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幼儿教育 一块待深挖的黄金产业
幼儿教育这样一个需要小心翼翼捧在手里的事情,一个待挖掘的金矿,如何实现产业化,如果有序的发展?
如今,幼儿“入托”难已经成为一个社会热点话题,这似乎昭示着学前教育行业蕴含着非常广袤的市场和大把商业机会,尽管国内的民营幼儿园已经超过了10万余家,但放眼全国,该行业内并未出现太多跨地域、在全国具有强势地位的领导品牌,能够实现产业化运作、特别是具有规模的民营幼儿园品牌更是少之又少。
在这样的背景下,2010年2月,国内最大的学前教育集团之一笑笑教育在澳大利亚的成功上市,也就顺理成章地吸引了大批行业内外媒体的关注,而迄今为止,笑笑教育还是国内唯一一家成功上市的学前教育机构。
“难度”和“风险”是学前教育机构们难以迅速扩张的两大原因:相关的产品与服务首先就非常难以复制,同时,只要有一家幼儿园“出事”,对整个品牌的打击就是毁灭性的。问题的“症结”在于学前教育行业本身的特质:“幼儿”和“教育”两大关键词的并存使得很多其他行业的商业逻辑,甚至同属教育产业里“兄弟”行业的增长路径都在这里行不通,这是一个需要小心翼翼“捧着做”的行业。因而对笑笑教育这样的民办教育集团而言,身处独特的行业内,就必然需要开辟自己独特的发展模式。
硬门槛和软障碍
在计划经济时代,幼儿托管和教育几乎都是由“公家”包办,但随着改革开放,许多大型国企和事业单位负担的幼儿园就慢慢不再经营了,一部分由国家统一纳入到国家学前教育的范畴;另一部分交给社会,由类似笑笑教育的民间机构或者外资经营。
随着社会对学前教育的日益关注和需求不断细分,学前教育行业涉及到的业务逐渐以幼儿的年龄段为“分界线”,划分为三类:首先是针对0-3岁儿童的亲子早教,通常由家长和小孩共同参与,通过语言、音乐、运动、感知等多种形式的课程,不但培养小孩子接触社会的能力,也增进他们同家长之间的感情;接下来就是3-6岁的幼儿园阶段,最早的幼儿园只是单纯提供保育和看护功能,但如今逐渐增加了各式各样的教育职能;最后,尽管孩子在6岁后已经入学了,但许多学前教育机构认为孩子仍然处于少儿期,需要知识以外技能的基础培训,比如艺术修养,也将业务延伸到6-12岁的少年儿童。
按照重点业务的不同,国内的民办学前教育机构逐渐分为两大类;一类以金宝贝为代表,着重开设亲子班,发展亲子早教业务。相比幼儿园,亲子班采取课时制,功能相对单一,从教室选址到课程设置都有很大的灵活性,比如不但可以选择小区附近开班,也可以设在繁华的购物商圈,因而易于复制和推广,在国内,开班达数百家的知名亲子早教机构并不罕见。
另一类以笑笑教育为代表,主营业务为开办幼儿园,涵盖亲子早教和入学后的相关技能培训,这类企业的业务十分复杂,能在全国范围内开办几十家幼儿园就已算是很不错的数字了,而且其中大部分品牌还呈现区域性集中的特点。
难以扩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开办幼儿园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涵盖了政府审批、租(买)地、建设、师资力量组建,再到招生运转,也自然需要一个耗时较长的时间周期:从政策审批开始,即使流程走得比较顺利,办完所有手续也通常需要耗费数月的时间,至少一年的建设装修期紧随其后;接下来则是严格的环境安全检查、卫生许可证等证照的办理,再加上老师队伍的打造和培训,以及招生的准备工作,这些又将耗费一年时间;在第三年开始招生后,幼儿园还需要一年以上时间来形成口碑,即使顺利也要再经过两三年才满园。也就是说,一家优质新幼儿园的开办至少需要三年才能开始回收成本,同时,一个容纳300个小孩子规模的幼儿园即使采取成本较低的土地租赁形式,初始投资也基本会在400万元左右(具体数字根据城市差异会有所不同),是一个高投资慢回报的行业。
除了硬件门槛外,“软障碍”也制约了幼儿园的快速扩张,如前所述,学前教育还算是朝阳产业,既缺乏前辈的经验可以借鉴,也不能单纯复制国外的教学经验,这使得民营幼儿园的开办遭遇到了最大、也是最核心的问题之一:标准化课程体系的缺失——既然缺失,也就谈不上复制。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越来越成为幼儿园生存的必要条件:如今,只能提供寄宿功能的幼儿园在理论上是拿不到营业许可证的,而教育也不会因为对象的低龄化而降低难度:在过去,单纯把小学课程提前拿到幼儿园的“省力”做法已经行不通了。幼儿园们开始提炼更适合孩子年龄阶段的教育理念,但这也意味着教学课程的复杂,笑笑教育现在的课程分为五个体系:第一,常规的早教课程;第二,社会实践课程,就是在幼儿园里模拟社会的真实场景,让孩子得到锻炼;第三类课程是必须寓教于乐的外语教学课程;第四类为思想品德课程;第五类为针对小孩的特点提供个性化的课程。这些课程的研发很难推
幼儿教育 一块待深挖的黄金产业
评论
10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