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锦涛访法:一次“有话要谈”的闪电国事访问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将于11月4日至6日对法国进行正式国事访问。这次国事访问至少有两个要点引起国际观察家的注意:其一是这次访问显然翻过了近两年来两国官方不快的一页;其二是法中两国在一个全新的基础上,重新构建两国的关系。然而更为突出的,则是两国元首会晤的时机:法国将担任下一轮G20主席国,而中国则处于“汇率旋涡”的中心。胡锦涛主席和萨科齐总统在这一关键时刻聚首,确实“有话要谈”。
    
法中关系:悄悄向“戴高乐主义外交”回归
    
    应该看到的是,当下正值国际关系格局处于剧变的前夜。种种迹象显示,对全球化的质疑声正在弥漫;以汇率为核心的“货币战”如果不是“战犹酣”的话,至少也已经是一个现实;美国明知逼迫人民币升值并不能解决其失业问题,却仍然祭起曾使日本落马的“广场协议陷阱”逼着中国往里跳。欧洲各国面临二战以来最为严重的经济衰退,不得不奉行越来越明确的“紧缩政策”,失业率上升与购买力下降成为所有发达国家的两大噩梦。而“紧缩政策”是否会形成“以邻为壑”的后果,冲击世界经济的复苏,从而进一步使走出危机的时间表推得更远,则是另一个令人晕眩的话题……
    
    正因为如此,专家们对爱丽舍宫公布的访问日程有所领悟:45小时的访问,共五次会面,其中包括两次正式会晤、两次晚宴。没有了繁文缛节,也没有过多的礼节性拜访。剩下的就是交换和协调彼此的看法。
    
    法国自2008年奥运火炬风波以来,明显修正了对华政策。与希拉克时代两国建立在“多极化”基础上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提法更明确的一步,是萨科齐与胡锦涛在今年4月达成的共识,即“成熟稳定、面向全球的新型中法关系”。萨科齐执政两年半以来,对华政策多次修正,高潮与低谷轮番出现,两国关系一度跌宕起伏。直到2008年雷曼兄弟倒闭引发全球性金融与经济危机之后,法国对华政策才逐渐走向“成熟”。危机爆发后,萨科齐倡议召开全球发达国家与新兴国家峰会,即二十国峰会,为法中两国构建“面向全球”的新型关系找到了一块基石。与此同时,法美关系却随着萨科齐—布什蜜月被奥巴马“打破”后,出现了新的课题。萨科齐与奥巴马在金融问题上看法相异。萨科齐悄悄地向“戴高乐主义外交”回归。表现在对华关系上,则是萨科齐先是在伦敦G20峰会上修复两国关系,后于今年4月携夫人卡尔拉·布鲁妮—萨科齐访华并作为贵宾出席上海世博会开幕式,并力邀胡锦涛主席今年回访,以“一年内两国元首实现互访”作为两国关系翻过不快一页的标志。
    
G20峰会:密切两国在全球事务上的合作
    
    不仅如此,两国还以G20为基石,特别是借法国担任G20峰会主席国之机,进一步密切两国在全球事务上的合作。汇率问题就是一个例子。
    
    国际专家们大多预测,美国将会在G20峰会上拉拢其他国家联手向人民币汇率施压。但问题是,人民币汇率真的是当今世界的焦点吗?著有《世界直奔战争》的法国学者菲利浦·德赛尔蒂纳提出“奥巴马悖论”。他在《费加罗报》上写道:“美国总统在当选时激起了世界莫大的希望,但奥巴马却通过对中国和世界其余地区发动令人倍感惊讶的猛烈攻击,而蓄意扮演了一个点火者的角色:美国国会通过决议,拟在人民币维持低估时,以贸易保护措施进行报复,而美联储则在准备发行新的一万亿美元的国债,以为其经济注入新的推动力……说白了,对于华盛顿来说,本地失业是惟一念头,为此将不惜一切,甚至付出导致国际贸易崩溃的代价。”大量发行美元和国债,正在摧毁全球实体经济的脆弱基础。正因看到了这一点,欧洲人才会重提尼克松时代的美国财长康纳利所说的那句著名的话:“美元是我们的货币、你们的问题”。今天汇率危机的症结恰恰在于美元问题。
    
    专家们的这种意见,正在“渗透”爱丽舍宫。法国总统萨科齐提出要改革国际货币体系和加强国际金融监管的建议。这也是萨科齐首先要与中国国家元首商讨的一个重要问题。对于萨科齐来说,要使G20峰会获得成功,就必然要与中国密切合作。萨科齐甚至建议由中国主持召开国际货币体系改革问题的专家层研讨会,为首脑峰会提供参考意见。两国高层在这一问题上能够达成多大程度上的共识,将对首尔G20峰会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应该指出的是,G20峰会的成功,将有助于提升萨科齐的民意,奠定2012年大选胜选的基础。由此出发,可以断言两国高层确有切实合作的诚意。我们有理由期望在中法两国的合作下,在国际金融监管和货币改革等重要国际问题上,取得有益的进展。
    
私人友情:不失为消除误解的有效手段
    
    但与此同时也不能不看到,中国今年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今后将赶上甚至超过欧盟总体经济实力,已不再是一个荒谬的话题。法国战略问题专家们几乎都看到了这一前景。在这一背景下,无论是美国还是欧洲的舆论,对于这一现实前景都存在着某种心理上难以接受的现象。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上升,对中国的批评声和质疑声也随之上升,这些“批评”往往带有明显的“偏见”和“曲解”。但“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偏见、曲解、质疑甚至批评,都难以阻止中国的发展,也难以阻止法国民众对中国的越来越深入、广泛的了解和理解。事实上,最近一段时间以来,法国媒体上对中国的客观报道正在增多。
    
    最后一个细节:萨科齐总统将破天荒亲自前往机场迎接胡锦涛主席,并将邀其共赴南方滨海城市尼斯的一家小餐馆共进私人晚餐。显然,萨科齐正在刻意培育两位“老朋友”的友谊和感情。这使我想起法国前外长迪马的一句话:“我与德国外长根舍有着很深的私交。如果明天德国要进攻我们的话,今天晚上根舍就会给我打电话通报我。”领导人间的私人友情,在现代外交舞台上,仍不失为消除误解的一个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