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草互读大字典》序
(1997年中国青年出版社)
学写草书难,而辩识草书似乎更难,既使是草书家和文物鉴定家,对着变幻无常的草书作品望字兴叹,也并非罕见的现象。从这个含义上说,草书确是中国书法诸体中一个独特的品种。
草书的发端可推溯到秦代。自从比篆书更简便的隶书诞生,隶书的草写便也出现了,但这只是一种广义上的草书。今天我们所指的草书,乃是指产生于汉代的章草、成熟于晋代的今草和兴起于唐代的狂草的统称。
章草,据说是西汉元帝时史游所创,他简省隶体结构,使之书写便利和快速,改隶书的直线为外张的弧形笔画,并带有部分连笔。他的《急就章》成为了这种新书体的楷模,因此而得名“章草”。章草保留了隶书那一笔形象鲜明而力度凝重的波磔,仍以单字为节奏变化的单位,虽然不能完全摆脱隶书的影响,但笔势连贯,方便轻快,所以唐代书画理论家张怀瓘称章草为“隶书之捷”。章草的应用在东汉时已相当普遍,从奏章文书到医方书信,无不能见其踪迹。现存最早的章草手迹、晋文学家陆机的《平复帖》就是一封书信,它又是最早的名家法书。
书体嬗变是以书写便捷为宗旨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政务和文化生活的日趋繁复,“隶书之捷”的章草也逐渐不能适应更快捷的社会需求了,这样,在它的笔画之间出现更多的连接,甚至单字之间的首末笔连接,也不再属偶见;相对费心力的波磔也被收缩,直至取消。于是,章草逐渐演变为今草。今草运笔流利,使转灵活,常常以一组字为节奏变化的单位,这使它具有了音乐韵律感。自从汉代张芝首创字体联缀的“一笔书”,到了晋代,经王羲之为代表的一代人的努力,自由瀟洒、顾盼多姿而又“不激不厉”的今草法则树立起来.这是“魏晋风度”在书法上的体现,大量运用于当时宫廷贵族和文人的书信往来,成为实用性和唯美主义艺术追求相和谐的书法典型,并一直延续到后世。
在经过分裂战乱又复归于大一统的隋唐时期,最便于为天下共法的楷书成为社会通行的文字。草书的实用性已荡然无存,然而其艺术的价值却日益突显出来。文人将它作为感情融注和个性表露的手段,追求先贤张芝那种“率意超旷,不借是非”的创作境界,使草书获得了升华。于是,狂草这种豪放不羁、奇逸奔动、形态夸张的新的草书风范,在贺知章、张旭、怀素笔下产生,并旋即达到后世难以企及的高度。“颠张醉素”形象地概括了狂草的特点,几乎成为狂草的代名词。实际上,狂草仍是法度严格的,只是它在表现形式上率性、激越,字体连绵,欹侧纵横,点画狠藉,起伏跌宕,运笔迅疾,提按自由,枯润无定,酣畅淋漓,甚至突囂怪诞,以磅礴的气势和强烈的节奏感,成为书法诸体中最富变化的艺术形式和最易于让书法家用作感情宣泄的媒借,故为历代书法家所青睐。
唐以后,五代的杨凝式和宋代的黄庭坚是旭、素狂草体系最直接的继承者。元代,章草重新得到开发,章草与今草的混合,成为赵孟頫、康里子山草书的特点,这种追求延续到了明代前期,宋克、沈粲都有章草佳作问世。明中期以后,社会矛盾激化,文人的不平心态反映到书法中,狂草大兴,一度出现以率为狂的失控局面。在张弼以后,祝允明点画飞动的狂草达到了明时的最高水平。其后的董其昌欲从疏淡辟新径,但这种风格在天崩地解的明末清初遭到了时代的摒弃,黄道周、倪元璐、张瑞图、王铎、傅山、八大山人、陈洪绶等人,虽在政治上异途,而在书法中却能忠实地流露处于“世纪末”环境中的个人心迹,共同把狂草引向了紧张、促廹这一时代征象。
清代是诸书体混合演出的大舞台,特别是其中后期,北碑的复兴成为社会风尚和文化潮流,碑学和帖学的争斗、并存和互融,标志着清代是中国书法最兴盛的时代。但是,草书在清代却始终未能有所作为,尽管有沈曾植等成功的少数个例。
民国时期,于右任创立草书社。他以草书便利、可节省民族时间为出发点,根据易识、易写、准确、美丽四原则,制定“标准草书”,欲在全国推广,但此举并未成功。原因是草书虽然美妙,书写迅速,但由于结构变异,笔画纠连,率意任性,成为最不易辨识和掌握的书法形式。现、当代书法的整体繁荣虽然得到很大发展,但由于全民书写基础的薄弱,书法的普及并不乐观,更何况难以辨识的草书。
草书的普及工作历来就有人在从事,名人法帖的编纂和摹刻是最直接的普及手段。另一种普及的手段是草书字典的编辑,隋代释智永的《真草千字文》已具备了这样的功效。以后元代赵孟頫的《六体千字文》、民国时期于右任的《标准草书》,都是按千字文文字进行汇集的,然而它们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字典,且选字极其有限。流传最早的草书字典是北宋人所撰《草诀百韵歌》,它以歌诀的形式介绍草书的结构,歌诀本身也以草书写就,由浅入深,便于记忆,影响颇大。后来明代范氏的《草诀辨疑》、窦氏的《集和草诀百韵歌》、清代汪氏的《草诀偏旁辨疑》和王世鏜的《稿草集字》,都是对《草诀百韵歌》的榷疑、订正、补充和发展。但纯粹意义上的草书字典当属南宋高宗的《草书韵宝》为最先,他根据礼部所颁《韵宝》,亲自手书,以平、上、去、入声韵为序,集一万一千多字,每字一形,字下标注楷释。此后,金朝张天锡按辽、金礼部颁行的《韵会》,摹辑历代名家字迹,一字多形,并始创在楷释之外还标列书法家姓名的通例。明时,神宗诏令辑纂历代名家字范为《草韵辨体》,扩大容量为一万七千余字。清代马雄镇的《汇草辨体》,对所搜集的汉、晋以来书家草体全按原大进行钩摹,陶南望的《草韵汇编》将所搜集的书家范围扩展至三百四十多人,姚燧的《草法汇考》则将两万余字全部刻石墨拓,如法帖之印行。凡此种种独到的努力,都对草书字典的充实、齐备和完善作出了贡献。
对后代影响最大的草书字典,是清代石梁编纂的《草字汇》,他在同代朱宗文的《草圣汇辨》基础上,以十二地支分集,所收草字五千二百余字,一字数形,选字考究,检索方便,因此得以不断重印和翻刻,历经长久而不衰,笔者习草最早即从《草字汇》始。近年来,书法字典如雨后春笋般湧现,其中草书字典以洪钧陶的《草字编》最为精工。是书按《辞海》部首检字法编排,共收字七千九百有余,重文九万七千八百多字,以规模之宏富创草书字典之最。
草书字典为学习草书和辨识草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是草书家的实用工具,但纵观历代的草书字典,莫不由楷到草,即通过查检字典来寻找楷字的草书结构法及不同的变化形式,而要解决由草书的率意特点带来的辨识困难,即从变化复杂的草字来检索其楷书本字,依然是一般草书字典无法解决的难题。因此,编辑一部由草到楷的草书字典,即按草书的结构特点进行设部、编目、列序,从草字的形态便可查检其楷字归属的新的草书字典,已经提到社会生活的日程上来,时代呼唤新格式的草书字典的诞生。
天津古籍出版社编辑王宏,是我交游多年的朋友,聪慧好学,敏捷果断,对古文字钻研甚勤,且毅力过于常人,心之所思必施之于行,豪气常充溢胸怀。两年前我由天津美术学院调任北京工作之际,他向我谈起欲编一部由草及楷的字典的构想,与我商榷此举的可行性。习草并教学多年的我自然深知这样一部字典对于学习和辨识草书的重要意义,更知这样一件前无古人的创举需要付出大量的精力和时间,但我新调工作,学术战线已拉得太长,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助阵而无法参与。我竭力赞同他的大胆设想,盼望他的壮举早日成功。此时,王宏编辑的《实用篆刻大字典》正在付印,还任着胡厚宣先生末完成的遗著《甲骨续存补编》一书责任编辑,正在着手进行该书的整理、分类、编目的工作。正是在如此繁重的任务之外,王宏开始了他的《真草互读大字典》的编纂,实非他人所敢为。时隔未久,他即以坚忍的毅力,经过反复的推敲、试验,完成了设部、编目的纲领性工作。由于这项工作向无先例,其繁难自可想见,仅只草字部首的设定和编序,就更改数十次,而每一次的更动对于全书的构架无疑一次地震。称这部全新而实用的草书字典是王宏的首创,是王宏心血的凝聚物,一点也不过份。在他首议的两年后,当我在他的书案上看着那即将付即、厚达尺余的书稿时,心中的激动真是难以言表。
《真草互读大字典》的诞生是书法史上的一件大事,当沾惠于它的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感受到它的独特魅力时,王宏君必已在进行着新的搏击,——构思又一个全新的创意。
傅以新序于中央民族大学文艺所
一九九七年三月三十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