也不是说古之学者私字当头,只为自己打小算盘,意思恰恰相反。所以,我们在读《论语》的时候,要把语法理顺,语句理解透彻。
善于改过,就是贤者
14.26【原文】蘧伯玉使人于孔子,孔子与之坐而问焉,曰:“夫子何为?”对曰:“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
【读解】蘧伯玉是卫国的贤大夫,孔子去卫国的时候就住在他家里。当年,孔子周游列国,在卫国呆的时间最长,在蘧伯玉家中住的时间也很长,可见两人的私交很好。孔子晚年回到鲁国之后,蘧伯玉还经常派人来问候孔子。
当然,孔子面对蘧伯玉的使者也要尽到地主之谊,向使者问候一下他的主人最近如何。人家都派人来给你问安了,你不可能闷着头不回应人家嘛,这样行不通啊,于是,孔子很客气地问蘧伯玉的使者:“你家先生最近如何啊?”这个使者的回答也不一般。当时孔子和蘧伯玉两位都是老人了,但使者并不是客套地说先生身体健康,饭量不错,或是说些有关功名富贵之事就算了,而是说:“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蘧伯玉是一位贤大夫,名声在外,大家都晓得卫国有这么一位杰出的人物,他是孔子的朋友。就是这么优秀的人物,他的自我感觉是什么样的呢?“欲寡其过而未能也”,他经常都在反省自己,总觉得今天某件事情没做好,昨天某件事情没做对,刚才又有某件事情做得不妥当,为什么我不能少犯错误呢?当时,蘧伯玉也退休在家了,但他还是经常过问国家大事,还是经常在自己的生活之中、言行之中有这种感慨,想要达到“无过”。孔子自己也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在我五十岁之后,如果能早几年学习《易经》就可以少犯错误,至少可以不犯大错误了。
我经常说,一个人犯错误是难免的,面对新问题、新事物更是难免犯错误,但有的人老是犯同样的错误,为什么会这样?就要找原因了,这往往是性格使然。贪财的人肯定容易在钱财上犯错误,好色的人容易在美色上犯错误,好名的人容易在虚名上犯错误,好酒的人肯定在酒上犯错误,逞意气的人肯定在意气上犯错误,对手一旦知道了你性格中的缺陷,设个圈套你就遭了。所以,如何让自己“寡过”,这个很重要。一个有修为的人并不是他有好多高明之处,而是他善于调理自己的心性结构,能够及时把自己的失误、过错弥补起来,甚至在念头还处于萌芽状态的时候就把它扼止住了。“寡过”就是进德,一个人如果不能修理过错又怎么进德呢?不但德业不能进,相反的还要倒退。我也多次说过,我们要进步,要使自己日臻完美,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就是怎样面对自己的过错,改正自己的错误。善于改过的人就是贤者,就德业日增;不善于改过或者不知道改过的就是小人、是蠢才,就会经常处于被动挨打的状态。特别是在机关里面,在社会生活中,如果一个人一身毛病,破绽太多,是很容易被别人击倒的。
当使者如此跟孔子介绍了他主人的情况之后,孔子就赞叹道:“这个使者真的是个很优秀的使者啊。”我们看到在鲁、卫之国里,君子还不少,尽管有些并非富贵,但是他们确实很有远见,很有境界。能够给蘧伯玉充当使者的不外乎是蘧伯玉的家臣,像这样的人能够得到孔子的赞叹是很不容易的。
一旦“失其位”就会犯凶
14.27【原文】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读解】这一段很重要,特别是在机关工作的朋友一定要格外留意。当然,在企业里做事的朋友也要注意。
现在“国学热”升温,有些学者趁机提出很多建议:是不是应该推崇汉服?是不是要制定孔子标准像?要不要修儒学博物馆?建立孔子基金会?甚至国家的一些政策都应该向儒家靠拢等等。有这些想法对不对呢?他们是想以此巩固、发扬我国的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但这些话不是他们应该说的,因为“不在其位”。如果你在中南海里担任领导职位,在人大、政协的政治讨论会或者国策研讨会上可以说这样的话。既然不在那个位置上说这些话有什么用处呢?比如说,我们成都有个市政决策,不可能让一个街道办事处的主任来指挥书记或者市长,这不可能嘛。所以,中央的事情一定要中央来料理,省上的事情要省上来料理,市上的事情要让市委来料理,你不在其位就不可能谋其政。
当然,你可以提建议,可以上书献策,但绝对没有资格指手画脚,那样的话就走偏了,用《易经》的话说就是“失其位”,失其位就犯“凶”。中国历朝历代都很讲究“位”这个概念,一个人有没有把位守好很重要。像以前“文化大革命”也好,反右也好,包括这些年也好,大家一直都很在意这个事情。看你的位子站得如何,如果站错了,对不起,你的仕途有可能就此完蛋,画上句号,弄不好连自己的性命也保不住,所以一定要“知位”,“知位”才能“知事”。自己该做什么事,心头要有数;自己到底能吃几碗饭,心头要明白。拿孔子的话来说:“苟非其位,不敢作礼乐焉;苟非其德,亦不敢作礼乐焉。”有关国家的政策法令、战略规划、包括宪法之类的,用以前的话说是“天子制礼乐”,“天下有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这是最高决策机关的事,是人大常委会的事,是政治局的事,不是老百姓说了算的。作为小老百姓只有建议权,可以写封信给人大、政协提点建议,但要想贴大字报或是找媒体帮你宣传一番,这些事情最好想都不要想。
一旦“失其位”就会犯凶,这个原则一定要把握住,把握住了,就不会犯错误。有些人不懂得这个道理,仅凭一腔拳拳之心,想为国家、为单位做一番事业;另一方面也想表现自己的聪明才智,这些都可以理解,但他就忽略了这个“位”,“欲速则不达”,不仅事情没办好,反而把自己放到了一个很尴尬的位置上。当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每一个人都有自己发表意见的权利,但如不能契时契机,又不知位,会有什么样的效果呢?
领导的职责是“调理阴阳”
14.28【原文】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读解】上面孔子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曾子又说:“君子思不出其位。”这句话严格来说不是曾子说的,而是《易经·艮卦》的大象词。八卦乾、坎、艮、震、巽、离、坤、兑,艮卦是其中之一,这个卦是同卦(下艮上艮)相叠,艮为山,二山相重,喻静止。大家都知道李白的《蜀道难》,“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因为从关东经宝鸡进入四川,一进川就是秦岭,之后一山高过一山,走到这里需“止”,必须停下来,不能再走了,再走的话就会进入无人区,就是虎狼毒蛇出没的地带,不是人居的地方,所以要“知止”。
“艮卦” 两山相叠,呈现的是“静象”。大家知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因为山有稳定性,是静态的,不会妄动。不能妄动是有原因的,它有个“位”。正因为艮卦是这样的卦象,如果我们打卦的时候打到了艮卦,那么想要做的事情最好放弃,千万不要去做。如果去做的话也是鸡蛋碰石头,说不定会碰得头破血流。
我们每天都在思,每天都在想,思想是自由的,什么都可以想,可以想东,可以想西,可以想宇宙,可以想微尘,可以想善,可以想恶,但是千万有一条,在政治上、在经济上、还有很多事情上一定要守“位”。离开了自己的“位”去想的话,就会有不利于自己的事情发生。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人都知道,哪怕你是“地富反坏右”,只要你一三五拿板凳、二四六拿扫帚就很安全;一旦你敢于一三五不拿板凳、二四六不拿扫帚,说自己不是地富反坏右,那么你就该倒霉,开始犯“凶”了。不要说派出所把你揪走,红卫兵、造反派都有可能把你弄得死去活来。敢不认罪?敢抗拒无产阶级专政?你的凶事跟着就来了,所以我们一定要认清“君子思不出其位”的意义。领导的思维圈子,不需要你插一脚,特别是上级机关的人事任命、大政方针,更容不得你多嘴犯傻。两个狮子在打架,猫猫狗狗跑去劝架,那不是找死吗?
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上级领导本来应该在国务院、省政府、市政府工作的人,也不能动不动就跑到街道办事处来办事,一年到头下基层蹲点办公也不好,这也叫“失位”。偶尔“亲民”,到下层来访贫问苦,看望基层的工作人员是可以的,问候一下“大家辛苦了”也是很好的,但是上级领导的职责是牢居中枢,调理整个国家或者是调理你整个权力范围内的阴阳,这个位子你不能丢。所以说,上有上的位,下有下的位,中有中的位,要“各就各位”。“君子思不出其位”是判断一个人政治上是否成熟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准,如果失去了这个原则,那么在政治上很可能进入危险地带。
知耻是因,荣誉是果
14.29【原文】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读解】孔子反复地在言和行上有所表达。我们现在讲“八荣八耻”,首先就是要明耻。知耻是因,荣誉是果。如果没有知耻这个因,还想在名义上、名声上好过,那是不可能的。知耻的事情很多,最重要的就是一个“信”字。说一个人“不仁”并不是最要紧的,孔子那么多弟子,连很优秀的弟子他都没有称赞过他们“仁”,更何况我们这些人。同样,孔子那么多学生,他也没有表扬过哪个好“义”,对于一般的老百姓,谁要是说他“不义”,估计也没有多大的麻烦。但是,“信”是一般人的基础,是为人处事最基本的行为准则。
这个“信”表现在什么地方?就是言与行能不能够协调,能不能够统一。“言过其行”的,说了的话不能兑现,这样的事情应该引以为耻,是应该脸红的。如果说“言过其实”的话,脸都不红的人就是不知耻。除非你是在舞台上说相声演小品,为博大家一笑,那就另当别论了。在生活中、工作中如果言过于行,一个正直的旁观者会看不起你,鄙视你。作为一个君子,偶尔一次言过其实,就会感到羞愧、感到惶恐。老实说,我这个人一辈子在这个方面还是做得很好,第一,我守信;第二,我不会乱说话。上次,有个朋友到我这里跟我夸口说:“冯老师,让我来包装你,容易得很。”他跟我说如何如何通过媒体宣传,让我名声大振。当时,我注意到跟他同行的另外一个人,一直默不作声,问了才知,他曾经留学英国,具体是剑桥大学还是牛津大学我记不清了。后来我就表扬那个人,跟他说,不要像你们老板一样夸夸其谈的,一个人要守自己的原则。
人一定要知耻。我搞这个书院,很多人给我提了这样那样的建议,我就是因为有知耻之心,不敢妄为。我宁愿自己辛苦一点、狼狈一点也决不能把知耻之心淡化了。一旦淡化了知耻之心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麻烦,这个因果关系千万不可以小看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