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业困局中的政府责任
我原本并不清楚,如今做工业企业的,竟然如此艰难,尤其民营中小企业。
工业企业,在土地财政之前,一直是地方政府重要的荷包,同时,也是安置富裕劳动力最重要的一环。
我的故乡,原来工业企业红火时,客户,记者,地方政府官员,各类劝募者,车水马龙。
不过彼一时此一时。
如今听说,许多企业门前车马日稀。昔日王谢堂前燕,如今全飞去了金融地产业了。
盛衰易势,其实是市场的常态。
缺少创新技术的工业企业,注定要没落。
不过,传统工业企业遭遇的,不仅仅是市场的寒流。
年中,故乡一位朋友,气哼哼地告诉我,工厂简直没法做了。经济危机下,原本就是惨淡经营,勉力支撑。如今搞节能减排,政府竟然要拉闸限电,签了合同,到期要交货,无法正常开工,如何是好!
后来看新闻才知道,不独我的故乡,在全国很多地方,节能减排运动,基本简化为了拉闸限电,到11月份的时候,还有类似新闻爆出。
拉闸限电,受损最大的,不是金融企业,不是房地产企业,也不是百货服务业,而是工业制造业。
类似的难以逆料的非市场行为,对于既无垄断资源可凭恃、也无官方背景可借力的大多数传统工业企业来说,更是雪上加霜。
在中国这个新兴市场创办企业,企业家所需要的智力和情商,实在远高于普通人和正常市场化国家的企业家。
毕竟,他们除了要面对市场的挑战外,还要面对许多非市场性行为,尤其是来自政府政策的不确定性,以及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变形。
当下,一项政策的出台,不仅影响企业的利润高低,甚至,还会事关企业的生存发展。
比如,一些地方在招商引资时,明显对中小规模的民营工业企业持有偏见,只欢迎“金融企业、房地产企业、央企和世界500强”。
一些地方在招商引资时,许诺低价土地,税收减免,银行对接,吸引投资。但是,没有合法性依据的权宜之计最易发生变化,加上地方政商关系的复杂性,招商引资最后变异为“关门打狗”也是常见的事。
2010年12月1日起,中国将终止对外商投资企业的超国民待遇。这是中国健全市场经济制度的一大步。但是,在国内,因资本性质和企业规模不同,以及地方政府政绩和财政诉求,不同企业间形成的超国民待遇或二等公民分野,事实上并没有减缓,甚至因为金融危机,有变本加厉之势,解决之途依然漫漫。
中国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有远见的企业,对于政府的要求,已经远远超越了政府招商引资时许诺的诸多优惠,它们更期待政府回到服务型政府本身,严守边界,严格守法执法,让各类企业,无论资本性质,无论规模大小,在发展中都能均享国民待遇,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公平获取其他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的支持机会,而不是人为地把企业划分三六九等,也不是人为地强行介入企业的市场行为,干扰企业的微观经济活动,更不是借力传统的政商关系,对企业釜底抽薪式地掠夺。
稳定的合乎法律精神和市场逻辑的政策和行为,才能够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最终从不完全市场经济走向相对成熟健康的市场制度。这是企业最大的福音。
(原载中国周刊2010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