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市变局:外资超国民待遇将从此终结


 车市变局:外资超国民待遇将从此终结

  2010年11月18日晚,一个让全国人民为之欢欣鼓舞的消息传来:据新华网北京11月18日电,中国将于下月开始对在华外商投资企业、外国企业及外籍个人征收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这意味着中国境内所有内外资企业统一了全部税制,外资享受“超国民待遇”的时代正式终结,一视同仁的市场环境将让内外资企业在同一平台上展开公平竞争。10月21日,国务院发布了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内外统一的通知,通知规定,从今年12月1日起,外资企业和外籍个人也将被征收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有媒体推测,全国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将超过2000个亿。

  2010年堪称境外企业在华投资经营的新元年,从12月1日起,过去近30年用“市场换技术”而给予外企“超国民待遇”的时代将正式终结。改革开放之初,由于中国面临着外汇和技术的“双缺口”,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经验是借外债,而中国采取的措施则是吸引外国直接投资。因为当时中国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外资企业投资难度较大,会产生一些附加的制度性成本,所以中国为境外投资者提供了以税收减免为代表的“超国民待遇”政策保障。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以及加入世贸组织,中国市场经济体制趋于完善,对于外国企业来说,制度性成本明显降低,外企不再享受“超国民待遇”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它完全符合世贸组织的有关规定。研究发现,由于享受了过多的优惠条件,外企的经营成本比境内企业低廉很多,即使外企不努力提高生产效率,在中国内地也能较好的生存和发展,这样导致众多效率低下的外资企业进入中国内地,而这并非中国希望的局面。  

  特别是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使中国传统经济发展方式的弊端暴露无遗。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冲击表面上是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实质上就是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当前中国投资和消费的关系失衡,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经是刻不容缓。统计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将近一半的贸易是加工贸易,2010年前3季度中国一般贸易逆差364.1亿美元,加工贸易则出现顺差2256.6亿美元,其中大部分由包括欧美企业在内的外资企业获得。

  在产业链条中,中国加工企业只获得少数加工费,而产品设计、运储和营销等环节的大量利润被包括美国企业在内的外国企业获得。新华社的电文中举例说,一台在美售价约1200美元的笔记本电脑,中国加工企业仅获取35美元加工费。其实落实到我们的车市上,这样的情形也非常让人揪心:在中国组装生产,在中国销售的大量汽车和零部件领域中,这样的情况可能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在很多年的时间里,大众、通用等跨国公司的主要利润都曾经来自于享受着“超国民待遇”的中国市场,不但让外方拿走了大量的高额利润,核心技术始终为别人所掌控着,还极大地打击了国内的自主品牌企业。

  在这样的历史大趋势下,新华社的电文中敦促在华外企,如果不能打破惯性思维、传统模式,还试图施压中国政府继续赋予其“超国民待遇”,还吝啬投入最新技术或进行最新技术的研发,只是单纯将中国视作拥有廉价劳动力的加工生产基地,那么其很难适应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迫切要求。特别是对于科技含量较高的汽车行业来说,许多跨国公司过去一直都不愿意把它们最新的技术、最新的车型放到中国来,也不愿意让合资企业中的中方了解、掌握和参与技术研发和生产经营中的核心过程。

  中国政府作出这样的决定之后,对我们的自主品牌汽车企业来说,应该是一种极大的支持与鼓励。本来就在起跑线上落后于跨国公司的自主品牌,还享受不到合资企业的许多优惠待遇,这样一来,各级政府对于搞合资企业的积极性远高于对自主品牌企业的扶持。在合资企业中,外方拥有着极大的话语权,在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上主要考虑的是自己怎么样来获取最大的利润。于是在靠“市场换技术”在汽车领域中,那么多年搞下来的结果是,市场的确向别人开放了,但是技术却始终为别人所掌控。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一步步增强,现在是到了要来正视这些问题的时候了,GDP的增长率固然也很重要,但是对经济结构的调整与传统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也已经不能再迟缓了。而首当其冲的就是我们的企业不能再继续扮演别人的加工厂、组装厂,否则的话既不能掌握核心技术,更不能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国家所需要的优秀人才。我们虽然成为了汽车大国,但是距离汽车强国的标准还在差得太远,因为技术、人才等基本要素都为别人所掌控着。

  随着两税合一的推出,明年的中国汽车市场上,特别是合资企业占据着绝对优势的乘用车市场的格局将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公平竞争、良性竞争,把来自于汽车产业的利润更多地反哺于中国市场,这是一种历史的必然。在别的行业中,曾经有跨国公司提出中国政府取消其“超国民待遇”的做法“不公平”,说是在中国投资的“风险加大”。但是在汽车行业中,想必跨国企业们最好的应对方法就是从善入流,因为争先恐后地想进来的人还在很多,因为这个市场的潜力巨大,并且一直以来,在这里可以得到为其它地方所得不到的高额利润。

版权声明:系搜狐汽车独家稿件,版权为搜狐汽车所有。未经许可,不得编译使用,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