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八百壮士”最后一人辞世敬意何以总是迟到 刘效仁 2010年12月17日 下午5时25分,在上海四行仓库顽强阻击日军四天五夜,击毙日军200多人,圆满完成掩护任务的“八百壮士”中最后一位幸存者杨养正,在重庆中国第三军医大学附属新桥医院与世长辞。杨养正原名杨得余,1914年出生,19岁入伍。 1937年10月,作为88师524团2营1连1排的少尉排长,参加了著名的松沪抗战,守卫四行仓库,被炸伤了左眼后摘除眼球。1949年,老人被安排进重庆南岸副食品水产公司担任营业员,1977年退休后和老伴一起住在南岸区弹子石正街尽头的一个小杂院里。几十年中,没有人过问他的历史,也没有人知道他当年的荣光。老人辞世之后,网友无不充满了敬意,“可亲可敬。老人走好!” ( 2010年12月17日长江日报) 后人,当永远应该铭记,中国抗战史上的这样一段传奇。1937年日军的上海。10月26日 ,为掩护大部队撤退,谢晋元团长率领524团一营452名军人,誓死固守苏州河畔四行仓库,以寡敌众,激战四天五夜,抗击着数万日军飞机、坦克、大炮轮番猛烈的进攻,史称“八百壮士”。完成任务授命撤出四行仓库,进入英租界。日军攻入租界后变成俘虏,其中一部分曾被解送到巴布亚新几内亚的拉布尔战俘集中营。直到1946年幸存者被美国海军送回中国。回国前,曾与当地侨界合作修建一座公墓,安葬259位官兵遗骸。2008年底,媒体公开披露,这些墓园失修荒废,遭当地政府夷平,呼吁两岸政府合作回迁及妥善安置海外中国将士的骸骨。(2008年12月27日 新快报)从而,让这段历史浮出水面。 由于政治的原因,国民党军队抗战的历史被有意无意的遮蔽了。直到2005年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历史的真相才逐步被还原。国家领导人在纪念大会的讲话中,就例举了八路军“狼牙山五壮士”、新四军“刘老庄连”、东北抗联八位女战士、国民党军“八百壮士”等众多英雄群体,称他们“都是中国人民不畏强暴、英勇抗争的杰出代表” (2005年9月3日 人民网)。在空前惨烈的抗日战争中,正是中国军民前仆后继、浴血奋战,面对敌人的炮火勇往直前,面对死亡的威胁义无反顾,以血肉之躯筑起了捍卫祖国的钢铁长城,用气吞山河的英雄气概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史诗。他们,每一个抗日志士,都不应该被遗忘,被淹没。 杨养正老人1949年以后的生活遭际如何,可想而知。但进入21世纪仍被公众遗忘,显然是不应该的。几十年中,没有人过问他的历史,也没有人知道他当年的荣光。这当然有历史的原故,有百姓善于遗忘的因素,确与媒体舆论对他们的宣传和关注度不高,包括政府职能部门将他们遗忘有直接的关系。不仅如此,我们至今都没有《辛德勒的名单》、《丧钟为谁而鸣》、《战争与和平》那样影响广泛的影视、文学作品,尚无一部真正反映中华民族那段灾难深重历史的史诗性、全景式作品,甚至也很难看到一份抗战中为国捐躯的烈士们的完整名单。相反,随着杨养正等一代抗日英烈的年华老去,那些“活着的民族历史”将日渐消亡,或化作一缕云烟。 事实是,我们既然无力阻止那些见证者的逝世,那些物证和遗迹的风剥雨蚀,我们能够做也亟待做的就是下燕子衔泥式的苯功夫,保护好仍在活着的见证人,收集见证物,记录证言,保护遗存物,编撰史料,构筑起见证历史证据链的万里长城,镌刻中华民族抗击外侮侵略的悲壮历史。让后人的敬意建立在信史之上,也让后人承接过爱国主义的大旗,而不至于成为一个忘恩负义的子孙,成为一个缺乏根基的浮萍。 http://news.sohu.com/20101217/n278347617.shtml http://news.sohu.com/20081227/n261449682.shtml 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4/3665666.html 通联:安徽省砀山县道北东路45号刘效仁,235300,电话,05578095386办 电子邮箱 [email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