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悠悠——吕维松传记(9)


                       我的大哥和二哥

    呂家的八兄弟虽是同父异母、但相处融洽。大哥、二哥的学历不高,他们在光华附中毕业后,由于父亲早逝没有继续上大学,继而从亊商业活动。

    母亲在父亲去世后,将大部分遗产交给大哥、二哥,使大哥、二哥能迅速开始了他们的创业历程。创业初始,大哥根据外国人的生活习惯,首先经营了一家洗衣店。二哥则因熟悉无线电技术,牛刀小试为洗染店增加了另一个业务,制造和出售无线电零件。但实践表明,这两种业务收入有限,都没有什么发展前途。

    二哥呂建成是位爱动手干活的人,他是呂家第一位自学无钱电的人。四哥在同他一起制作一台无线电扩大器的过程中,也逐步掌握了无线电技术。我则从四哥处学会了制作无线电收音机和小功率的无线电发报机和无线电通话机。

   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大哥卖掉父亲留下的制钉厂,并凭自已的英语基础,在上海开展了进口英国产品的外贸业务,同英国的SKF滚珠轴承厂结成代理关系,开始了进出口业务。商品逐渐增加了锉刀、砂纸等多种品种。进出口生意利润高,公司发展迅速。抗战胜利后,大哥在外白渡桥北边,开了一家门市部。随后又让三哥和四哥参与业务经营,作为分公司的经理。

    我记得二哥有位同学李金定从英国回来,他在英国学习的是自动拨号电话的制造。大哥、二哥同他商量后,决定在上海建造一座自动拨号电话制造厂,命名晋隆电话厂,李金定任厂长,三哥吕建明任总工程师。大哥、二哥则回到香港继续进行进出口贸易。后来因为大哥的儿子政范已经长大,能独立地经营进出口业务,大哥将公司业务全部交给政范打理。

     三哥吕建明设计制造了一台自动电焊机,使电话机外壳的加工效率成倍增加。大哥看到三哥已经进入角色,决定派他去美国学习自动拨号电话的技术。

     三哥从美国学习回国时带回来十套摩托车的全套零件,这些零件组装在宽胎自行车上便成为一辆微型摩托车,然后加入混合了润滑油的汽油,便能行驰在马路上。三哥将两套摩托车零件和两辆宽带自行车分别送给我和六弟。

 
   我在南洋模范中学和交大学习的四年半时间里,我的交通工具经历了几次更新换代。最初是骑自行车,这辆自行车是用旧车改制的,自行车的质量并不好,有一次因前轮的滚珠轴承中出现了破碎的滚珠,轴承咬死了,前轮迅速脱离了前车飞了出去,幸亏我骑自行车总是靠边走,迅速跳下车来,才没有出什么事故。后来有了三哥从美国买来的微型摩托车零件,我就有了可以骑这种比较现代化的交通工具了。

    组装这种摩托车并不费时,可需要在加汽油的同时,添加一些润滑油,我便可以驾驶它上马路。我经常骑着自己组装的摩托车去上海交大上学,进校后将它停放在工程馆中的草地旁。驾驶这种微型摩托车让我方便了许多,交大同班同学十分羡慕我这辆轻便的摩托车。

     但摩托车行驶几天后,我发现由于车速比自行车快的多,行驶时双手和屁股这些同车身接触的部位震动得很利害。很明显,这是摩托车前义和座垫都是刚性联接的关系。

     我仔细观察了正规摩托车的前轮和座垫,发现正是这两个结构设有弹簧的减震结构。这些结构都不复杂,可以仿制。我在汽车零件市场买到了所需的两套弹簧,将它们分别组装在摩托车前义和座垫结构中。常规自行车的座垫是固定在车架上的。为了能使座垫能吸收行驶过程中车身的跳动,座垫必需能随车身跳动而在车架钢管中上下滑动,但座垫只能上下滑动而不能转动。为此,我采取了两项措施:一、在车架上装一滑道,使座垫只能上下移动而不能转动。二、装座垫的钢管换成稍小的直径,并抹上润滑油使它能轻松地在车架钢管中随车身跳动而上下滑动。

    经过几次调试,摩托车行驶时很平稳了,看来这部份改进是成功的。我接着开始研究另一结构的改进。正规摩托车的加减速是组装在右手手柄上的一个能适度转动的结构,该结构有一条金属练同油门调节阀联接,转动右手柄能轻松地加、减车速。普通的摩托车上还装有一套变速齿轮箱,其操作与汽车换挡相同。

    我的这辆微型摩托车上的加减速结构相当简单,它没有齿轮箱,只有一个基速,用装在右手柄上的一个板手调速。板手有一根钢丝连接汽缸的油门,钢丝结构类似自行车的刹车系统。正规摩托上装有一个正规的离合器,但这辆微型摩托车上的离合结构很简单。摩托车汽缸的输出轴上装了一个皮带轮,用三角皮带将汽缸的转矩传递到另一连接摩托车后轮的皮带轮。这个皮带轮装在一个能摆动的轴上。刹车时,手把经一根钢丝拉动该摆动轴以改変两个传动轮的中心间距,使汽缸力矩不能传递到后轮上。

    这些结构的设计很巧妙,适应微型摩托车的行驰。缺点是,摩托车不能在后座上带人。负荷加倍后,传动三角皮带将打滑。当摩托车带人起动和上坡道时会出现打滑现象。此外传动皮带因负荷较重,易磨损。有了这些经验后,驾驶这辆微型摩托车是很顺手的。

    鉴于加减速是用右手去扳动一个扳手的,很不方便,我设法改进这个结构。目标是仿制正规摩托车的加减速转动把手的结构。我在晋隆电话厂的钳工台上制成了这个结构,将原有胶皮把手拔下,用锉刀包了铁砂布插入胶皮把手反复转动将其内径扩大。然后在该胶皮把插入一个铜皮圆套,再在该圆套内抹适量润滑黄油。这样右侧的把手就可以轻巧地正、反向扭转升降车速了。

   最后一步便是在右边把手上装一螺丝钉,用小铁练将该螺钉与被动皮带轮的转轴连接。这样在行驶时只要转动右手手把就能改变两个皮带轮的中心距离,轻松地启动或减速。

   大哥在上海创办了一家制造三轮车的工厂,厂名公平三轮车厂。大哥投资,二哥承担工厂的工程师。他设计了一种两人座的脚踏三轮车,车身构架用空心钢管焊接,车座是双人座,用籐皮和籐蕊编制。二哥设计了一个控制行车方向且带制动的机构,用手操作,将手把向下压时,两个后轮的制动闸张开。其结构类似汽车的制动闸,手把向左或向右转动时,前轮相应转动而改变车行方向。

   双人座的籐制车身编制完,装在车架上后,还需要骑到威海威路一家汽车喷漆店去喷漆。三轮车由四哥或我骑着到喷漆店后,我则留下观察喷漆过程。

    一、先由喷火器烧掉籐椅上籐皮、籐丝的细毛。二、籐椅在太阳下晒两天,去掉湿气后喷漆。否则漆面发乌不光亮。喷两次。三、喷完漆后骑回放在静安里4号的天井里存放。

    新型双人三轮车重心低,速度不快,相当安全。但这种三轮车在马路上骑行时曾发生过几次转湾时后轮断轴的故障。后来实践证明,这种双人脚踏三轮车的销售成积不佳,不久便停产了。此后大哥、二哥就把全部的精力转到做进出口贸易方面。

   抗战胜利后,大哥、二哥将全部资本转移到香港,从亊进出口贸易,业务并发展到马来西亚,由三哥主持马来西亚的纺织厂。

     解放后,为了大哥的业务发展需要,三哥也去了香港。大哥、二哥将三哥派到马来西亚,开办若干家纺织厂。三哥每年必回国来了解我们各位弟弟的情况。见面后,总会送给我们一些很漂亮的化纤布料。

     大哥是位爱国资本家。抗战时期,他在昆明、重庆设有分公司,通过滇缅公路进口了很多军用物资,支援国内的抗日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