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越王宫在宁明县境内,宁明县风水实真的不错,该县自东南向西北倾斜,北部靠中为明江河谷平原,十万大山余脉横卧于中越交界.境内大小河溪一百五多条,其中明江为最大的河流,由东向西横贯全境.寨 安.海渊.是全县的风水宝地.除此之外.驮英.那却.那利.板岸.板棉.古板.那旭的南面.那濑正前方.棉洞.恭敬.岑清.京都.派台以东.板亮.板墩以南.蓬罡。板棍。古优.周华.狮子山以西.连罡.北江东南面.百合以西.东安已东.平安以变等地近的风水都不错!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骆越文化是它的一个重要源头。
骆越人是夏、商、周乃至汉代生活在岭南的古代民族,她是现代壮族、侗族、黎族、毛南族、仫佬族、水族等民族的祖先。骆越人在北到红水河流域,南到越南红河流域和海南岛,东到广东西部,西到云贵高原东部的广大地域建立了一个闻名的骆越古国,骆越古国在中华文化历史上曾创造出灿烂的骆越文化,骆越文化中的稻作文化、棉纺织文化、航海文化、龙母文化、铜鼓文化、花山文化、医药文化至今仍深刻地影响着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
骆越人世居的两广地区是百越民族最早的中心地带。近年来,迅速发展的分子生物技术为人类学研究提供了新的工具,许多学者用分子生物技术对百越族群的遗传结构进行了新的探索。分子人类学的新研究成果表明,百越民族最早是在两广地区生息,然后再向北、向东、向西迁移,最后扩展到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成为中华民族的一个重要的来源。百越民族先居住在两广,
由于广西西部和云南居住着百濮民族, 湖南北部居住着三苗族群,
所以百越最早的扩散方向是空旷无人的东北和正东。至少在河姆渡文化之前,向东北迁徙的越人先进入江西,
形成后来的干越。从江西进入浙江一带的越人形成了於越, 於越在太湖平原和宁绍平原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向正东方向迁徙的越人进入福建,
形成了闽越各部。两广地区的百越人具有百越族群最古老的遗传标记。而两广百越族群最古老的遗传基因标记又指向了红水河流域至郁江流域的古骆越中心地带。一些学者从父系遗传物质Y
染色体入手,调查了骆越后裔壮族各个支系的DNA
,发现壮族支系父系遗传结构体现出以红水河土语区为中心从东往西的梯度变化过程。
两广地区历史文化遗存的分布情况也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古骆越的中心地带是两广的古文化中心。两广地区有一种分布较广的文化类型,叫做顶蛳山文化,这一文化的中心就在古骆越的中心南宁市。两广地区有一种独特的文化类型,叫做大石铲文化,大石铲是我国稻作文化的标志性文物,而大石铲文化的中心也在南宁市左、右江交汇的地带。两广地区最早的青铜文明也产生于这一地带的大明山西南麓。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在大明山地区发现了骆越古国的高级礼器商代牛头提梁卣、最大的骆越文化遗址元龙坡商周墓以及安等秧、独山、敢猪岩、岜马山等一批骆越文化遗址,出土了大量的骆越古国文物。广西著名历史学家覃圣敏曾将广西各地发现的商代到战国时期的器物进行排列,发现出土文物年代最早而且前后连贯、分布相对集中的,是环绕大明山的几个县,其中武鸣、宾阳、上林、马山四县紧贴大明山,是内圈;忻城、来宾、横县、邕宁、南宁市、隆安、都安等县市,离大明山稍远,是外圈。在这内外两圈之中,从商代晚期到战国时期,都有器物和墓葬发现,其中年代最早、时间延续最长、最集中并有墓葬群的,只有武鸣马头一带。这两年,全国和广西的一批著名民族文化专家在大明山地区进行了深入的骆越文化和龙母文化考察研究,破解了这里的骆越古都和龙母文化古地名“密码”,证明骆越人的祖居地和骆越古国最早的都城在大明山西南麓。大明山壮语叫“岜是”(也写作“博邪”、“岜社”、“岜虽”),即“祖山”、“根山”、“神山”的意思,这个名字也说明大明山是骆越文化的中心。
现代的壮族、侗族、黎族、毛南族、仫佬族、水族的文化都带有骆越文化的深刻印记。骆越人的祖居地大明山地区现在是壮族人的聚居地,保留的骆越文化习俗最多,壮族人是骆越人的后裔自不待言。侗族最尊崇的“萨玛”(大祖母)神和大明山地区的龙母(壮语称娅蒲即祖母)神显然有渊源关系。根据水族古歌的叙述,水族的祖先最初生活在邕江流域的”岜虽山”,后来被迫离开邕江流域,渡过红水河,经河池、南丹一带,沿龙江溯流而上,迁徙到今天的水族地区,因此水族的古称也叫“虽族”。这一水族古歌中记载的“邕江流域的‘岜虽山’”就是现在的大明山。这些骆越人后裔的民族都有厚重的骆越文化底蕴,他们的许多习俗都可以在大明山地区的骆越文化习俗中找到自己的源头。
骆越是战国至汉代百越族群中活跃在岭南的大部族。从历史文献记载的情况来看,骆越人主要聚居在左右江流域和贵州西南部及越南红河三角洲一带。骆越因其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特定的生产方式,创造了独特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由于地处中原与华南、西南往来的交汇处,长期的多民族杂居、交流与融合,其文化亦具有多元色彩。其中最能体现骆越文化自身发展特点的是这一地区的青铜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