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陈强的“微博大义”
——中国青年报记者陈强在福建师大讲座侧记
'福建师范大学学生记者 张志滨 文 钟汉全 摄
“听陈强在师大的讲座,互动环节很活跃,最大的收获是,现在的学生越来越有想法了,这样很好,不至于闭塞,这样对于社会和国家来说,是件幸事。希望这种自由的活力,不要被扼杀才好。”
——中国青年报记者王怡波在微博里发言
11月20日,中国青年报社福建记者站站长陈强在福建师范大学开展题为“大报记者答学生记者问”的讲座,出乎陈强意料的是,300多名围观者中,不仅有媒体同行,也有团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李朝阳,还有外校“混”在学生中的教师。
有良知的记者要坚守阵地
“在现实压力之下不畏于行业的潜规则,敢于逼近事实的真相,新闻媒体需要更多这样的勇士!今晚听了您的讲座,也算见识了媒体行业的黑暗,暗访调查太刺激了。”
——福建师范大学青年通讯社学生记者在陈强微博里的留言
“冒充老板,变成老师,化身为政府官员,假装暗访对象的亲戚……”陈强讲述暗访贵州习水案、紫金矿业污染等四个调查性报道中与“坏人”斗智斗勇的经历,现场学生觉得像是看精彩的侦探小说,更是充满疑问:怎样才称得上真正的记者?
来自法学院的小潘询问,“记者的口头能力与笔头能力,哪个更重要?”陈强告诉他,口头表达要好,获取信息的能力要强,笔头能力也不能缺失,作为优秀记者,两者都必须兼备。
“媒体记者应该注重歌功颂德,还是应当挖掘黑暗?”讲座现场举手提问的学生争先恐后,陈强选择一名向他“暗送秋波”的学生提问。“我选择后者。”这位文学院10级的女生先表态。
“我和你选的一样。”陈强把当前的记者状况比作哑铃,“两头重,一头是只会说好话的奴才记者,另一头是敲诈勒索的流氓记者”,他所做的就是中间比较细的那部分。陈强介绍,有一些不负责任的媒体随意设记者站,甚至打着为百姓呼吁的口号,实际上是靠抓把柄敲诈勒索受访者的“流氓行为”。
“这些人都把记者的行业搞浑了。”陈强回忆起去年的一次采访受挫经历,福建某职业技术学院不仅实现学生100%就业,还出现学生被抢着用的情况,他想去采访该校在学生就业方面的成功经验。但令陈强郁闷的是,该学院领导不仅要求他向劳动厅申请,还必须提供采访提纲以及记者证复印件等材料,即便是让学院领导到新闻出版署网站查询也行不通,“这在正面报道中还是第一次遇到。”经该学院领导解释说明后陈强才知道,此前该学院接受记者采访后屡次被要钱,要不然就是要求订报、做广告或是赞助。
“我们需要更多有良知的记者。”一次次同行的“流氓行为”,让陈强有时想放弃记者职业,“要是我退出记者圈,那么好记者就孤立了,我应该坚守!”陈强还是坚持走在一线,“坚守中间比较细的部分”。
“应该让学生了解真实的世界”
“今晚应邀到福建师大与学生谈心……一辅导员问我,学生们将来到台湾学习一年,如何做好思政工作,使之不受外部影响,我说,到台湾不受影响是不可能的,现在就要让他们了解真实的世界,免得他们知道真相后产生逆反心理以至于怀疑一切。”
——摘自陈强的微博
“读大学与没有读大学的差别在哪?”学习艺术专业的李同学在中学时,身边的人为他描绘大学的美好生活,进入大学3个多月,“却感觉不到大学应有的美好”让他感到困惑。
在陈强看来,现在的大学不是理想中的大学,真正的大学应该是有精神的,是陶冶人情操的,“并非职业培训所,一进大学就奔着就业去,都以就业率来衡量高校的工作效果。”陈强感慨他的女儿每周六都得去上课,曾经到美国一年多时间的他,希望女儿高中毕业后送到国外求学,“去接受真正的教育。”
“大学压力也不是那么深沉,声音都出不来了。”陈强借麦克风恰好发不出声来开玩笑说。“大学最重要的不仅是专业,能与同龄人一起相互努力、相互学习,是在社会上得不到的机会。大学也有很多优秀的教师,得看你怎么去学习和把握。”大学期间学习无线电专业的陈强,就提前实现“自主择业”投入到新闻写作中,毕业后凭借大学发表的文章进入媒体行业,“要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事,关键是走对自己的路。”
“大一大二期间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怎样培养?”福建师大旅游学院的一位教师发现陈强在厦大研修所研修过台湾文化,今年该学院将有一批大三学生到台湾学习一年,她担心学生去台湾后受到的思想碰撞。
陈强介绍,自己已经3次到过台湾,他认为思政工作最重要的是:让学生认识真实的世界,而不是把我们想象的东西硬塞给学生。“不能把主观想象的东西给他们,学生终究会长大,如果把一个与现实不相符的东西告诉他,将来他发现不是这样子的话,他会很叛逆。”在台湾无疑会接受到更多的差异文化,陈强建议“一开始就告诉他们真实的东西,以防他们到了那边更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