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说庄子--秋水 第六讲


禅说庄子--秋水  第六讲

从“平等性智”到“妙观察智”

  

河伯曰:“若物之外,若物之内,恶至而倪贵贱?恶至而倪大小?”北海若曰:“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以差观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则万物莫不小;知天地之为稊米也,知豪末之为丘山也,则差数矣。以功观之,因其所有而有之,则万物莫不有;因其所无而无之,则万物莫不无;知东西之相反而不可以相无,则功分定矣。以趣观之,因其所然而然之,则万物莫不然;因其所非而非之,则万物莫不非;知尧、桀之自然而相非,则趣操睹矣。昔者尧、舜让而帝,之、哙让而绝,汤、武争而王,白公争而灭。由此观之,争让之礼,尧、桀之行,贵贱有时,未可以为常也。梁丽可以冲城,而不可以窒穴,言殊器也。骐骥、骅骝一日而驰千里,捕鼠不如狸狌,言殊技也。鸱鸺夜撮蚤,察豪末,昼出瞋目而不见丘山,言殊性也。故曰,蓋师是而无非、师治而无乱乎?是未明天地之理、万物之情者也。是犹师天而无地,师阴而无阳,其不可行明矣。然且语而不舍,非愚则诬也!帝王殊禅,三代殊继。差其时逆其俗者,谓之篡夫;当其时顺其俗者,谓之义之徒。默默乎河伯!女恶知贵贱之门、小大之家!”

 

 河伯又问:“若物之外,若物之内,恶至而倪贵贱?恶至而倪大小?”“若物之外,若物之内”,任何东西都有内外。我们看一个茶杯,有茶杯的内,有茶杯的外;看一幢房,有房的内,有房的外;看一个人,也有一个人的内,一个人的外。但是面对内外,怎样来区别贵贱?怎么来区分大小呢?我们经常说要看事物的本质,别看事物的外表。外表贵的,未必贵;外表贱的,未必贱。很多人都习惯于表面的看问题,表面的观察大小。我们怎样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呢?

 

北海若又说:“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在大道的眼睛里面,黄金和沙粒有什么区别?没什么区别的。九寨沟、西湖、泰山和沙漠,和荒野也没有什么区别的。在宇宙里面,地球、火星、月球、木星也是没有区别的。在我们天文学里面,八大行星也通称为行星。在宇宙学里面,一切星球通称为天体,不管你是恒星也好,彗星也好,流星也好,什么什么的也好,它没有什么区别的。再严格说的话,我们看见了这些美丽的画,五颜六色的,那仅只是我们视觉的一种感觉。在物理学里面,它只是不同波段的一些电辐射,都是一些光波,都是一些电子跑过去,跑过来的。只不过,进到我们眼球,进入我们视觉。哦!感觉这是美人了,西施、杨贵妃好美好动人哟!但是在大道里,它是没有这些的。

 

所以,“以道观之,物无贵贱”,有什么贵的,有什么贱的,没有。贵贱是人,是社会化的人才有这么一个贵贱之分。老山里面的农民,你送他一百克拉的钻石,可能还没有你送他一袋大米珍贵。送他一袋化肥,他可能欢喜得不得了。你送他一百克拉的钻石,你别说这个值多少钱,“这个什么?”“玻璃珠”,丢到一边去了,在他心里面没有这个贵贱。所以,“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物观之,这个应该是以我观之,每个人都是贵我,我的存在是压倒一切的。我的天地可以不存在,要我不存在,那可不行。父母可以不要,老婆、孩子可以不要,若说“我”不存在,那个对不住,明明我在嘛。这个是从存在的根本感觉上来说的,因为人的任何感觉都是离不开我的存在。我思、我想、我闻,没有这个,没有我的存在,一切都谈不上。

 

所以,“自贵而相贱”,每个人都看好自己,看重自己,而看低别人。当一个人发脾气的时候,受委曲的时候,“哎呀!你怎么不理解我呢?”那反过来说,你怎么不理解别人呢?很多人都是从自己狭小的情感感觉上来感觉外部人事环境,这样就很难体谅到别人的感觉。只看重自己的感觉,只留意自己的感觉,而不留意别人的感觉,这个可以说是人的通病。百分之百的是这样,我也是这样,修道的人也是这样。修道达到“无我”状态的,他才能真正有他心通,能够体察别人辛酸,能够体察别人的这么一种骄傲。所以,简单地看到这么一句,“以道观之,物无贵贱”。我们能不能修到这一个的境界上去?我们的胸量、胸怀、胸襟,能不能达到这个高度?“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我们能不能够在自己修行的层面上,对这个有个清醒的认识,而且能够反复的、经常的纠正自己的这么一种状态?如果我们能够达到这个,能够把“自贵而相贱”扭转过来到自贱而相贵,那就是《法华经》里面介绍的常不轻菩萨的境界了,那是得了平等性智的人才有这个的境界。所以别小看了这几个字,如果纳入我们修行来说,那都是“无上甚深微妙法”啊。

 

“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在社会上来说,贵贱不由人啦。我想发财,我至今发不了财;我想升官,我至今也升不了官。为什么呢?没那个运气。运气在那里呢?运气在上级领导手里,在组织部门那里。今天组织部领导看中你了,县委组织部看中你了,可以在一个县里面升官;省委组织部的看中你了,你可以在省里面升官;如果你跟中央组织部有关系,了解你,欣赏你,看中你,在中央组织部人事任免的时候,也许有你一份。如果我认识这个老板,那个老板,什么比尔·盖茨,李嘉诚,都跟我关系牛,跟我关系铁,一下就送我一套别墅,一辆奔驰,我一下就发财了。好象这些财跟我都没关系,是别人在支配我的命运,我的荣辱、得失,自己不能作主,都是外面的因缘在作主。的确是这样,“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 ,想发财的人发不了财,想升官的人升不了官。女孩子想漂亮,也未必听你的话就漂亮了。所以,贵贱不在己,生死不在己,智愚也不在己啊——当然,这一切都是“以俗观之”嘛。

 

“以差观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这个又进入了庄子相对论的一个境界里面了。以差别来看,前面说无差别,这里面又专门说差别。“以差观之,因其所大而大之”。我们看到经常有人抬杠,你说什么大?天大。天不大,还没有一片叶子大。为什么没有芝麻大呢?天有好多大嘛,你看,眼睛一睁开,就是两个瞳孔就把天装进去了嘛。树叶比我眼睛瞳孔大嘛,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嘛。我把树叶放在眼球上,瞳孔上,你就什么都看不见了,树叶就比天还大。你换一个角度来看,你什么大?哦,这个官大。你看这位是局长,我们是小老百姓,在这个局里,局长大。但是到了省里,一个局长又算什么呢?省里面厅长大不大呢?很大了,但到了紫禁城里呢?

 

这是向大的方面比,若向小的方面比,麻雀就比苍蝇大,就比蚂蚁大,比一切比它小的都大。所以是“至其所大而大之,万物莫不大”。当年我在跑马溜溜的山上劳改队里,吃饭、睡觉、衣服,政府给你全管了,每月只有二元零花钱,但这二块钱也够用了,只要不烧烟。后来允许家里面寄点钱来。二个月、三个月,家里面给我寄十块钱,哇,我觉得好有钱了。那个时候,虫草一分钱一支,一块钱买一百支虫草。你想一想,了不得啊!一百根虫草,多了不得啊!现在一百根虫草要值多少钱?你想一想,那个是什么感觉,也是广阔天地啊。在八十年代初,那个时候万元户,比你现在一千万的还牛,可以这样说吧。你现在有一千万的,珠三角多得要命,这也是“白毛猪儿家家有”。但是你在八十年代初,有一万元,全中国你都出名了。所以,“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就看你参照物是什么。

 

“因其所小而小之,则万物莫不小”。说大,我说芝麻也大,蚂蚁也大,蚂蚁比大象大,这个在庄子《天下篇》里面就有这样介绍。我讲《逍遥游》的时候也讲了其中的大小之辩,就是参照物不一样。你要说太阳大,太阳有银河系大吗?对不对,没有银河系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则万物莫不小”。你要说小,还有更小更小更小的,永远都可以再小下去。

 

“知天地之为稊米也,知豪末之为丘山也”。所以,庄子就把这个底牌就亮了。天地也不过狗尾巴草的一个草籽而已,就那么小。为什么呢?你若站在土星上来看地球,那很小的。美国土星航天器发回一张土星及其光环的照片,在辽阔美丽的光环缝隙边上,有一根本不引人注意的、模糊的小兰点,那就是我们的地球啊!天地也不大,我们写“天地”两个字有多大?用五号字、六号字、八号字、九号字打出来,那个“天地”两个字太小了。我经常说,如果换成禅宗的话,那就更好玩了,宇宙也是一个概念,在电脑里面几个字符?你说一个电子,可能电子和宇宙的字符在计算里面是一样的。就这么几个字符,在人的头脑里,就是一个概念、一个念头而已。宇宙是一个念头,电子也是一个念头。无限大是一个念头,无限小也是一个念头。它不外乎是思维里、哲学里的一个概念而已。所以,在这里都是绝对平等的。“则差数矣”,明白了这些道理,如果以道眼观之,无论万事万物怎么差别,怎么光怪陆离,但是就可以把它平等对待。这个就是我们认识事物,应该有这么一种道眼。

 

“以功观之,因其所有而有之,则万物莫不有。” 什么叫“以功”呢?就是以它的功能,以它的功用来看待。“因其所有而有之,则万物莫不有”。作为一种事物,都拥有成其为它的各种属性和内容,都拥有与其相关的内外的关系和因缘。若不拥有这一切,则它就不能成其为具体的事物了。人拥有智慧,拥有改造自然的能力,能发展科学技术,人不得了。但人能不能象鱼一样的,不带潜水器,在水里面生存一辈子呢?人办不到,鱼就能办到。因为鱼拥有的构造就能够在水里面生存。如果我们要看任何具体的生物,它的生命结构都和它生存环境神妙的融为一体,非常协调。“万物莫不有”,万物都拥有它的存在的合理性及生存条件,大家好好去思考,是不是这样?

 

有的人说:“开水里面不能生存。”但是在海底火山边上,溶岩附近,就有大量的生物体。那里的水温都是二、三百度,因为海底水压很高,并没有给气化了,那里还有鱼有虾在那欢快地生存。它们的生命的构造、身体构造及其习性,就跟那里融为一体。把我们丢到海里一百米深、二百米深,我们就被压扁了。但是深海里面的鱼,它能够承担每平方厘米几万公斤的压力,我们怎么承担得了呢?我们承担不了。

 

“因其所无而无之,则万物莫不无”。我们若要从它所拥有的方面来说,万物都有它的合理性,都有它存在的无尽理由。反过来说,“因其所无而无之,则万物莫不无”。我们说,你就不能和神仙一样活一万岁,你也不可能到极乐世界去。牛就不可能长翅膀。兔子就不能长角。人也不能长腮,不能长翅膀。要从无里面来说,万物就莫不无啊!你要从缺陷来说,任何都有缺陷,都不是十全十美的。你要从圆满的角度来说,一切万物无不圆满。就是说,你用什么角度去契入,你用什么眼光,什么价值观念去衡量这个事物。同样的一个事物它就变了,就象一个电视机,刚开始的时候,哪怕是一台12寸的黑白电视机,在七十时代末八十年代初,那个时候可能一条街的人都跑到你家里面了。“哇,还有电视机!”好了得!你现在有一个12寸的电视机,丢在街上可能都没人要,这个就是时过境迁,价值观念不一样了。

 

“知东西之相反而不可以相无,则功分定矣”。我们也知道东和西,如果没有东,哪去找西;如果没有西,哪去找东。但是东是东,不是西;西是西,不是东,这个是肯定的。东和西不是一回事,但是彼此不能分开。就象大和小,没有小,哪有大;没有大,哪有小。大是小的参照物,小是大的参照物。离开了这个参照物,彼此之间就没有衡量的标准了。所以,“知东西之相反而不可以相无,则功分定矣”。我们凭什么判断,判断就有个判断的尺标,就有一个判断的准则。这个准则并不是有一个天生的准则。恰恰就在大小、贫贱、生死、荣辱、是非之间,我们才有这个评判的标准。但这个评判的标准也是变动不居的,没有一个评判标准可以永恒地作为评判,也没有一个什么是非标准永远都标准。象我们刚才举例一样的,六十年以前是国民党万岁!现在是共产党万岁!以前蒋介石是坏蛋,现在蒋介石也不象是坏蛋了。前一阵,看见陈水扁把蒋介石纪念堂封了,大陆同胞也都义愤填膺,感觉不应该把蒋委员长“大中至正”的匾给撤了,还是应该保留。你想一想,倒转去二、三十年,你敢啊?这个念头一动,你就是反革命,就在监狱里面去玩了。时过境迁了,不一样了。

 

“以趣观之,因其所然而然之,则万物莫不然;因其所非而非之,则万物莫不非。”这个很重要,人们价值观念的取向不一样,对事物的感觉和判就不一样。你若要从合理的方面来品评一个事物,证明这个事物很合理,比如说张三好,我可以举一万个理由来证明张三这个同志非常棒,非常好。因为他是我的哥们,我的好朋友,样子也帅,脾气也好,人也慷慨,工作能力又强。到了哪一天,跟他关系崩了,成了仇人了,我可以找一万条理由证明张三坏、坏、坏。当我们说一件事情“是”的时候,你可以拿一万条理由证明它“是”。要说这个“不是”的时候,你又可以拿一万条理由说明它“不是”。就象一个周老虎一样的,拥周派证明周老虎是真的,你看他们的理由也非常充足。反周派说这个老虎是假的时候,也有一万条理由证明周老虎是假的。

 

我们在生活之中,随时随地都容易进入这样的误区之中,落入“爱屋及乌”这么一个状况之中。讨厌一个人的时候,优点也变成缺点了;喜欢一个人的时候,缺点也变成了优点。这是我们常常出现的、情感给我们带来的错觉,在理智上同样也是这样的。为什么会有二律背反的现象的存在?如宇宙是无限的,成立;宇宙是有限的,也成立。说你宇宙是无限的,可以拿出无穷无尽的理由去证明宇宙是无限的。同时,也可以拿出无穷的理由去证明宇宙是有限的。时间是无限的,同样可以有无穷的证据证明时间是无限的;但是也可以用无穷的证据来证明时间是有限的。

 

“因其所然而然之,则万物莫不然;因其所非而非之,则万物莫不非。”我们要从这个“然”、“非”的状态中走出来, 所以,我还是赞成庄子在《齐物论》里面说的那句话:“恶乎然?然于然。恶乎不然?不然于不然。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的高论,再向上一步,进入“道通为一”就快慰平生了。这些《齐物论》里面的语句,用在《秋水篇》里面,通过河伯、海若的谈话,就把其中的道理充分发挥了一番。

 

“知尧、桀之自然而相非,则趣操矣。”我们都知道了尧、舜,他们各自都有自认为是“是”和自认为是“非”的地方,以尧的德行来观桀。尧是圣君,夏桀是暴君,尧肯定认为夏桀是暴君,他是仁君。但是以夏桀的眼光来看,尧是一个傻蛋嘛,不懂享受嘛。当了天子,傻乎乎的,一辈子没过个好日子,你不傻吗?所以,这些价值观念不一样,伦理观念不一样,就得出了不一样的东西了。所以“则趣操矣”,他们的情操、他们的价值观念、他们的取向都不一样的。反视我们自己,学佛的人,有学佛的人的价值观念和取向;搞企业的,有搞企业的价值观念和取向;下层的民众,有下层民众的价值观念和取向。当公务员的,有公务员的价值观念和取向;当学者的,有学者的价值观念和取向。但是,各个取向都有合理的一面,也有不合理的一面。我经常说:“咱们心肝脾胃肾,五脏六腑,眼耳鼻舌身意,功能都不一样,谁当老大?谁当领导?都不能当领导,都不能当老大。他必须统一、和谐的处在生命的环境之中,他们才能各自为政;所以眼是眼,耳是耳,心是心,脾是脾,肺是肺,肝是肝,胆是胆,各就各位,它们的价值才能成立。如果谁要想当老大,剝夺其它的存在权力,那么它自身也就不存在了。社会分工也是这样的,万紫千红总是春。社会这个机器、秩序要分工。从上到下,从里到外,需要不同的部门,不同的职能,来共同形成一个繁荣的社会景象。下面,庄子又举一系列的公案、故事来谈他对政治上的一些看法,乃至于对自然界的一些看法。

“昔者尧、舜让而帝,之、哙让而绝。”以前,尧舜禅让,受到了后代人的歌颂。“让而帝”,就是因礼让天下而当天子,并为后世所赞颂。但是战国的时候,燕王哙宠幸他的相国子之,也想学尧舜把王位让给子之,就遭至了国家的大乱。因为在整个周朝时期,从夏商周开始,就没有禅让的了,都是传子孙。你当国王的,要把天下交给一个不是自己家里面的人,首先,他的弟弟、他的儿女、他的太太,整个贵族阶层首先就反对。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啊!我的家产怎么能让外人继承呢。就象我们这里的富翁,要把你的亿万家产捐给一个不认识的人,不给老婆、不给孩子,不给舅子,不给老表,肯定大家都有意见了,就在法庭上见了。于是天下大乱,就引起了齐国人的入,燕国差点亡国。燕昭王即位之后,要报齐国一箭之仇。筑黄金台来招贤,把乐毅这些贤达招集过来以后,差点又把齐国给灭掉了,报了这一箭之仇。

“汤、武争而王”,《易经》里面革卦说:“汤武革命,顺服天而应乎人。”成汤革夏桀王的命,周武王革殷纣王的命,而一统天下。但是,“白公争而灭”,白公就是战国时候楚平王的孙子,白公胜为了争取王位,发动政变。发动政变而争的,失败的案例就更多。以礼让而绝的,那就很少。后来,异姓之间禅让的只有这么一位。后来的王莽篡位,好象是汉家天下禅让给王莽。实际上,王莽已经早把汉天下抓到手里面玩了。东汉的时候,曹丕,曹操的儿子也是受到了汉献帝的禅让,那个时候,他父子已经把国家的大权玩了几十年了。以后的所谓宋齐梁陈都是玩着禅让制。什么禅让制呢?实际上早就把权力都抓到手里面了,然后逼皇帝下份诏书,你禅让给我,保证不杀你就行了。就是玩的逼宫制,不是禅让制。所以,“昔者尧、舜让而帝,之、哙让而绝。汤、武争而王,白公争而灭。”

 

“由此观之,争让之礼,尧、桀之行,贵贱有时,未可以为常也。”王安石有三句话,“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昨天,然君问我:“冯老师,这个抗震救灾心理咨询这方面,你应该来说一说。”要我说我也可以说的。现在的心理疏导工作肯定有误区,肯定有很多缺陷。如果让我来搞现在的心理疏导的话,我有我的见解。首先,上、中、下的层面不一样。对最高国家机关的人,首先就应确定一条:天变不足畏。不能因为这么几年,长江又发大水了,非典又来了,今年又是雪灾了,这又是大地震了。天变频频,就容易产生了害怕的心理,要学王安石“天变不足畏”。

天行有常,但是天行也无常啊!在太平盛世的时候,一样的有灾祸啊,尧舜是我们中国中的圣君。但是,尧舜的时候,“汤汤洪水襄陵”,整个中国一片汪洋,才有大禹治水之说嘛。成汤的时候,八年天干,整整八年一滴雨都不下。成汤把自己捆绑住,在老天爷那去祈雨,就说:“看在众生的份上,让我死,让老百姓活,老天就下雨吧!”结果感动了天地,终于下雨了。成汤王把自己作为牺牲,作为祭品来祭奠天地,感动了老天下雨。所以,盛世之时,一样有天行无常的时候。作为我们的最高领导,当然现在讲科学了,也不能象以前那样讲迷信。以前讲迷信,象遇见这些灾祸的事情,皇上要下“罪己诏”,以平息天怒。但我们要明白天变不足畏,才能理智的应对灾难。

另外一个“祖宗不足法”。我们是要坚持革命传统,但是以前制定的某些规矩未必到现在还适用。邓小平搞改革,就跟毛搞的不太一样。以前的天天搞阶级斗争,现在不搞阶级斗争了,不是搞修正主义吗?不,邓小平是正确的,敢于“祖宗不足法”。作为上层的领导,他应该有这样应变的能力,应该有驾驭复杂局面,乃至于惊涛骇浪的这么一种能力,有巨大的承担。万一还有更大的灾祸呢?还是要有担当精神!处变不惊!要有这样的精神。

另外,对一般的老百姓来说,不管是自愿者也好,包括解放军去救灾的那些小青年。在救灾第一线,十多二十岁的小青年,哪里见过死人,一到了灾区里。你看中央电视台里面播的,吓得打抖,只想往后跑。但是,大家都在上战场,怎么能跑?你只有舍生忘死地去救人了,慢慢就不害怕了。到后来麻木了,吃饭都吃不下去,更不敢吃肉,一吃肉就想起死人。就满脑子,满到心里面,鼻子,全都是死人味,尸臭味,怎么吃得下。饭吃不下,更不能吃肉。那些当官的带头,喝一口二锅头,把肉强迫咽下去。为了保持体力,还有那么重要的任务,身体必须要强,把酒当汤,都要把这个肉吃下去。

面对这样的情况,真的要发扬英雄主义精神。没有英雄主义精神,你怎能面对那么困难的局面?抗震救灾尽管是一部英雄交响乐,但是你在在第一线的时候,未必英雄得起来。看见很多事情,可以说惨不忍睹,很麻烦的。你一天、两天还可以,长期十天、八天的呆在那里,就呆不住。越是在这个时候,要挺住,挺住,喊空口号也不行。就是要把自己的英雄气提起来。有些作心理辅导的搞反了,老就把灾区群众和许多救灾的官兵当成了精神脆弱的,你越辅导,他反而就越弱。要扶阳气,中医讲究扶阳气,并不是要你附子、鹿茸给你下去,而是要在精神扶阳。我们精神上阳刚之气要立起来。立起来以后,的确我们就强化了。如果把这些受灾的群众当弱者,你未必能够把他们辅导起来,要把他们当作强者。

实际上,灾区的老百姓,象四川山里面的农民,是非常能够吃苦耐劳的。从现在报道的情况来看,最强的还是山里面的农民。弱的还是城里面的居民,包括这些志愿者,真正他们才是弱者。山里面的农民,只要一口锅还有几碗米,他们就可以坚持十天半个月的,就熬得下去。风吹、雨淋、日晒,他们受得了。你看城里面的,包括广州这些志愿者,真的象他们这样过日子,没几天你就垮了。山里面农民习惯那种生活,就是房子没了嘛,只要有口锅,有点米,你看,绝对不会倒的。真正要心理疏导的话,一个是对当兵的,辛苦,应该同样对他们一定精神能量的补足,但不是口号似的。

另外对志愿者,他们既非主人,又非客人,又非执行者,他们处于很尴尬局面。他们又不能去领救灾物质,他们自己带的一点,都捐献给灾区了,弄得他们自己没饭吃。没饭吃,怎么办?救灾帐篷又没他们可睡的地方。部队,部队有人管;报社的,电台的,有人管嘛,自己也带了足够的装备去。你志愿者带什么去呢?说带双手,带点钱,你带的钱也送完了,带点衣物,带点吃的,带点喝的,也全部捐献了。捐献完了,你怎么办?只有打道回府,你帮不上忙。有的志愿者被编入了队伍,编入了组织,就有饭吃,有地方睡了。如果你又不愿意加入组织的,处于边缘化的,你就很麻烦。所以,我们看这些事情都要全面的,要善于料理这些事。所以说,“贵贱有时,未可以为常也。”未可以为常也,有的时候贵,有的时候贱。这三十年好运的时候,你不得了,运气走完了怎么办?这个是很容易看的,其实上还不用三十年,就在股票市场上看,咱们伟哥的这几个哥们,去年很牛的,这一下,股票一下下去了,头抬不起来,很窝气。股市上的这么一个升降,就可以看到贵贱有时,还不用等上几十年。

下面,他又举例子,“梁丽可以冲城,而不可以窒穴,言殊器也。”梁丽,很靓的木材,可以做栋梁之材,这些材很结实,直径都是一米粗,三丈长。要攻城的时候,用马车,用人,几百号人抬着这么一个粗大的木头,冲上去,把城门都可以撞坏。以前没有炮的时候,就用这个来冲城门。但是,“不可以窒穴”,如果一个水库,一个堰塘漏水了,你可以用那个把它塞住吗?那不行,还不如一床棉被。补水库里面的漏洞,一床棉被可能比那个栋梁之材还管用。就象文化大革命的时候,把钱学森、钱三强弄到厂里面去,接受工人阶级的再教育。有工人就问钱三强:“你会不会用车床?”他说:“不会用。”“你还是科学家,你还是大教授,专家,你这些都不会用,太没用了。”这些工人就不知道这玩车床的成千上万,而钱三了强他们才是中国真正的宝贝。包括邓稼先这些,都是中国两弹一星之父。但在文革中,因他们有美国留学的这段历史,家庭背景也不好,一样的给你弄到五七干校去学习,一样的去下厂或种田。种田,他就不如老农了。所以,樊迟问孔夫子:“请问稼?”孔夫子很不高兴:“我不如老农。”“请问圃。” 怎么种菜园,种花养草。孔夫子也不高兴:“我不如老圃。”你问错了嘛,孔夫子肯定没有老农民搞得好嘛。你问诗书礼乐,孔夫子肯定是博士后的博导。你要问他怎么种田,他就不如老农了。也是“言殊器也”,对象不一样,各有所能。

“骐骥、骅骝一日而驰千里,捕鼠不如狸狌。”千里马,不得了,一日可以跑一千里路。但是,抓老鼠,他就不如野猫、黄鼠狼,为什么呢?“言殊技也”,各人的技巧、能力不一样,功用也就不一样了。

“鸱鸺夜撮蚤,察豪末,昼出瞋目而不见丘山,言殊性也。”猫头鹰晚上厉害啊,明察秋毫,能够把蚤子这么小的东西看得清清楚楚。但是到了白天呢,睁眼不见泰山。为什么呢?猫头鹰白天就是瞎子嘛,到晚上它就看得清清楚楚的,性能不一样,“言殊性也”,它是夜行动物、夜视洞物,白天就是瞎子了。

“故曰,蓋师是而无非、师治而无乱乎?”所以说,物性不同,我们就要善于从正反两个方面来看问题,如果效法正确的一面,我们就可以少犯错误。“师是而无非,师非而就无是。”我们怎样在是非面前,顶门开眼。以前,本光法师教我们的时候,就经常说:“你们留意啊,要以心中眼观身外事。”世间的事相都是表面的,要正面的看问题,这个不错。但是,也要会反面的看问题。毛教我们要学会“两分法”,但是,“两分法”还不够,还要善于从上面看问题,可惜你不是当官的。从下面看问题,老百姓肯定经常善于从下面看问题。企业里面的职工给老板提意见,他是从下面看问题。老板们对职工有意见,他是从上面看问题,如何从中间看问题?能不能从侧面看问题?要面面俱到,你才能谈到全面看问题。

 

“师是而无非”,我们怎样总结经验,总结成功的经验,而使自己少失误。但是你能不能达到师是而无非?永远马列主义,就没有修正主义?永远都是佛法,就没有魔法了?

 

“师治而无乱乎?”这就提出了个难题。古文《观止》里面有一章叫《深虑论》(不知道有没有人看过),有兴趣的可以找来看一看。方孝儒是朱元璋的孙子建文皇帝的老师,朱元璋死之前,!让方孝儒给皇太孙当老师。建文当皇帝后,他就给写了一篇《深虑论》,把历代兴衰的经验教训罗列出来。论中说,秦始皇总结了春秋战国的乱因,然后搞郡县制。但搞郡县制,没几年就完蛋了。陈胜、吴广起义,楚汉相争,刘邦统一天下。刘邦根据秦汉的这么一个经验,就搞郡县制和封建制的结合,一方面中央集权,一半的土地拿来行郡县制;一半的土地拿来行封建制。但是,封建制这些诸侯王老是造反,不听中央的。只要有机会,只要自己强了一点,就想篡党夺权,所以汉武帝行推恩制才克服了这个麻烦。但外戚专权出了个王莽,外戚和宦官专权又引起了东汉末年的大乱。

 

到了魏晋时期,搞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即非封建制,又非郡县制。但是,搞得是莫名其妙。因为,晋代的江山不长,十多年后仅剩半壁江山。东晋南北朝,都是很糟糕的。到了隋唐统一,唐太宗根据历朝历代的教训,又搞了他那一套。但,他自己就不知道他身边有个武则天要把他的天下弄光,也没有意识到会有藩镇之乱。宋太祖赵匡胤根据唐末五代的经验教训,杯酒释兵权,加强文官队伍,贬低军人的权力。结果,宋太祖就不明白自己这么三百多年的天下,老是被少数民族的欺负。文治古今无二,历代的文治都达不到宋朝的文治的高度。那个时候,出了范仲淹、欧阳修、苏东坡等数不清的人物,我们现在的文学界能出这样的人吗?出不了嘛。那个时候出包公,我们现在看见包公没有啊?

 

但是宋朝就是很可怜,西夏就是占到宁夏甘肃那么一点点地方,北宋那么强的武装力量就拿他没办法。宋仁宗的时候,科学技术已经是世界第一,GDP占了全世界的40%了。在一次跟西夏人打战的时候,火箭就用了几十万支,才遏制住西夏人的骑兵。西夏人全部加起来也就是一百多万人,而中原到宋仁宗时,基本上一亿人了,就不能把西夏平定。最后,还跟他握手言和,只有承认他的割据。对待辽国,每年就送几十万两银子去买和平。辽国还守信用,檀渊之盟以后,还不给你来个搅市。他每年就吃你几十万两银子,他也感觉可以了。女真人一来,东北山里面的野人女真一来,才几十万人。一年功夫灭辽,一年功夫灭宋。就把堂堂的大宋打得一塌糊涂。好在有长江天险,南宋也玩了一百五十多年。

 

南宋也是不得了,科学技术之高,商业贸易、外汇收入非常大。除了近代,历朝历代外汇收入只有南宋的大,南宋跟北边没有什么贸易了,江山也丢了一半,有多大一个地方呢?虽然维持军队,北方少数民族那么强,要加强防备。又那么多官吏,你怎么办呢?只有外贸,包括我们广东海里打捞的南海一号,就是南宋初年的船,搞海外贸易的。后来,蒙古人来,彻底完蛋。所以方孝儒写这些,就是总结历朝历代致乱的经验教训。一个皇帝比一个皇帝精啊!就是开国皇帝非常精。朱元璋根据历朝历代的经验,他搞了这么一套。但是,尸骨未寒,他的嫡孙子就被他的儿子把江山抢了。朱元璋是最精的了,但是还是没把他的嫡孙子保住。他的长房长孙建文皇帝,结果被四王爷燕王把他江山给夺了。可以说《深虑论》墨迹未干,管不管用呢?不管用。庄子早就说了 “师治而无乱乎” 啊!这些经验靠得住吗?“师是而无非”啊!我们学先进,学英雄,学伟大的人物,能成就吗?你未必能成就。

 

“是未明天地之理、万物之情者也。”如果要通过“师是而无非、师治而无乱”而使自己和世界达到圆满,但这仅是个美好的愿望,而且是没有明白天地之理的。你不懂什么叫天地之理,不懂什么叫大道,才会打这些妄想,才会有这么美好的愿望。所以,我们一定要看什么叫天地之理。庄子从道家的学说里面,他是在儒家的正面理论后面,又向深处去感觉。一方面从道的运行来感觉,另一方面从人心、人情,从历史,从诸家学术的利弊去考量,所以,提出了要明天地之理,要明万物之情啊。

 

“是犹师天而无地,师阴而无阳,其不可行明矣。”什么叫明?什么叫明天地之理?什么叫明万物之情?他就举例,那么我可不可以效仿天而否认地?我效仿阴而不要阳呢?那肯定不可能的。你师天而无地。因为有地,你才能有天;有天才有地啊。有东才有西,有西才有东。有阴才有阳,有阳才能阴啊。你是单方面的,你只师阴不师阳,或者只师阳不师阴。只承认天的存在,不承认地的存在;只承认地的存在,不承认天的存在。其不可行明矣。你是办不到的,走入死胡同,是钻牛角尖。那肯定不行。

 

“然且语而不舍,非愚则诬也!”什么叫“且语而不舍”?用佛教的话,就是执著在这个方面,并且非常的执著,牛板筋一个,不听劝,牛都拉不回来的人。“语而不舍”,他把这个道理反复地说,反复地说:“我这个是对的,我这个是对的。”我们看见学佛的人,有的学净土的,天天抓住:“净宗好啊,你看净空法师讲得多棒!你天天过来吧!来学,来好好地学。”修密宗的:“哎呀!这个活佛灌顶非常的殊胜,哪天到这个道场来吧!”“哎呀,少儿读经好啊,我们全民都来少儿读经吧!”都是一热起来的时候,一下就热了。热得,就看不到旁的了。好象除了这一行,其它全部不合理,全部都该废。执著在这个地方,放不下,这样的人,“非愚则诬。”一方面,他愚蠢;另一方面,小心他是骗子,骗你的钱,打你的主意,所以称之为“诬”。面对这些东西,我们要看破,自己的脑袋要转得起来,要圆得起来,不能成了方脑袋,那可不好玩!

 

“帝王殊禅,三代殊继。差其时逆其俗者,谓之篡夫;当其时顺其俗者,谓之义之徒。”尧舜禹的时候,继位的方式不一样。夏商周的时候,继位的方式又不一样。夏商的时候,经常都是兄弟相继。哥哥死了,弟弟继位;弟弟死了,又是哥哥的儿子来继位;哥哥的儿子去了,弟弟的儿子又来。这个就弄得有点乱套。到了周朝就改变了这个制度,以长子继承,而且嫡长子,大太太的第一个儿子有皇位的继承权。大太太的第二个儿子也好,第三个儿子也好,就没有第一继承权。这二奶的、三奶的儿子,当然就更没有第一继承权了。也并不是说没有继承权。如果没有嫡长子,那就是庶长子。没有嫡,就立庶,就立长。谁是老大,谁就当立。所以,“帝王殊禅,三代殊继。差其时逆其俗者,谓之篡夫。”如果在那个时候,你不顺时,不顺其俗,就名不正,言不顺,就叫篡位。不合礼法,谓之篡,篡党夺权不好听。如果“当其时顺其俗者,谓之义之徒”。如果你顺随了当时的礼法,又顺随了当时的风俗,那就称为义。为什么王莽篡汉,大家都讨厌他,觉得是伪君子呢?为什么曹操篡汉,司马氏篡魏,都被认为是奸臣当道,欺负别人孤儿寡母之类。为什么风俗变了,礼法变了,你必须顺之而行才能被称为义,反之则被称为篡。

 

“默默乎河伯!女恶知贵贱之门、小大之家!”你闭嘴吧!河伯,你别再说了,你说不清楚的。在大道面前,是没有你发言权的,你凭什么知道贵贱之门、大小之家啊!为什么呢?因为贵贱无门,大小无主,请勿颠倒啊!什么叫贵贱之门?有没有贵贱之门?我也想发财,在座的谁不想发财,都想把自己的生意做大;都想当官,谁不愿意把自己的官当大。但门在哪里?我也想找一个捷径,能够发财,能够升官。但门在哪里?的确是贵贱无门。但是运气是不可抗拒的,晦气也是不可抗拒的。当你发财的时候,运气来了,那就发财。运气走了,晦气来的时候,就该你倒霉。发财的时候也就发嘛,随波而上;倒霉的时候,也管它的,肩膀把它扛了,还有点英雄气。见了祸事开跑的人,也太不哥们了,太不英雄了。这样的人也没用。我还是比较欣赏那些敢于担当祸事、担当麻烦的人,但并不是要说主动去找麻烦担。我没有坐过监狱,去杀个人,去玩一玩坐监狱,那个是犯傻。只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遇见了这些麻烦事,敢把它承担起来。并不象有的人,见了麻烦就逃,见了责任就躲,那可是非英雄所为的。当别人都在躲的时候,你敢于承担,敢于承担责任。这样的话,才是个好汉。

 

什么“小大之家”?我们怎样对大小有个准确的判断?象法院里面判刑,终审判决。对小大,你有没有终审判决的权力和能力?也没那个资格下终审判决。你能够为小、为大作主吗?不可能的。小未必小,大也未必大。小在一定的情况下是小,但在一定的情况下是大。在一定的因缘下,大小都变动不居的。战国以前,只有周天子称为王,王就是天子,最高了。战国时候,七雄称王。早些时候还多,先有徐偃王,在淮河边上,后来又有楚国称王。七雄称王后。宋国也称王,中山也称王,当然还有吴越、巴蜀,称王的太多了。所以秦始皇说,我兼并六国,继续以王来称呼不过瘾。当王不过瘾,就称帝。称帝也不过瘾,以前有人称过帝的。那称什么呢?“皇帝”两个字还没人玩过,就把“皇帝”两个字并在一块用。三皇五帝嘛!我就是皇帝,三皇五帝都是我了。他玩玩新鲜的。他就觉得他那个最大。但后来,皇帝也太多,皇帝好象也不珍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