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初潮十年——第四代:中国八十年代校园诗人概况


前 言

    鉴于我国目前尚无系统评述第四代诗坛的理论文章出现,本人以一个第四代诗歌运动参与者的身份,就它的“一大趋势”、“二大先导”、“三大出身”、“四大去向”、五大社团“、六大聚会”等各方面,勉强写了个大概,旨在抛砖引玉,为文学界,教育界的一些专家、学者对第四代诗歌的研究提供一点资料。水平有限,难免差错,盼师友们多加批评指教。

 A、识别标准与发展趋势

    田晓菲、洪烛、马萧萧、邱华栋、赵红尘、老明(李作明)、郁舟、他他、半岛、汤松波.海啸、任寰、曾冬……..这些稚嫩嫩第四代诗人的存在已经成为一种事实。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其进行辩认:
    他们是相对于第二、三代诗人的客观存在;
    是1970年左右五年内(可以说是文革期间)出生的共和国新一代;
    是80年代少年诗人出生和80年代后期大学生诗人出生的本世纪未至下世纪初我国诗坛的必然“霸主”。
    在诗歌全方位革命的80年代后,第四代诗人逐渐由少到多、由弱到强地、整体地参加了由北岛而韩东的全国性青年诗歌运动。他们在这一支革命军里还只是一群站岗放哨、通风报信、喊口号、练剌刀的娃娃,他们的破格入伍,既有其盲目的、赶时髦的一面,也更有其自发的、很真诚的一面。对于才几岁、十几岁、二十来岁的他们来说,第二、三代大师们的随便一滴唾液都如同浓墨,很快地在他们白纸般的心田定居、蔓延、开花、结果。也就是说,他们的起点不是屈原、李白、苏东坡,不是郭沬若、艾青、臧克家,也不是陕西临潼的王老九,而恰恰是对上述三者进行批判性继承与无情抛弃的北岛、韩东们。随着80年代的流逝、北岛的断代与“Pass”、韩东的反叛与沉默,二、三代诗歌的历史性革命在短短的十年里得到仓促而又充分的体现之后,终于很自然地成为一页让人心潮难平的历史。而在此时,作为娃娃兵的第四代诗人,不但没有随大哥大姐们一起匆匆撤退,反而迎来了一个“篡党夺权”、大显身手,独立自主的新时代。他们青春年少、蓬蓬勃勃、最大的刚刚结婚获或正在热恋,最小的则长着胡须,来了例假,他们在大、中学这块自由、浪漫的园地里尽情追逐、蹦跳,使那些担心二、三代诗歌退潮之后将出现一片空白的官兵们,成为杞天的忧人。
    肩负着新的历史使命的第四代诗人,吸收、消化了退居二线的北岛、韩东们的十年成果,开始了独立的反思与进取。在传统与现代这一场十年激战平息之后,第四代诗歌的风格走向,很自觉地介于传统与现代之间。这,也将成为他们此后的总体发展趋势。他们既不像80年代初期的大学生诗人一样,粗俗地认为老诗人的作品是随便放屁,也不像86年左右一些Pass北岛,大打旗号、争占山头的民间社团人物们一样,把西方诗人的随便一张手纸当成香帕,也不像“现代”、“后现代”滑坡前的一些大侠们一样,成天钻进口语的林子里张挂用个人情绪编织的花蓝。
     如果说,过去的十年,第四代诗人只是跟在“现代派”们的屁股后面小心翼翼的混饭吃、长身子,那么,未来的十年,从二、三代诗人中脱颖而出、取而代之的第四代好汉们,将印证古老中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一百分之百的真理。

 B、两大先导的意外与必然

   如同我们不是树上结出、石缝钻出的一样,第四代诗歌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它的发起与发展也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的出现,是必然的、迟早的,却也是与两大先导分不开的。
    我们认为第一大先导应该是出在1980年。当时,随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文艺方针的开始贯彻,古老诗国的新诗创作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景色。该年9月,我国第一次参加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办的“世界儿童诗歌比赛”,在这次大规模的征文活动中,我国各民族少年儿童共有九万多首诗作参赛。湖北小学生刘倩倩(当时九岁)荣获了菲亚利奖,白蕾、周石颖、田晓菲、戴群、韩晓征、刘希红、赵敏等7位的作品获得了国内奖。此后,国内许多报刊相继开展儿童诗的比赛活动,扩大儿童诗版面,推出了一批崭露头角的小诗人,年复一年,日积月累,逐渐形成了一支小诗人队伍――早期的第四代诗人。他们之中,有的出版了多人合集,有的出版了个人诗集,使儿童文学作家们大为震惊,儿童文学的内涵也因此而自动变宽变广,不再只是作家写儿童读,现在也有儿童写作家读了。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了《中国小诗人诗选》(收29家100多首),诗坛权威刊物《诗刊》也特意召开了一次儿童诗座谈会,并且首次邀请了小诗人阎妮到会,对小诗人这一事实进行了肯定和赞赏。第四代诗歌就这样迈开了幼稚的第一步。它的进步,也同第二代、三代一样——以社团为据点,随社团而提高。1985年以后,以诗为主的中学生文学社团的大量兴起,使第四代诗歌从早早期奶味十足的儿童诗迅速迈入一个“年轻的老练:的新阶段。这也正是他们第一次与儿童文学作家的作品拉开距离。他们不再习惯用童稚的梦幻,而是以一个准青年、准大人的形象,将语言和思想向当时的青年诗人积极靠拢,从儿童诗迈入了初潮史的第二阶段:中学生校园诗。
     这样,我们就说到了它的第二大先导。我毫不脸红的认为第二大先导应该是我1985年创办的全国第一家中学生自办诗报-----《青少年诗报》。(关于这一点,《中学生文学》早有定论)。那年三月,正在隆回二中读高一的我(当时未满16岁)从河北一家我国最早的农民诗社得到启示,联合安徽合肥的几位中学生诗爱者发起成立了“中学生诗歌学会”,并创办会刊《二月花.青少年诗报》,出到第四期时,由油印改为铅印。到了11月份,我又毅然改刊为《青少年诗报》,面向全国征稿、在全国范围内部交流。到了1987年,又从原来的八开四版扩大为四开四版,当代著名诗人臧克家欣然担任首度顾问并亲笔题写报头。到现在,《青少年诗报》出版十六期(包括增刊),刊载了各省市300多位校园诗人的作品,其中有40多首(篇)被各大报刊转载,包括菲律宾《世界日报》在内的海内外近30家报刊、电台对其进行了报道、评价。由于它完全系我们这一群少资金、少时间、少经验的中学生自费,自立创办,它的质量和数量并不十分理想,但这并不影响它在第四代诗歌发展史上的应有地位。自《青少年诗报》创刊后,全国各地的文学社便如雨后春笋,一批批涌现出来。1986年春夏,我和朋友们协助刚刚中学毕业的黑龙江校园诗人、待业青年姜红伟创办了《中学生校园诗报》(可惜刚出两期正刊和一期增刊后便停了)。姜红伟率先打出了“中学生校园诗”的创作大旗,同年岁未,又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中学生诗爱者民意测试,评选出了包括姜红伟、江熙、南岛、马萧萧、叶宁、老明(李作明)等在内的全国十大中学生校园诗人。校园阿波罗们以社团为园地,精诚团结、一鼓作气,以群体的耕耘引起了诗坛的注目。
    可以说,《青少年诗报》对八十年代中、后期中学生结社办报热的兴起,对早期第四代诗歌从儿童诗到校园诗的转变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的。
 

 C三大出身与四大去向

 

     第四代诗人们的成长与其家庭出身也有着密切关系。

     一是书香门弟。像天津田晓菲、北京任寰、闫妮、何鲤、上海胡圳、湖北刘倩倩、青海刘梦琳、四川梁芒、郁奉、江苏洪烛,叶宁等。他们出身文人、知识分子家庭,父母大都是比较著名的诗人、作家、教授、编辑、演员等。龙生龙,凤生凤,他们从便受父母影响,家庭熏染,从小学时代便接触了较多的文学作品,开始学习写诗,其作品的发表,出版也很顺利。

    田晓菲这位1971年出生的天津才女,其父是天津作协理事。文学院长田师善。她8岁学诗,10岁获得世界儿童诗赛国内奖,15岁被北京大学英语系破格免试录取。此时,她已在新蕾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了《快乐的小星》等两本诗集,并成为天津作协的最年轻的会员。大学期间,她又接连出版了《爱之歌》等三本诗、文集。1989年,文静清秀的她以优秀成绩毕业,悄无声息地赴美留学了。听说为了捞到奖学金,暂时不再写诗,也停了好久没有给他来信了。

     另一位留美的女将是上海复旦大学英语系毕业的唐澜,刚过二十,酷爱音乐,85年发表处女作,她刊在《上海文学》《星星诗刊》上的那些诗作,就像他本人一样苗条俊秀。1989年11月,在宁夏的一个笔会中,她跟几位小伙子爬上了高山陡的西夏王陵那个大土堆,下不来了,身着军装的本人理所当然,毫不犹豫地前去把她接下来。一问,才知道她的名字,才知道那位在贺兰宾馆为我们讲课的和蔼可亲的长者就是她爸爸——复旦中文系的唐金海教授。唐澜去年得意洋洋地飘洋过海了,虽有全奖,但还是打工。辛苦了!唐澜。

     洪烛本名王军,1967年生,家住南京农大,是我们这一代中的大哥,也是我们中的一面大旗。他高三时发在《语文报》的《毕业留言》,不知被多少少男少女抄到日记本上。1985年,他很幸运地被保送到武汉大学,1989年又很幸运地分配到了常有大师出入的中国文联出版公司。这是一个闲不住的人,能静下心,没事就写东西。这两年,每次我进图书馆,都能在各刊物上读到他的大作。相对学生时代而言,诗风陡变。这一番狂轰烂炸之后,洪烛兄必有成名之作问世。

     南京还有一位叶宁,比洪烛小一两岁,父亲在空军气象学院任教。他1986年写的《锁》、《妈妈,我是你的处女作》等作品,在中学生中争相传阅。毕业那年,110多首诗歌没换到大学录取通知书,进了警察学校,现在分到了公安局。诗写得少了,烟抽得多了。

     重庆的梁芒也未能上学。他是1968年的,我没见过。在新蕾出版社出了一本三人合集,又在四川少儿社出了一本《风筝与鸽子》,后一本由他父亲——全国人大代表、四川作协副主席梁上泉作序、由他同胞弟弟梁果配图。梁伯伯当年是军人,梁芒现在也当了兵,忙着上边也、飞拉萨,体验生活。据说芒兄有位哥哥牺牲在前线,我不愿相信这是真的,令人敬佩的梁伯伯!

     任寰生在东北,身体多有不适,诗人爸爸任彦芳与演员妈妈王月朋遵医嘱把她带回河北老家,进行异地治疗,病魔奇迹般的被赶走,她也奇迹般的在中国·南斯拉夫儿童诗赛中获奖,并且出版了《十岁女孩任寰诗文选》,短时间销售一空。任寰现在长成17岁的大姑娘了,脸上多了几分成熟也添了几分忧郁。她到了北京,爱读《厚黑学》,爱练瑜枷术,就是不爱那五香瓜子,可能是为了保喉咙。我希望听到你在新的都市唱出新的歌,任寰小妹。

功  郁奉比任寰还小两岁,也还在读高,也是七八岁开始写诗,一首《小人国》曾被收入诗刊社编辑的年度诗选中。去年3月,15岁的他与45岁的妈妈——绵阳市《剑南文学》编辑,诗人郁小萍,在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出了本厚厚的史无前例的母子诗集《爱的注视》。一个是妇女,一个是儿童,这家妇儿出版社名副其实。

    青海刘梦琳,也是读小学便写诗(姐姐刘梦沁也写),1989年,这位高原少女凭着四本诗集、童语集,免试进了一所名牌高校——南京大学。有一次我说青海不怎么好,梦琳小姐竟很气愤地回信对我进行严厉警告。

    何鲤去年进了北大。他父母就在北大任教。入学前出了本《生命的逗点》(北京少儿社)柯岩写了5000多字的序。

    阎妮是何鲤在北大附中时的同学,也出过集子,现在不知怎样了,相信也不错。语言学院教授阎纯德是她父亲,是位作家,也是位法文翻译家。

    以上是第一大家庭出身的兄弟姐妹们。

    第二大家庭出身的是普通市民。江苏郁舟,南岛、黑龙江姜红伟、广东赵红尘、吉林赵立群、新疆邱华栋、四川周劲松等属于此类。他们的条件虽没有田晓菲他们优越,但生长于城镇,少儿时期的教育也不是太差,现代文明与信息,大都能进入他们的耳目与大脑。相对于农家孩子来说,他们还是够幸运的。

南岛原名张兆华,1968年生于当年新四军总部所在地的苏北盐城市,1986年以《一个女孩的作品》获得第二届春笋全国中学生文学创作大奖赛诗歌一等奖。现在西北大学作家班自费深造,快要毕业了。大家都说他将来肯定是位模范丈夫,这不只是因为他长得英俊。

    郁舟与南岛同龄,同在西大作家班,同是苏北人,徐州市西关有他的家。他的原名(谢金忠)没多少诗意,中学时代也没发多少东西。但毕业后的三年里,先是在《诗歌报》获了个二等奖,又在《星星》等处推出了好几个组诗,台湾的《秋水诗刊》也配照片,简介登载了他的作品。他的散文也不错,像晚饭后的一碗茶,情侣甩过来的一串秋波,读着那些优美、细腻、缠绵的文字,很容易动情、上当。

赵红尘是广东佬,中学时代也写得不多。近年来发了!他用让人熟悉而又陌生的笔法写红军、写农民、写故宫、写屈原,获得了《星星》、《诗神》《西湖》等刊物的大奖赛评委们的青睐。现在呆在复旦大学作家班,毕业后想去做生意。作为他的半个老乡,我十二分地想见他一面。

    “智者”夏季风倒是见过一面,在北戴河,匆匆地,点了下头,没有说话。原在文化馆办小报,前不久调到《丽水青年报》。他的《学习写作》《智者》等诗给我们留下了印象:深刻、尖锐、大度。

大兴安岭的姜红伟,大概1966年左右的人,人称东北虎(当然,是只瘦虎),表面上粗野、凶猛,究其实懂感情,讲义气。1986年办了《中学生校园诗报》,反响不小。那年暑假与弟兄们在石头城分手之后不久,便没了音讯,直至今日。他是呼中区人,我们甚至1987年那场烧到了呼中的罪恶的大火。

    四川有一位要与我结拜为生死兄弟的周劲松,因大型口述体实录报告文学《中学生》而名闻遐迩,用所得稿酬在学校举办了一次作文大赛。他与我一样,在中学阶段发了不少作品,与我一样有大学愿意免试录取,又与我一样因招生办不同意而失败,且与我一样当了兵。

赵立群是吉林辽源市的一位满族姑娘,二十出头,还有点气质,生下来不久便随父母下放农村,十来年后回城,再后来考入工业学校,现在分配在文化馆充任文学辅导员。《辽源日报》为她举办过个人作品研讨会,吉林作协也吸收她为会员。她不太想上班,向往南方,想停薪留职去卖服装,开书店。

    邱华栋以小说闻名,其诗作也很现代。老邱从昌吉免试进了武汉大学,任中文系的《大学生学刊》主编,四川少儿出版社出版了他的中篇小说集。他一年可以发二三十万字的作品。见了他的照片,像大富大贵之人。

    不能不说曾冬。我老家与他是邻县,口音很相近,我所在部队冒出来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罗盛教,与他乡——湖南新化。1988年,正在新化三中读高二的他寄给我一张宣传单,邀请我参加由他牵头的“湖南中学生湘(江)资(江)沅(江)澧(水)漂流考察队”,我心里一热,答应下来,静候通知。谁料冬弟去上海借橡皮艇时被亲戚扣留,群龙无首,漂流之事告吹。我们却成了朋友。他坐半天汽车找了我几次,省下生活费资助我办报纸,现在又干脆做了《青少年诗报》的常务主编,承担了绝大部分的通联、编印、发行等工作。冬弟的诗也一反湖南的老传统,愈发轻巧、纯粹、潇洒起来了。

    现在说到了第三类:农民家庭。这一类出身的有内蒙半岛、辽宁老明、山西师永刚、黑龙江他他以及湖南马萧萧等。

    先说他他(胡继学)。这名字怪别扭的。师范毕业后教小学,他不甘心。跑到西大作家班,借钱读,读出了胃病。好在稿子越发越多。去年9月接到《北方文学》130元稿费后买了身新衣服,请我和郁舟看了好几场电影。这是一位勤奋、直率、不拘小节的诗人。我与他同床共枕三个月,常偷看我邮票,也常常把最后几个信封让给我。

     老明(李作明)也是师范毕业生,先也是在小学任教,一年后调到教育局,再一年后调到宣传部。学生时代写下一首首献给辽西黑土地的心血力作,凝重、深沉,让人喘不过气来。1987年写下《中学生诗歌创作初潮形成》一文,颇见功力。

半岛则是一匹野马,在大草原上自由奔跑。他写的字也不老实,张牙舞爪,不堪入目。这位老兄除了抽烟就是打架,高中三年换了好几个学校。不过,人还是好人,善良,大方,有气度,练过美声发音法。前年冬天陪我跑了趟西安北京吉林,让我读到了他深处的另一面:细腻、敏感、忧烦。他的作品充满了童话色彩,顾城味十足。

    另一匹野马是马萧萧,也就是我自己。马某1970年生于湘西南山野隆回县北部山区,13岁学诗,18岁加入省作协,并出版了《甜甜的季节》(湖南少儿社)等两本小诗集。数理化一窍不通,有两所大学却也愿意要,无奈省招生办考虑到本省尚无先例,不敢开口子,只好到一所在大学中文系自费就读,才读半年,又被市委一位与马某并不熟悉的,热心的领导送上了开往西北军营的列车。倒霉的同时也很幸运;得到了不少名人,领导的关怀,另外便是见也点世面,五六年来,利用各种机会二十多次到各地旅游,跑了大半个中国,颇有点流浪汉的味道。

     以上按家庭出身分类,罗罗嗦嗦介绍了一批第四代实力诗人,限于篇幅和资料,尚有伊沙.江熙、魏氓、雷霆、傅晓敏、李跃、欧宁、夏雨清、景旭峰、葛红兵、寒玉、曾蒙、徐润、陈岩、黑骏马、陈亚军、毛梦溪、吴茂盛、海啸、赵晓梦、龚昕、陈勇光、曾剑鹏、龙学敏、孙暖等数十家未能一一登场亮相。

      我们可以把第四代诗人的去向分为以下四类.

     一、被大学破格录取。1985年,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分别率先录取了田晓菲、洪烛、小海(顺便说一句,小海是我们这一代中的例外,他上大学后加入了韩东的《他们》群,成为第三代的代表之一);1987年北大又录取了韩晓征(她是著名作家韩少华的千金,后来主攻小说,《十月》为她搞过作品研讨会);1988年,武汉大学,南开大学分别是录取了邱华栋、邵文杰,山东大学录取了冷馨儿、安武林;1989年,厦门大学、南京大学分别录取了雷霆、刘梦琳;1990年,北京大学、扬州师院、录取了何鲤、景旭峰。

     这些幸运儿,大部分出身书香门弟,从写儿童诗开始,在1980至1985年间便走了诗坛,女孩占了较大比例(看来,少女更能早慧,更有童心),相对来说,他们到大学后写得少了点,忙于学习,反思,有的已很少提笔,如何从过去的童话与奖状中走出来,是他们的当务之急。而洪烛等人和1985年以后冒出来的邱华栋,冷馨儿,景旭峰等,诗歌的起点比前几位要高,较变要快,入校后兴致更浓,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其诗作校园色彩较重。

    二、考入或自费上大学(自费读大学的占了绝对优势)。1987年,刘肖入河南师大;1988年,傅晓敏,欧宁、左靖、南岛、江南、马萧萧分别入北京大学,深圳大学、安庆师院、西北大学作家班、山东大学作家班、湘潭大学;1989年,赵红尘、杨朝阳、陈岩、毛梦溪、魏甫华分别入复旦大学作家班、秦英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师大、东湖大学,他他、郁舟入西北大学作家班;师永刚、吴茂盛、李跃、夏雨清分别入西安陆军学院、零陵师专、长沙文理学院、复旦大学作家班。

    这一类大都出身农民家庭或普通市民家庭。为了饭碗,更为了诗歌,他们不为一时之利所感,在全民经商、物欲横流的今天、高贵的头颅里始终坚固着诗歌女神的身影。他们含辛茹苦、勤学苦读,希望能通过大学这一途径,充实,修正,提高自己。他们挤身大学生队伍,而其阅历、身份、特长、经济等各方面又不同于一般大学生,他们的作品少不了青春、浪漫、激进的校园特色,却又比一般的校园作者多了几分稳重和省悟,这,也正是他们能成为目前大学生诗人佼佼者的主要原因。

     三、直接迈入社会。1985年姜红伟中学毕业后待业、江熙进《龙岩青年报》,1987年,郁舟进徐州某厂(后入学),1988年夏季风进青田文化馆、李长军进海伦五中,魏氓进绥化地区文联、南岛进盐城某刊发行部(后入学)、陈进进贵溪某单位、他他进绥凌县某山村小学(后入学)、北极进泰州某印刷厂、曾冬进新化县城某单位;1989年,葛亚平进南京某厂;1990年,赵立群进文化馆…….
     出身普通市民家庭或农民家庭(占少数)的这一群基本上捞到了一只饭碗的兄弟们,在稍稍满意或远不如意的工作单位里,他们一方面埋头干活,一方面力求突破,一旦有上调、改行、上学等机会,便要拼命争取,决不放过。他们不像前二类一样在走入社会前拥有大学这一过渡阶段,而是直接迈入了人流熙攘的大街,早一步真实地体验到了人生与社会的艰辛和复杂,多少显得有点迷惘和矛盾。这一占主流的思想情绪也具体地反映到了他们的作品之中。
    四、投笔从戎。1987年,师永刚、田禾、老君分别入伍至甘肃、宁夏、山海关;1988年,杜欣入伍至北京,1989年,马萧萧、半岛分别入伍至陕西、内蒙,梁芒、周劲松入伍至成都;1990年,曾鸣、陈勇光、梁云天分别入伍至海口、青海、辽宁。这期间,还有好些想参军的兄弟因身体等各种原因未能如愿,也还有一批即将毕业的哥们打算以师永刚等为榜样。
    除梁芒外,他们都出身农民家庭和普通市民家庭(占少数)。在上学、就业无门或不满意之后,毅然投奔部队、寻求发展,一般来说,他们能加倍珍惜这一机会。他们与第二、三类的共同之处在于:出身寒微、“久经考验”,冒出于85――88年间、直接以抛弃了儿童味陈旧味的新校园诗为起点。他们与第二、三类以及第一类的不同之处则在于“对现实生活体验得更苦更全面,对某一圈子(军旅)内的刺激接受得更多更深刻,对饭碗的忧虑和对大学的仰慕表现得更急更明显。他们中的大部分将与第三类中的大部分和第一、二类中的一部分志存高远者一道,成为第四代诗人中最勤奋、顽强的主力。

 

 D、五大社团与六大聚会


    前面已经说过,早期第四代诗歌的发展是与社团相联系、以社团为据点的,在第四代诗歌发生第一次质变的8588年,也正是社团活动的高峰期。这期间,全国校园冒出了2000多家(据《中学生文学》统计)文学社团,大都是以诗歌为主的社团,每个社团都有属于自己的社刊社报,或胶印、铅印、或打印、刻印、或贴墙、手抄,五花八门,争先恐后。影响较大的有一、二十家,在此介绍其中五家,作为回忆,亦供反思。
    至今仍在苦心经营的《青少年诗报》。她是国内第一家为第四代诗歌的发展作出过贡献,现在又在为它的进一步提高而竭尽绵薄之力。从创办至今,她一直着眼于整个第四代诗坛,有目共睹,不再多说。
       1986年应运而生的《中学生校园诗报》。姜红伟以她为阵地,正式提出了建设中学生校园诗歌这一主张。尽管刚出三期便宣告结束,但却一如闪电,给骚动的海洋带来了暴风骤雨,其余波迥荡至今。她的最大成就在于:针对当时少年诗人们沉醉于童话、梦幻、拘限于模仿、赶时髦这一弊病,主张将笔触投向校园,写自己熟悉的生活,抒自己真实的情感,使绝大多数作者走出了圈子和误区,实现了前进的第一步;而她本身的拘限也正在于此:主张将无边遐想着的一颗颗青春期的诗心,从一个圈子走入了“另一个圈子“(尽管是一个层次更高点,能见度更大点的圈子)。在她创办后大约半年时间,一批批热心者便举起了挑战的旗帜,成为”叛军“,这一反叛,使早期第四代诗歌实现了由儿童诗到新校园诗的真正的转变。
    它的真正转变除了应归功于上述二报之外,当时还有一个在诗艺上来说更有战斗力的社团――南京《角落》诗社。这是一份打印的同仁诗刊,坚持了一年多,发起人是当时正读高二的叶宁,成员有本市的高峻、任静、陶强、黄文茜、季雨群等人。他们主张从校园的林子里爬上来,把校园作为一个高度和看社台,从校园的角度,去写比校园显得陌生的青春,人生和社会,迥避出风头、拍马屁的功利主义,直面伤口、矛盾和花园。他们的作品朦胧而不涩,轻巧而沉着,随便、直接、自然,生活色彩十足,在当时得到了各层次的欢迎。
    与《角落》同时出现、共担重任的还有辽宁朝阳第一师范的《凤雏》诗社,先后由该校学生陈亚军、老明等主持。开明的学校领导拨出专款,每年铅印一至几期(32开、刊物型),搞了好几年。不但使本校产生了一个影响较大的校园诗人群,而且对其他学校,社团也是一个鼓舞和刺激。他们与《角落》叶宁们一样,主张正视现实生活和重视内宇宙的多方开发。如果说,身居都市,受城市现代诗影响较大的叶宁们习惯于对现代文明和城市心态作出敏感的反应,那么,以来自乡村为主的《凤雏》老明们,则十分真诚地将泪水与欢笑付诸于哺育他们的故土与乡亲、时代与社会。他们歌颂劳动与自然、道德与责任。与《角落》分别成为当时农村、城市中学生诗人们的楷模。
    《怎样》也不容忽视。她原来是两个团体:《怎样》和《一点》,先是由广东湛江的欧宁与安徽旌德的左靖分别负责。两家社团名称不一、内容相同,其成员主要集中于中南和华东地区,有江苏葛亚平、上海朱维峰、李嵘等。叶宁、赵立群、徐润、吉春等人也曾被她吸引过一段时间。这份1987年创办的不定期打印诗刊,也一直顽强活到今天。他们在诗艺上更接近韩东、于坚、孟浪等第三代前卫诗人,并且很敏感很自豪地参加了韩东反北岛的一部分战役。对第三代的杂乱和滑坡,保持着无可奈何的失望和理所当然的不服气。这是一支轻装上阵的别动队,是第四代诗人中的一股与整体格调和趋势不太协调的先锋探索力量。
    社团是据点,是生存的依靠,第四代诗人们关门闭窗苦写一阵,便要对它的狭窄与制约痛苦一番。如果以社团为据点,是第四代与第二、三代的一个共同之处,那他们的一个显著不同是:第四代诗人们无法满足于互通信息、互寄社刊等有限的书面上、创作上的交往,他们渴望远足,渴望团聚。这也是他们的生理、心理特征和没有家庭负担等有利条件所决定的。
       19867月,江苏作协《春笋报》(诗编杨刚、孟秋)举办的第二届“春笋”全国中学生文学创作大奖赛揭晓,邀请获奖作者到南京领奖并参加夏令营,使获得诗歌奖的南岛、马萧萧、叶宁、江南、李长军等得以相聚,南京本地的高峻,陶强、任静、季雨群以及内蒙古半岛和正在杭州参加《诗刊》改稿会的姜红伟闻讯后也前来古城凑热闹。海笑、高晓声、张弦、苏叶等著名作家与获奖者进行了座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还采访了诗歌一等奖获得者南岛。这算是第四代诗人的首次聚会。
      19881月,《春笋报》社的第三届全国中学生文学创作大奖赛又揭晓了,这次前往南京领奖并参加冬令营的诗歌作者有毕晓华、马萧萧、冷馨儿、陆俏梅、他他、李长军、吕天琳和南京本市的叶宁等。回家度假的洪烛和出差至宁的南岛等也一同与大家联欢。从1984年到现在,《春笋报》的大赛和夏(冬)令营已搞到了第六届。
        19888月,河北作协,中华青少年文学基金会的全国蓓蕾杯首届中学生校园诗歌大奖赛的发奖大会和夏令营在避暑胜地北戴河召开,给校园诗人们提供了又一次规模较大的欢聚的机会。他他,苏婷、夏季风、陆俏梅、冷馨儿、陈岩、陈进、梁云天、郭梅村、马萧萧等近40位获奖的高、初中学生从天南地北碰到了一块,河北吉春、山海关老君、吉林赵立群等,也赶来与大家共叙友情。谢冕、尧山壁和大赛办负责人边国政等著名评论家、诗人为同学们多次讲课。这个大赛也一直在搞,一年一度,吸引了不少诗爱者。
       19897月,《中学生学习报》在郑州举办少年作家笔会。雷霆、冯桢炯、吴茂盛、邵文杰、刘烨州等数十人应邀参加。这次聚会的入会者是继19851988年间走出中学校园的一批第四代实力诗人之后的又一批新秀。1990年,该报的少年作家笔会又举办了第二次。发行超百份的《中学生学习报》,像《春笋报》和中华少年文学基金会一样以其质量赢来了利润,又把好处分给了他们的上帝。
     以上几次是利用发奖会,笔会相聚,四面八方,神交已久的弟兄们凑到一起,别提有多高兴!他们借这样的机会互相探讨、切磋、交流着诗艺,更交流着感情。然而,发奖会、笔会毕竟是有限的,好动,好交往的年轻人早已不能得到更多的满足,怎么办呢?
    公元19877月,《怎样》(《一点》和《角落》的主要成员们,咬紧牙关,不畏疲困,不怕酷暑自费从上海、福建、广东、海南、安徽、湖北等及江苏本省齐聚南京(一部分人在上海也玩了一阵)在中医学院要了两间宿舍,通宵达旦地吹吹打打、组稿编报。游山玩水,达一星期之久。最后,衣脏了小姐们洗不过来,钱完了也没人赞助,只好依依惜别,各分东西。他们是:欧宁、左靖、吉春、徐润、李嵘、李岩、寒玉、叶宁、朱维峰等等。约好入会的赵立群在北京转车时生病,未能南下,马萧萧因在庐山参加中南六省(区)中学生文联的第二届南雁夏令营(从86年至今,他们已在中南地区搞了五、六届),时花光了钞票,也无法顺江东去,让叶宁左靖们好等好急一阵臭骂。
    还有一大没有预约的时间聚会。1988年,南岛、田禾、穆涛考入西北大学作家班,1989年郁舟、他他、赵命可也来到此班,杨朝阳进了西大附近的秦英大学,马萧萧则入伍到了距西安不太远的蒲城某部,而1990年,师永刚又考入了西安陆军学院。没有预约,更让人惊喜。大家常常共聚一室一亭一胡同一影院一酒家,高谈阔论、为所欲为。马萧萧每次外出,都把这儿当作中转站,向他们要床位(拒睡旅馆)、要米饭(拒吃面食)、要书刊(拒读课本),而南岛、郁舟、他他可能是出于报复,轮流跟他到部队小住,混共军的饭吃。有一次恰逢机关八一大会餐,师长、政委、政治部主任都向坐在马萧萧身边的长头发、大胡子南岛敬酒,让他好不得意,回味无穷!

 

E、未来二十年:黄金时代


     经过十余年时间的酝酿,第四代诗歌已初具规模。在过去的十年里,除了他们自身的努力,出版界、文学界、教育界对他们的注目和扶植也令人难以忘怀。
   8085年间,也就是第四代诗歌的儿童诗时期,《儿童文学》、《少年文艺》、《小溪流》等儿童文学报刊,开始刊发小诗人们的作品。到了85年,第四代诗歌进入校园诗时期以后,《语文报》、《中学生文学》、《中学生学习报》、《中学生报》、《中学生文艺》、《少年作家》、《少年文史报》、《东方少年》等几乎全国所有的中学生、少儿报刊都每期必发他们的诗作,并且请名家评点,出版诗选集,举办征诗、大奖赛等活动。与此同时,《诗刊》、《星星》、《诗歌报》、《当代诗歌》、《诗神》、《绿风》等诗歌报刊以及权威的《人民文学》也定期或不定期为他们开办专栏、专版。这些刊物举办的一些大奖赛也为他们增设了“中学生奖”、“校园诗奖”、“新星奖”等。除《语文报》社在8689年特意创办了一本专发中学生作品的《中学生文学》月刊(主编赵建功、诗编任悟)外,江苏苏州还同时成立了全国中学生文学与作文讲习所,招收函授学员,发现、培养了不少诗作者。在文化艺术出版社、花城出版社、湖南少儿出版社、北京少儿出版社、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争先出版这一批“神童”诗人的个人诗集和多人诗合集(多达30余本)的同时,还先后有上海文艺出版社、中国少儿出版社、作家出版社、四川少儿出版社、湖南教育出版社、辽宁教育出版社、江西少儿出版社、北京师大出版社、贵州人民出版社、花山文艺出版社分别推出了《我们这个年龄》、《中国小诗人诗选》、《中学生诗歌选评》、《小作家丛书》、《中国当代少年诗人诗选》、《变声期》、《当代中学生诗选》、《中国少年诗人作品选》、《中学生近期诗歌选评》、《少男少女抒情诗选》、《蓓蕾初绽》等书。前一段,春风文艺出版社还打算编辑国内第一本《当代中国第四代诗人诗选》,500余页。臧克家、冰心、张志民、谢冕、李元洛、阿红、朱先树、吕进、叶橹、张同吾、金波、樊发稼、张书绅、钱光培、宁宇、叶延滨、黄淮、杨光治、柯岩、冯骥才、鲁之洛、韩少华、金振林、边国政、王吉亭等一大批著名诗人、作家、理论家,他们或遥遥飞鸿,或殷殷面告,或题词写序、作评,或讲课、改稿、编书……..为第四代的成长付出了好多汗水。而北京大学等十来所重点高校对部分第四代诗人的破格免试录取,更是让他们欢欣鼓舞、感激涕零。他们不奢望中国能像开办中国科大少年班一样,增设一个少年作家(诗人)班,却也是多么渴盼大学之门能更多地向无法将理科成绩搞得像文科一样优异(这在生理学上是说得过去的)的他们敞开啊!(中学教育,高考制度的改革还远远不够。)
    第四代诗歌在稚嫩的初期便得到了如此多的阳光、鲜花和掌声,可以肯定,在它慢慢走向成熟,登台主演的未来岁月里,施肥者、捧场者一定会更多、更广、更真实。有了这一保证,第四代诗人们也更加充满了自信。
    然而,“诗歌创作是一条艰苦的长途,一个作家想长跑不辍并取得成绩,除了要有适宜诗的人文环境外,还要作者有出色的禀赋、博大的胸怀、丰富的生活阅历,完善的知识结构以及锲而不舍的努力”(李元洛语)。第四代诗歌在完成了由儿童诗而校园诗的转变之后,又在8890年间走完了它的第三个阶段(也是初期的最后一个阶段):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介于传统与现代之间”这一总体风格走向,这一走向将在未来的十年里经受考验,得到完善、取得成功。以后十年,也便理所当然成为第四代发展史上的黄金时代。这一批1525岁的小伙子、姑娘们在经过十年左右的艰苦跋涉后,将变成三四十岁的大青年,这个年龄,对于诗人来说,也正是出好作品、出大作品、出成名作品的时候。在这第二个、第三个十年的长跑中,有一批现已存在的第四代诗人会因各种各样的内部、外部的不利因素的限制、拖累而不得不停步或慢慢掉队,(“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正是这一道理)也将有一批现在正在社会上就业,在大、中学就读而暂时没有诗作问世或刚刚开始披露作品的同龄人,会因主观的努力和客观的优越而以较高的起点中途插进这一支长跑队伍。我们认为后者将主要来自大学校园,尤其是像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小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等十多所师资雄厚、诗才辈出的名牌学府。这一支力量事实上已正在酝酿和表现之中,现已稍稍出头的北大、复旦等校园的诗歌新群体便是明证。


                                      一九九一年三月十一至十二日于陕西蒲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