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讲授如何更吸引学生?(人大经济论坛)


stephenia 我是一名教人力资源管理的老师,很想和大家探讨在HRM课程讲课中如何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有没有一些创新性的做法?期望各位同学给些意见!!!

yinhezhiwang 建议听听张晓彤老师的视频课程。看后就知道自己差距了。百度搜即可。其实照着课本讲永远也讲不好,只有基于经验讲才有可能讲好。个人愚见,希望对您有用!

jianbingshao 其实,这个问题挺难回答的。一般来说,大学的授课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理论基础以及理论应用能力,而不是所谓的操作性技能。这样就要求教师把理论知识讲透,而不是为了迎合趣味和课堂气氛,在内容上不遵循教材体系。不过,现在很多学校都在大班教学,对老师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stephenia 很赞同楼上的观点。但是,现在的学生一听到理论知识就反感,一到做课堂有些就开心,典型的急功近利和实用主义,认为大学学到的东西一毕业立马就能用。搞得老师很是郁闷,不知如何好!!

20091125 要真正讲好而不是哗众取宠或照本宣科是很难的,需要老师在专业的理论和应用知识上具有很高的水平,这只有经过长期的研究和学习,个人具有了很高的专业能力之后,并在不断钻研教学技法基础上,所讲授的课程才真正能有高质量,当然,这种高水平的教学,在现实中即使是在著名的专家学者那里,也并不多见。所以,每个人都需要不断的学习与提高,才能不断向着最终的理想目标靠近。
       PS:关于吸引学生注意力方面,个人认为以参与式教学为目标,而针对学生的能力实际进行极其简单问题的不深入的讨论,纯属浪费时间,是没有必要的,即使这样做能让自己的教学加分,教师也不可为之。特别是对于高水平的老师,在处理教学相关环节上,应该身先表率,不可屈从俗流,降低品质标准。为拔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在讨论问题的环节,必须要坚持高标准,应该具有较高的难度,才有必要给予一定的时间但也不能太长给学生进行思考(或讨论),主要时间应花在详细讲深讲透教师的观点,并将其间的所需要的特殊思维方法和关键技能传递给学生,以培养能力为目标,而不是在讲解之后学生的收获只是增加了一个知识而已。

yinhezhiwang 如果是数学系或经济系的学生,在理论方面下大工夫是应该的,因为很多数理或经济学公式的推导很难,不是随便看看,随便听听就行的。但HR这种东西对于本科生来说,同会计学一样,学的目的就是去企业用,不然学它做甚?老师讲HR,应从实践角度去讲比较好,只照着课本凭自己想象企业如何招聘、如何培训、如何对员工作绩效评价、如何制定薪酬策略、如何制定岗位轮换计划、如何激励员工、如何为员工制定职业规划等等,学生恐怕很难明白到底该如何操作,进了企业后也只能重新来学。HR这门课实践性很强,不上手永远不知道里面到底有多少道道,比如,企业为了不违背劳动法在如何处理孕产期员工的管理、工伤处理、高温天出差等等方面,就能够让很多HR管理人员头疼,更不用说作为学生的我们。注重实践方式教授HR课程,并不是急功近利,而是为学生毕业后真正能“有一碗饭吃”的深思熟虑。建议HR专业的学生没事了多听听类似张晓彤这些能在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给管理人员授课的老师课程,一定受益匪浅。现场听一次好几千块钱,对学生的我们来说想听也不现实,一般百度视视频或其他网站都能搜到,可以免费听的。

20091125 说得是。我看了众多老师的视频,讲得都非常好,理论都很规范,有个人独到经验,有的也有一定的不同于传统的比较个性的创新思想与方法,值得大家去听去学习去揣摩。但是关于版主的一个小观点,本人想说说看法。个人认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与财务管理专业在能力培养上是不同的,后者的能力几乎全部体现在操作动手能力上,而对前者,在操作能力上,这只是岗位职责的胜任条件,还应该有更高的要求。能操作是基本要求,其实也很难,不过网上可参考的现成资料还算不少的,但如果只是简单地对现成知识的运用并不能算HR真正高能力的体现,只有会创新,才应该是HR管理上的更高要求,要达到的效果应该比现行的主流做法更好,这才是专业更高的追求,也是提升个人专业能力的必须。君不见目前管理上各行各业各领域均有太多的管理问题亟待解决,而目前能够为我们所用的管理理论和方法还不是十分对症,难道这不是说明目前的管理学实际上就是HR管理的研究缺少创新缺少解决复杂管理问题的理论和方法吗,而这只靠像财务管理学那样去简单地学习教材上的现有知识,做知识的复印机和留声机式的人才,怎么能行呢?首先要方向要对,然后在正确的方向上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HR才能发挥更好更大的作用,才能对企业的发展和人才自身的成长做出应有和最大的贡献,而这一切的实现,针对目前的HR研究和实践的现状来说,必须要靠多多创新才能有望解决。

        个人认为,评判人力资源管理咨询师视频讲座的精彩,可以有传统的那些标准,但是咨询师在讲授中是否能够体现其在解决相关问题的思维过程中的个人所独有的这种思维方法,不只是简单地授人以鱼,而是授人以渔,这无疑是更高教学思想和教学水平的体现,也是个人所独有的好的思维方法的展现。外行听课看得是热闹,而内行听得则是门道。基本常识如果讲百八十遍,像HR专业这样,如果各位名师名嘴讲得内容和观点还有典型做法都差不多,那么相信内行人是不会认为这是能力的体现的,除非是为互相吹捧的目的,因为在HR上,只有具有有个人特色且行之有效、与传统思想观点和方案相比较思路更高更妙的观点和做法,才是真正的高水平HR能力的象征。

 20091125 为了进一步阐述本人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教师应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为主,兼及必要的专业操作能力”的观点,而不要把学生培养成“知识的复印机和留声机”,本人试以如何学习名师的长处但又要注重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为例加以说明。就像童话大王郑渊洁说的,“我们要善于把一本书读成一百本书,也要会把一百本书读成一本书”,即“既能把书读厚,也能把书读薄”(此话不记得谁说过),当然,这个学习能力实际上就是思维的能力,是创造型人才的典型特征,因而,我们对老师的教学也是应该提出对学生创造思维能力培养的要求的,特别是对管理学尤其是人力资源管理学而言,不创造对解决当前很多的管理问题几乎无有出路,是非创造创新不可的。本人水平有限,认识有限,观点也许不对,本处举例也许不当,供交流。

    例:HR新手如何能在学习中超越:淘汰法应如何看待和实施——兼与张晓彤老师商榷 http://www.pinggu.org/bbs/thread-954268-1-1.html

wobushita 多讲一些实际的例子,结合实际教效果更好!

stephenia 没想到我的帖子引起这么多同学的思想碰撞。说实在的,我在上课时从来没有照本宣科,也设计了很多实践性内容和参与式的内容,比如工作分析、模拟招聘、绩效考核、薪酬管理,虽然结果并一定很好,但起码知道怎么样操作。我觉得这是本科教育基本要达到的要求,至于说对某些理论的创新,我觉得对于我们年轻老师缺乏实践,还是很有难度的,不能和张晓彤、廖全文比啊!!!

江湖依旧 欢迎大家对此问题进行讨论。现在学生对教师的要求可是很高的,哈哈

20091125 为了把本人对管理课教学的观点阐释的更加具体和有说服力,下面再举一个具体例子的分析来说明,请各位指点。如果按照HR应该只是操作型的话,老师也这样教而不是指导如何进行创造性的思考,那么只要是“拿来主义”就够了么?请看——
    例:HR新手如何在学习中超越:案例分析:新型合作养老保障方案应该如何改进设计? http://www.pinggu.org/bbs/thread-956514-1-1.html

20091125 引用stephenia 发表于 2010-11-9 21:23 努力吧,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相信老师您这么认真,只要努力,有朝一日,可以达到张晓彤廖泉文前辈同样的水平的,不一定是地位要达到人家那样,水平到了就可以了啊。

stephenia 谢谢楼上的鼓励哈!!看来楼上的同学水平很高哦,学习了!!!
欢迎大家多多提意见啊!!

dafengdx 人力资源管理说到底是要动手的,讲半天招聘,可能不如到参加个招聘印象深刻,更不用说组织个招聘了,讲得云山雾罩,不如实践中的小经验生动,看看人大理论派的视频和张晓彤等实战派视频就知道区别了,动辄某理论,500强,太遥远了,其实多和身边的HR交流,实用才是不二法门。

20091125 看了上面朋友们谈各自品课的经验,对不同风格的课程的看法,都有一定道理。下面谈谈我是如何品课的吧,观点和角度不一定与学友们相同,供商榷。

   不管是授课风格是归属理论派还是实践派,抽象还是具体,庞大精深还是集中细微,这些也许会给一些听众带来不一样的感觉,但是,管理课程最实质的是授课教师对相关问题的不同分析和不同的管理策略,既包括大的方案体系的设计,也包括小的精细管理机制的设计,差异化才决定课程的不同价值。

   学者们在授课中的观点为什么会有差异呢?不外乎如下原因:一是对相关理论的了解和掌握的程度不同;二是各人对实践中问题的感知及处理经验的不同;三是对问题的观察考虑的角度和侧重点不同;四是立场利益等因素导致观点的差异。若说学者们的观点及方案有相同或不同,我们姑且先不去讨论方法本身的技术层面的具体差异,而论方法内在的所依据的管理思想(此差别为实质差别)的话,基本也就分正反两方两大阵营,呈一定对峙状态,彼此力量不一,不能互相说服,在社会和决策层的接受度上也各有得势失意之时。目前的问题是,缺乏第三种集合这两方观点的中间的这一方。

   对于HR管理来说,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只应当是某一个历史阶段的状况,尽管不同的观点有助于我们认识不同主体的利益要求,或者是结合各方智慧集思广益,但是观点的争鸣也带来了对相关问题认识上的模糊,在基于各自角度而进行的多答案讨论中,为协调各方利益,保证社会平衡,注定的答案是多项选择而非单项选择,但是这种简单地将不同利益主体的要求予以同时采纳组合折衷的做法在分配的处理上是难以平等对待的,而且一刀切下去,短期内不易调整改变,即使有调整也是量上的微调,而难以触及到更大的量和更深的质的层面的改变,因而各主体的利益矛盾从本质上看仍然是难以消除,或不能很好地化解的,在此基础上谈和谐的目标已经实现就不啻于掩耳盗铃。所以,本人认为,管理的思想发展到一定阶段,需要像秦国统一六国那样对各家理论进行归并,即合并同类项,吸收不同学派观点的可取之处,并经过必要的理论创新,形成新理论和新方案,来统一理论认识,指导管理实践,产生更好的管理效果。
    具体讲,新方案的不同之处是:

    一是思想上的兼容并蓄。在分配上能更直接更充分地兼顾到岗位、职务、能力、过去贡献与现实贡献等各关键人力资源价值要素,能更好地实现不同主体的利益兼容;

    二是设计方法上的有机合成。将管理思想以数学模型的方式加以表现,并以模型为基础,进行相应的各种指标和分配结果的百分率计算,实行比例化管理,这样就比传统方案做到更加的精确和直观;

    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动态化设计上的与众不同之处,即这种动态化一是有规律可寻,二是可积累、能跨期,三是分急缓两种速率进行结构设计,通过以上特别的设计能产生比传统方案更多更特别的管理效果。

    四、在管理的应用上直接在模型的平台上实现了模型化程序化管理。由于新方案管理思想的集成性和设计上的有机性、效果上特殊的动态性,而能够程序化地无差别统一适用于组织内部的各种分配活动,既能对各种分配活动进行整合来统一应用,也能将这种新分配方法无须修改地直接运用于各项分配活动,要达到针对具体项目不同而需要的个性化效果仅需调整模型适用上的相关参数即可。这与传统的组合型管理相比,节约了大量的个案研究的精力和实施各项目管理活动的成本。
    共同之处是:均可研制信息化管理软件,基于数据平台,进行信息化管理。
    综上可见,新方案与传统简单组合式管理方案比较,具有管理成本低、综合效果好的明显优点。

batunjiao 班级模拟成企业,老师是老板,选出或制定部门领导,把hr理论模拟走一边。

20091125 个人认为,上述建议的方法是一种改进了的情境模拟实验法。与一般的人力资源管理模拟实验课不同,这种实验法因地制宜,设置了更贴近个人心理的情境环境,更能催生参与者对管理的真切认识和理解。如果设计时在具体一些环节上和问题的设计上模拟的好的话,可以发现,过去那些只是停留在教材和资料上可望不可及的许多的管理理论、管理思想、管理方法和管理问题已经不是遥不可及的镜中花,水中月了,而是真真切切就在自己身边,自己作为当事人更有直观感受,更有利于对理论的学习,而如何改进管理,也是自己以身临其境的角度进行观察与思考,从而有利于对传统理论和方法模式做出检省、改进和创新。如果个人力量有限致使思路打不开的话,在教师有力的组织、积极引导和智慧的点拨下,大家进行广泛和深入的讨论,可能会得到较多的新认识和新观点,甚至集思广益,还可能找到对一些现有的理论和实践中均未能解决好的管理问题的相应的改进之法的!

但是,对于教材上和资料上的成规成法,我们的目标也绝不能只限于是照搬照用,熟悉操作而已,而一定要进行批判性吸收,视实际情况和个人能力找些问题做点必要的改进,(所谓细节为王,本质决定成败,细节影响本质,即细节也决定成败),使效果更全面更科学有效,(所谓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甚至在原基础上进行较大程度的再创新(当然这是一个大的追求的目标),把原方案的管理效果提高到一个新高度,超过前人在此方面的水平!如果能做到后面这一点的话,那么,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应该可以迎刃而解了!

附“钱学森之问”相关链接:
1、百度百科“钱学森之问”http://baike.baidu.com/view/2978502.htm
2、温家宝:钱学森之问对我是很大刺痛_时政频道_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0-05/05/c_1273985.htm
3、安徽11名教授就钱学森之问发出公开信 _新闻中心_新浪网 http://news.sina.com.cn/c/2009-11-11/141219024826.shtml
4、教育部回应“钱学森之问”:将改革人才评价制度——中新网 http://www.chinanews.com.cn/edu/edu-jygg/news/2010/03-12/2166145.shtml
5、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全文 - 中国网 http://www.china.com.cn/policy/txt/2010-03/01/content_19492625_3.htm

请大家思考一下:这个问题虽然从规划上和认识上有了新的进步,但是落实到我们身边的实践,进步到底又有多少呢?每个HR管理的教师,应该为解决好这个问题怎么来规划自己的教学和科研的具体行为呢?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8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