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征鲲转投长安,上汽是否会提出控诉?


马征鲲转投长安,上汽是否会提出控诉?

\ 周丽君

【独发新浪汽车,谢绝任何转载】

原上海汽车技术中心设计总监马征鲲转投长安,上汽是否会控诉长安?

类似技术、设计等的一把手转投,往往能引起两家企业间的巨大纠纷,因为他们掌握着原企业大量机密,一旦转投竞争对手,必然给原企业带来极大威胁,何况是存在明显竞争的长安与上汽。

是否控诉,关键在是否泄密。《21世纪经济报道》透露:前福特工程师后转投自主车企北汽的郁向东,因从福特公司盗取机密,可能因此在联邦监狱中服刑六年以上。

在自主车企领域,郁向东、马征鲲的转投绝非个例,目前,担任自主车企研发一把手的人才,多数是转投来的,几乎没有自己培养的。这固然与自主车企发展短、研发底子薄有很大关系。但这显然不利于自主车企健康发展,一方面得绞尽脑汁挖别人的优秀人才,另一方面又得时刻警惕自己的优秀人才被挖。

人才荒的背后是机制荒。

在自主车企,研发主管听命于销售主管已是斯通见惯。为了实现某某年某某辆的目标等,研发主管不得不惟命是从,整出一大堆所谓的新车型,唯独缺少经典的。部分车企的研发主管可能幸运点,可以直接听命于企业一把手。但一把手在权衡企业各种利益时,投资大见效慢的研发主管的意见,往往最容易被扭曲、忽视。

目前,还没有一家自主车企的研发主管是能真正听命于研发自己的,意味着没有一家自主车企的研发体系是能真正称得上独立的。但正因为研发的独立,创造了奔驰、宝马等一个个经典案例。

如何给高端研发人才创造一个更加独立的发展环境,相信这是多数在完成原始积累后,寻求更大突破的自主车企,必然要认真回答的问题。如郁向东、马征鲲等高端研发人才转投继续频频上演,不仅会进一步加剧车企间的纠纷,而且将把自主车企引入一个非常危险的境地,最后谁也不想培养人才,必然导致自主车企在技术、设计等方面的进一步落后国际车企。

所以,不管上汽是否提出控诉,频繁的转投,对自主车企都是一次冷思考。除透露自主车企求贤若渴外,更暴露了自主车企培养高端研发人才机制的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