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日前在“中国宏观经济论坛”上就中国人民大学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的有关预测表示,在经济反弹、产能过剩、价格翘尾、流动性充裕、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回升等因素作用下,全年CPI估计在3.2%左右,明年物价水平将小幅回落,CPI为3%。目前中国并不存在滞胀问题。
他说,货币政策应从目前适度宽松向中性定位转变,建议M2增速不宜超过17%,新增信贷维持在7至7.5万亿元,这需要央行进行150至200个基点左右的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同时进行适度加息。他表示,房地产价格将出现接近20%的下滑,但是不会出现房地产市场硬着陆的情况。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发布的报告认为,在房地产新政持续的基础上,货币政策调整及房地产调控加码,明年上半年房地产行业资金链将出现严重问题,从而引发房地产市场全面调整。房地产投资增速将出现大幅下降,同时在部分房地产企业抛售压力下,房地产价格将出现接近20%的下滑。
刘元春指出,目前房地产资金依然充裕。“房企资金链恶化点还没有出现,从短期资金来看,目前货币资金与短期应付款之间的比例还是很高的。预计明年1季度住宅供给将大幅度放量,明年2季度房地产资金会逆转。”
但是他表示,房地产市场并没有崩盘可能,出现超过30%以上价格下降的可能性不大,房地产市场能够实现软着陆。投资和消费杠杆率较低,企业负债状况较好,因此不会出现房地产企业资产负债恶化性的危机,只会出现资金流动紧张带来的策略性调整。
点评:对于人民大学预测未来房价下跌20%的判断,业界普遍认为可能性不大。比较奇怪的是,无论是唱空的还是唱多的都认为不可能。而之前潘石屹预测房价可能回到2009年初的水平,中科院不久前也预测明年1季度房价会下跌20%,都没有引起这么大的争议。
为何潘石屹和中科院的预测没有引起这么大的争议,而人民大学同样幅度的预测却会引起如此大的争议,而且还两头不讨好,唱空和唱多的都不认同?
我认为,主要是因为人民大学一方面认为房价会下跌20%,一方面又认为并没有崩盘的可能,而且能够实现软着陆;在他们看来,房价只有下降30%才属于硬着陆。而事实上,房价如果在短期内就下跌20%,而且是全国性的,就已经不能算是软着陆而是硬着陆了,而且非常有可能导致房地产市场崩盘。
虽然,人民大学表示对房价的预测不是指房价指数而是指均价,但如果全国范围短期内出现房价下跌20%的现象,必然会引发市场的恐慌,形成骨牌效应和恐慌情绪。近年来,各地虽然都曾有过房价下降的现象,但短期内全国性普遍房价下降20%的情况应该并未出现过。
即使像2008年楼市成交低迷、房价大幅下降,一线城市中只有广州、深圳房价跌幅达到30%左右,而且还是月度均价,而非年度均价。例如,广州2008年住宅均价从11000元/平方米降到8000元/平米左右,跌幅约为30%;而2009年又从8000元涨到11000元,涨幅也接近30%;但两年的年度均价都在9300元左右,几乎没有涨跌。
所以,预测房价不仅要看是指房价指数还是均价,还要看是指年度均价还是月度均价。从人民大学预测的情况看应该是指全国月度均价的变化,即便如此在短期内下跌20%应该也是不太可能的。因为,房价上涨的幅度与下降的幅度由于基数不同而存在很大差异。
例如,房价从5000涨到10000元,是涨了100%,而从10000元下降到5000元则仅仅降了50%,两者变化的金额是一样的但幅度却相差一半。其实,要想准确预测房价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即使偶然猜中也可能是“瞎猫碰上死耗子”——蒙中的而已。
因为,影响房价的因素很多,而且都是同时在变化的变量,谁也不可能精准地把握和预测。巴菲特认为,市场先生是个精神抑郁症患者,要想准确预测其行为变化是不可能的。我认同巴菲特的这一观点,我们其实只要能根据市场的规律判断出市场的大致走向,就已经可以使我们立于不败之地。
其实,很多情况下人们根本连未来经济的走向都无法准确判断,例如经济会否二次探底,未来到底是通胀还是通缩等等。如果这样的方向性判断都无法把握,企业和个人作出的任何决策和判断都是没有把握的。
我认为房价重回下行态势的可能性非常之大,因为经济形势、市场环境和政策环境都会对房价形成下行压力。但房价的跌幅则取决于多重因素,如果短期内经济和金融进一步恶化、开发商资金紧张程度进一步加剧,是完全有可能导致房价大幅下挫的,但这一情况发生的概率和几率虽有却不大;而房价小幅回落的概率和几率则较大。
不仅房价将重回下行态势,我国经济目前也仍处于下行态势,只是回落幅度不大而已;还有就是未来到底是通胀压力大还是通缩压力大也难以预料,我认为整体经济未来出现严重通缩的可能性更大。
因为除了房价、少量农产品和水电油气等外,几乎所有的工业产品都处于产能过剩状态,有些产品不要说涨价就是国家取消补贴都无法维持,如汽车、家电、电脑等产品。
一旦对未来经济发展走势判断错误,应对的措施和手段就会失当。而财富的增减和聚散,就在这一判断的正误之间。
2010年11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