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楼市在调控中成长


2010年楼市在调控中成长

 

/陈涛

 

2010年即将过去,中国房地产市场经历了一个史上最严厉的调控年,也演绎了一个沸沸扬扬的争论年,更度过了一个房地产历史上的一个成长之年。

回顾即将逝去的2010年,房地产市场留给了我们太多值得细细品味、值得慢慢追忆、值得认真反思、值得客观总结的思考。然而,房地产市场仍然在调控中前行,在争论中发展,在艰难中成长。

一、调控力度被称为史上之最。

2010年的房地产调控政策不可谓不严了:从新华社连发六评论,到4月份出台的“新国十条”调控政策;78家央企退出房地产市场,到国土资源部严厉清查闲置土地;从2012年房市崩盘时间表的神奇预言出笼,到房产税改革的几番传闻;从银行房价下跌的压力测试,到九月份的二次调控政策出台;从落实地方政府问责制,到“限购令”政策的出台;从二套房首付比例的调整,到央行加息的打击……

不能说,这些调控政策没有效果。至少,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趋势得到了初步遏止,楼市投机炒作的风气得到了暂时抑制,“地王”频出和开发商“囤地”现象得到了适当制止,“二套房贷”政策得到了进一步的落实,一线城市住宅成交量持续回落,政府对市场的监管趋于常态……

二、房价之争已称为史上最热。

2010年房地产市场的走势不可谓不吸引眼球:登陆网页、打开电视、翻开报纸、听听收音机,“房地产”三个字出现的频率之高可谓史无前例;不管是普通百姓,还是政府官员,不管是业界会议,还是经济学专家,不管是独立地产评论人,还是一般网民,没有谁不在议论房价的涨跌,没有谁不在谈论调控的热点。

2010年房地产业的争论不可谓不白热化:从“新国十条”调控政策的效果分析,到2012年房市崩盘时间表预言的争论;从国土部徐部长的“房价会下降”的言论,到房租推动房价论的辩论;从空置房数据的讨论,到“黑灯率”的追踪;从银行压力测试的推论房价下跌,到房产税的推出方案的猜测;从对二次调控政策的解读,到对“限购令”后果的疑问;从人民大学预测房价下跌的探讨,到社科院“蓝皮书”“绿皮书”的引起质疑……

不能说,这些市场争论没有意义。至少,普通老百姓在争论中学增长了一些见识,能在纷繁的辩论中看到一点房地产市场的端倪;专家学者在争论中吸收了一些观点,能在对方的论点中看到一丝不足;开发商在争论中明白了一些道理,能在商场的竞争中看到一点希望;政府在争论中掌握了一些动态,能在政策的决策中看到看到一点方向。

三、市场发展之路更趋于理性。

2010年的房地产市场不可谓不坚强:在如此严厉的调控政策之下,在如此的口水之战中,在如此的世界经济形势之时,房价没有出现人们期望的大跌,更谈不上崩盘,有的只是房价快速上涨的势头得到了遏制,部分城市的房价震荡调整甚至出现回调,少数城市的房价还有所上涨;有的只是成交量的显著下降。

不能说,房地产市场不服从政府的调控,毕竟房价过快上涨的趋势得到了初步遏止;不能说,房地产市场出现了疯狂,毕竟谁也不愿意看到产业的崩溃、市场的萧条;不能说房地产市场已经无药可救,毕竟市场经济规律是不容忽视的,调控可以遏制房价上涨的势头,可以让市场进入震荡与调整,但是改变不了中长期的趋势。

在我国刚性需求还处在旺盛之时,在中国城市化率还在增长之时,在中国的国民经济还在高速增长时,在我国土地制度还没有根本改变之时,在中国经济还没有新的发动机来替代之时,在通胀预期的势头还没有得到真正改观之时,在人们的住房消费观念还没有彻底改变之时,在保障性住房还没有成为供给的主流之时,在商品房的供应还没有得到充分满足需求之时,在货币流动性还没有大幅收紧之时,要想让房价大幅下跌,确实很难。

我们需要的,是房地产市场的理性发展、健康发展、平稳发展。不暴涨、不暴跌、不炒作、不跟风。

经历了2010年的调控洗礼,经历了12年的风风雨雨,经历了快速发展的初级阶段,房地产市场已经迈过了少年的成长时期,步入了青年成长之时,会渐渐的成长起来,甚至会慢慢的成熟起来。

不要太苛求,不要太责备,不要太求全,房地产市场正在成长之中。

2010年的房地产,就是在调控中成长。

201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