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好风日
[博主的话]以博主所知,襄樊市更名一事,即将“襄樊”改回“襄阳”,动议很早,酝酿许久,但一直未果。今日终于得批,实乃580万襄阳人民的幸事。当然,改回原名也有不少异议。博主以为,“襄阳”地名是一个历史文化符号,以“襄阳”为市名,更能凸显历史文化底蕴,且“襄阳”地名在全国乃至世界的知名度更高一些,有利于提升城市的文化内涵,扩大城市的影响力,以更开放的胸怀融入当今中国主流经济圈,从而获得更好的发展契机。
据今日下午传媒消息,国务院近日批复同意湖北省襄樊市更名为襄阳市。原襄樊市襄阳区更名为襄阳市襄州区。
襄阳市(襄樊市)简介
襄阳市土地面积1.97万平方公里,户籍总人口为588.88万人,其中非农人口257万人。城区面积3563平方公里,人口218.6万;其中建成区面积100多平方公里,人口120.3万。2009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1201亿元。现辖枣阳、宜城、老河口3个县级市,谷城、南漳、保康3个县,襄城、樊城、襄阳3个城区,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省级鱼梁州旅游经济开发区3个开发区。
[襄阳市背景资料链接]
转录《襄樊日报》文章
发展改革三十年 古城襄樊展新颜
30年改革,30年发展,30年巨变!
1978年以来,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襄樊人民万众一心,用勤劳双手和聪明才智,在1.9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描绘着色彩斑斓的画卷!
而今,这里是全国10大夏粮主产区和20个商品粮基地之一、国家确定的粮棉油生产基地和“一优两高”农业示范区;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形成了以汽车为龙头、以纺织、食品、电力和高新技术四大产业为支柱的工业体系,是湖北仅次于武汉的工业大市。
经济总量成倍增长,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城乡面貌焕然一新,襄樊人民走上了小康之路。
2007年,襄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785亿元、地方财政收入24亿元、城乡居民人均收入10912元,分别是1978年的27倍、20倍和44倍。
上篇:打破坚冰行大船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古城襄樊积极响应,在社会的各个领域探索改革,努力打破传统机制、体制的束缚,步入了10年稳步发展时期。
联产承包活农业
襄樊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5-16摄氏度,年降水量1000毫米左右,具有我国南北过渡型的气候特征,非常适宜农作物的生长。
然而,当把镜头对准30年前,襄樊农业、农村的状况之差却超乎想象:全市最好的小麦、玉米亩产也不过100公斤。加上根本不允许农民搞副业经营,农民除口粮外基本没有什么现金收入。
民以食为天,无农不稳。作为农业大市,襄樊一直在寻求着农业、农村发展的突破口。因此,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改革的号角时,襄樊人就抢抓机遇,积极行动,从解放思想,放宽政策,搞活经济的原则出发,大胆突破“一大二公”的模式,恢复和扩大农民自留地,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中心的农村改革:
——对全市820万亩耕地、1300万亩山林、70多万亩水面,全部实行多种形式的联产承包;
——取消统购统销,对棉花、粮食、油料实行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并行的“双轨制”,以此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
——提倡多种经营,开发农贸市场,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
——调整产业结构,促使种植业由单一粮食型结构向粮食多种经营结构转变。
改革,激活了农业。1987年,襄樊粮食总产首次达到36.7亿公斤;1984年,棉花总产量首次突破170万担;1986年,油料总产首次突破200万担大关。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初步形成了鄂北岗地、襄枣宜结合部、汉江流域和山区为主的四个经济小区。整个农业产业结构朝着布局协调、结构合理的方向发展。
十年农村改革,使广大农民得到了丰厚的物质利益,农民的生产积级性犹如火山爆发,农村商品经济走上了持续稳步发展轨道。
转换机制兴工业
从上世纪70年代初,国家开始陆续在襄樊部署一批大型工业企业--全省第二大棉纺厂襄樊棉纺厂、全国知名药厂湖北制药厂、国内重点化纤厂湖北化纤厂等悉数进驻襄樊。开始了由传统手工作坊向现代工业的转变。然而,传统的经营方式、经营机制严重制约着工业企业的发展,襄樊的工业经济增长一度极其缓慢。“无工不富”,城市改革的中心环节是企业改革。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襄樊着力实施“以工兴市战略”,把改革的重心转向了工业企业:
——在预算内工业企业和大中型商贸企业、乡镇企业大面积推行承包经营和租赁经营;
——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对县(市)属独立核算企业经营者实行公开招聘,择优聘用;
——工人实行新合同制,并对全民所有制企业的固定工实行优化劳动组合;
——县属以上工商企业实行全员风险抵押承包。
为了保证企业改革的顺利进行,襄樊市多管齐下,对科技、金融、财税、流通、外贸管理体制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使政府经济职能开始由直接管理向间接调控转变。
在科技方面,从1985年开始,用经济办法管理科技工作,对科研三项经费实行切块包干,分层管理,实行科技贷款,促进科技与金融的融合。
在财税方面,全市推行了财政包干、分灶吃饭新体制,建立了分级财政,扎扎实实地开辟梯级财源。
在金融方面,把有限的资金集中起来,主要用于增强大中型企业活力,支持发展经济技术联合,支持发展适销对路产品、有效供给产品、名优产品和回笼货币多的紧俏产品、拳头产品等。
在流通方面,以建立多渠道、少环节的流通体系为中心,改革商品批发体制,完成了供销社“官办”改“民办”工作。
在外贸方面,加强技术引进,建立健全机构,增强开放能力。先后在武汉、深圳、厦门、湛江、上海、福州、北京、珠海等地建立办事处及联络点,扩大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
在经济联合方面,积极组织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建立合作关系,组成科研生产联合体,共同研制开发新项目、新产品。
耕耘必有收获。改革,使襄樊的工业企业呈现了勃勃生机。纺织、化工、制药、电子等产业集群开始出现,北京牌电视机等知名品牌开始走向全国,创造了中国轻工业史上80多个第一。一个闻名全国的“轻纺城”也由此诞生。
创新体制谋双赢
1983年8月19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襄阳地区建制,将其所辖区域划归襄樊市,这标志着襄樊实行市领导县的体制改革正式启动。
为了确保改革成功,充分发挥中心城市功能作用,襄樊解放思想,明确树立“城乡一体、工农并举、统筹兼顾、共同发展”的指导思想,把城乡、工农融为一体,在市县之间形成“行政上领导,经济上结合,技术上交流,市场上优惠”的新型城乡关系。
从1984年到1988年的5年时间,襄樊市财政拿出约5000万元的资金投入农业生产。市区有21个部门200多家效益好的生产企业、科研单位与300多家乡镇企业建立协作关系,向乡镇企业扩散产品1000多种,开发项目240多个,网罗乡镇企业860多家。
实践证明,襄樊市领导县的体制改革是成功的,它取得了双赢的效果,打破了“城市——工业、乡村——农业”的传统格局,使城乡工农分割的二元结构转变为城乡工农融合的单元序列结构。市领导县前5年(1979年—1983年)与市领导县后5年(1984年—1988年)相比,工农业产值年均递增率由12.33%提高到15.76%,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由12.2%提高到14.90%。
中篇:开拓进取谱新篇
1988年到2002年的14年间,尤其是1992年邓小平南巡之后,是襄樊发展的又一个里程碑。在此期间,1994年11月6日,由襄樊市管理的县级市——随州市正式单列,改为省直管市。尽管地盘小了,人口少了,但是随着党的十四大和十五大的先后召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非公有制经济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整个社会发生着最为深刻的变革,经济发展步入了快车道。
与时俱进 深化改革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化,在经历了简政放权、承包经营、厂长(经理)负责等各项改革后,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襄樊开始朝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目标迈进。
从1988年开始,襄樊市全面落实14项企业经营自主权;加快转换企业经营机制;采取多种形式放开搞活中小企业;利用优化资本结构试点政策,实施资产大重组,在企业集团化、规模化上实现新突破。深圳三九集团兼并襄樊市酿酒厂、武钢集团兼并襄樊钢铁公司、东风轮胎集团兼并湖北钢丝厂,由此盘活了一大批大中型企业;大胆创新和尝试“动态股权制”,建立起按劳动、资本、贡献“三位一体”的新分配制度,形成了职工与企业兴衰与共、盈亏共担的风险激励机制。
卓有成效的改革措施,使襄樊市的工业生产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大中型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到1998年底,襄轴、湖北化纤集团和金鹏公司列入国家512户重点支持企业;襄樊卷烟厂、襄棉、湖北东力工业公司等8户企业列入全省85户“巨人工程”企业。
随后,襄樊市把国有企业改革的经验向城镇集体企业、乡镇企业延伸。完成了国有工商企业、城镇集体企业、乡镇企业和文化事业单位的改革。引进民间资金,推进企业产权多元化,从而实现土地、资金、人才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效益提升。到2002年,民营经济已占全市经济总量的50%以上,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
农村改革向纵深发展。在推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变革中,襄樊把发展小城镇作为牵动全局的战略举措来抓,加速农村经济社会的转型,推动广大农民步入现代文明的进程,以此促进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襄樊市被列为中西部小城镇建设试点城市。石花、太平店镇荣获“中国乡镇之星”称号。2000年,小城镇创造的GDP达150亿元,提供的财政收入达6.8亿元,分别占全市的29%和27%。
抢抓机遇 再造“引擎”
1990年后,襄樊的纺织业开始下滑,需要有新的产业跟进。否则,将会导致全局性的经济危机。襄樊已经意识到这一点,开始寻求支撑力量。
1991年,襄樊市牢牢抓住东风汽车公司对外扩张的机遇。在离市区5公里的油坊岗开始建设轻型汽车基地,东风公司襄樊汽车装试厂正式成立。1996年,在引进美国康明斯公司生产技术的基础上,东风公司与康明斯公司合资成立东风康明斯发动机有限公司,在襄樊建设发动机生产基地;1999年,东风公司又将襄樊基地的轻型车厂、康明斯发动机厂等几块优良资产重组,成立东风汽车股份公司,并成功上市。
襄樊的汽车产业开始成长,变强。汽车配套企业,开始从油坊岗遍布整个襄樊。市区的企业大了,县市的企业多了。星星之火,开始燎原。
1992年11月9日,经国务院批准,在襄樊市又创建了一个创业者的家园——国家级襄樊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新一轮经济发展大潮到来之际,汽车工业园、化纤工业园、化工工业园、软启动工业群竞相崛起。东风康明斯、印度博拉、中航精机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相继落户襄樊。
襄樊市的高新技术产业由此迅猛发展。现在已成为以湖北新华光信息材料股份公司为龙头的全国最大的特种光学玻璃研发、生产基地,以航宇救生设备有限公司为主体的全国最大的航空救生装备研究、设计、实验和制造基地。
以航空航天、新材料、机电一体化、新医药等产业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成为襄樊工业经济乃至整个区域经济的驱动器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夯实基础 科学发展
在加快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襄樊用科学发展的理念,加强基础设施和能源建设,着力提升城市品位,为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92年,全市有史以来最大的市政建设工程、全长2187米的长虹大桥建成通车;1994年,总投资9061万元、年装船能力达500万吨的汉江余家湖港全面建成,并投入运行;通信建设实现历史性跨越,电信网络规模和质量达到省内一流水平,全市信息高速公路雏形基本形成;1999年9月,总投资74亿元、装机容量120万千瓦的能源基建项目襄樊火电厂一期工程并网发电成功,2007年经过二期工程建设,襄樊电厂装机容量达到240万千瓦,成为湖北最大的火电厂。
随着国家“西气东输”工程的展开,襄樊又把目光盯上了天然气。2001年2月,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来樊考察,终于同意将襄樊列入“忠县—武汉”天然气管线总体规划之中。能源结构的改善,为襄樊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又一次飞跃插上了翅膀。
下篇:和谐发展铸辉煌
进入新世纪以来,尤其是2003年,襄樊被纳入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序列,给襄樊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襄樊进一步调整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统筹城乡,加强环境建设,全面改革开放,实现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迈进了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阶段。
产业升级 加速新型工业化
2007年,襄樊工业经济发展振奋人心:实现工业总产值792亿元,同比增长22.6%,实现工业增加值225.87亿元,同比增长22.16%;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利润25.62亿元,同比增长39.92%,实现税金35.9亿元,同比增长37.33%。
然而,2003年年初,对市直国有企业的运行调查结果表明,市直国有企业平均资产负债率还高达90%,亏损面达90%,一批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于是,从2003年4月中旬开始,一场声势浩大的国有企业改革在古城襄樊全面展开。
这场改革,襄樊市以大型国有企业改革为突破口。经过近一年的努力,襄轴、襄棉、湖北化纤这3家大企业顺利实现国有产权退出、职工身份转换。与此同时,襄樊市把国企改革与招商引资、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有机结合起来,积极为一些骨干企业或具有发展后劲的企业与国内外知名企业重组搭建平台,促成跨国公司格林科尔、新加坡佳通、浙江中天、辽宁中兴、中泰信用等一大批巨头在襄樊安家。
2003年6月9日,东风与日产全面合作的“新东风”正式挂牌成立。这标志着中国汽车工业迄今为止最大的国际合作项目正式启动。
“倾全市之力发展汽车工业”。襄樊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加大了对汽车产业的支持。目前,襄樊已经成为湖北千里汽车走廊的中心,成为东风公司轻型商用车、中高档乘用车等整车和关键零部件总成的主要生产基地,全市汽车及零部件企业200多家,汽车工业聚集度居全国十大汽车工业城市前列。汽车产业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的占比一直保持在50%以上。
在扶持新兴产业的同时,襄樊大力实施传统优势产业振兴计划,对传统优势产业改造升级。纺织工业一改多年低速运行的局面,实现大幅增长;食品产业开始发力,增速加快;电力工业形成以火电为主、水电为辅的发展格局;化工医药、建材冶金等传统产业近年来都保持了高速发展势头。
结构的调整使襄樊经济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形成以汽车工业为龙头,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以纺织、电力、食品工业为主要支柱,医药、建材、化工等门类较为齐全的工业体系,多点支撑的产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统筹城乡 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襄樊农村经济曾有过快速发展,但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推进,受农作物销售不畅、农产品价格提升乏力等因素的影响,襄樊一度陷入了粮食生产越多、效益越低的怪圈,农民增收困难,负担沉重。
2002年,襄樊启动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减少农业税;2003年,推行以减人、减事、减支为主要内容的乡镇综合配套改革;2005年,按照中央精神进一步取消农业税,并相继出台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各种支农惠农政策。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农民增收的关键是要让农业增效,要让农业摆脱单一的农产品种植模式,向加工、销售环节延伸,拉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从而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思路决定出路。近年来,襄樊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走上了以工促农的农业产业化发展路子。
——加强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重点抓好优质小麦、优质稻米、优质油料和经济林基地建设;
——加快新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新增有机、绿色、无公害标识农产品;
——加强农田水利、乡村道路、清洁能源、饮水安全、电网通讯等设施建设,广泛开展“阳光工程”等就业技能培训;
——大力发展各种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稳步推进城中村、城郊村、园中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
伴随着农民收入的提高,襄樊农村的人居环境也开始“旧貌换新颜”。实现了户户通电、村村通公路、镇镇通宽带。
农村社会保障机制更使农民感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一个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以养老、医疗、教育、住房等专项救助为辅佐,以其他救助、救济和社会帮扶形式为补充的社会“保障网”,已覆盖全市城乡。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贫有所济、弱有所助、幼有所学,越来越健全的社会保障网,使襄樊农村呈现出一派繁荣和谐景象。
优化环境 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把襄樊由古代的兵家必争之地建成现代的商家必争之地”。围绕这一目标,襄樊市制定了气势恢弘的“十一五”规划,并付诸实施。交通、信用、服务、人居等软、硬环境建设迅速推进。
——以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功能健全、环境优美为目标,加强和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管理。科学合理调整和完善城市规划布局,增强规划约束,力争实现市区详规全覆盖;
——构筑城市内、外环,启动唐白河大桥、汉江三桥、汉江五桥工程建设,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完成城市防洪、小清河、南渠、大李沟的防洪治理、城区污水处理和邓城大道、襄樊机场排水工程;
——规范房地产市场发展,加快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建设,满足社会不同层次的居住需要;
——扩大城市管理范围,推进城市管理由城市中心区逐步向周边郊区延伸;
——进一步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加强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从严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严格实行土地出让“招、拍、挂”制度;
——实行严格的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和问责制,全面完成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切实保护生态环境。
与此同时,随着襄十、襄荆、孝襄、樊魏四条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和国道、省道的改造升级以及县、乡、村道路的互联互通,襄樊由此形成了“一条汉江,两座机场,三条铁路,四通八达公路”的水陆空立体交通网,襄樊随之成为鄂豫川陕毗邻地区30万平方公里内唯一的大城市、秦巴经济走廊上最大的中心城市和鄂西北最大的商贸物流中心。
“首问负责”、“ 限时服务”、“一条龙办公”等制度的全面推行,全市具有行政审批职能的部门和单位全在市行政服务中心开设“窗口”,原有1356项审批事项只保留了195项,砍掉了85.6%,襄樊成为中部地区同类城市中审批项目最少的城市。
宜商更要宜居。通过财政、银行贷款、民间资本等多渠道,襄樊市投资40多亿元用于城市环境建设。在不少居民区,火红的石榴、青翠的香樟、幽香的桂花树、白玉兰等随处可见,休闲的小游园、健身器材也如雨后春笋。2005年,《福布斯》把襄樊评为中国最适合办工厂的城市第四位,最适合人居的城市第四十一位,在湖北省排第一位。
近4年来,襄樊先后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魅力城市”和“全国绿化模范城市”。
良好的环境产生了巨大的磁场效应。法国PSA集团、日产、麦当劳、沃尔玛等近10家世界500强企业扎堆襄樊。给襄樊的经济社会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
30年,人们目睹了古城的变化:马路宽了、楼房高了、汽车多了、环境美了……
30年,人们感受了古城的变化:粮食多了、工资涨了、出门方便了、看病容易了……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坚持深化改革,坚持扩大开放,进一步解放思想,580多万襄樊儿女必将聚集更多的力量,支撑自己秦巴走廊的王者地位,托起“省域副中心城市”的梦想与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