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福洪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 黄冈 438002)
[摘 要] 人民币升值和国内物价上涨同时存在的态势,在中国持续了两年多了,2010年10月国内物价上涨达到4.4%,抑制通货膨胀压力加大。本文通过分析,认为中国物价上涨比例只要不超过5%,政府就不会重拳出击,让坏事变成促进经济长的好事,未来两年内,中国经济的主弦律还是一个“涨”字。
[关键词] 物价 货币 治理
中国2010年,先有“蒜你狠”、“姜你军”、“豆你玩”之后,国家统计局11月11日公布我国10月宏观经济数据,居民消费指数同比上涨4.4%,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10.1%,蔬菜价格涨了31%,创两年来的新高。
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引导美元贬值,削弱了美元资产对短期国际资本的吸引力,导致大量短期国际资本涌入收益率较高的中国,加剧国内市场流通性过剩问题,进一步推动资产价格上涨。从去年起,铁矿石、石油等国际大宗商品高度依赖,国际市场输入型通货膨胀的风险加大。
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通货膨胀,是我国当前宏观经济最大问题。基本态势是“内外并举,两面夹击”。
1、中国央行发票子猛于虎
统计表明,2000年我国广义货币供应量与GDP的比例为1.5:1,2009年为1.8:1,到今年9月已上升到2.6:1。货币供应速度远远超过GDP增长速度,流动性过剩现象明显,进一步加大国内通胀压力。据官方数据,2000年,我国GDP总量为8.9万亿元,广义货币供应量为13.5万亿元,是GDP的1.5倍,多出了4.6万亿元,而到了2009年,我国GDP总量为33.5万亿元,广义货币供应量为60.6万亿元是GDP的1.8倍,比差多出了27.1万亿元。
从目前的趋势来看,广义货币供应量与GDP之间的比例在进一步加大。根据央行数据显示,今年9月末,广义货币余额已经达到了69.64万亿元,按照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前三季度GDP达26.866万亿元计算,超发货币将近42.774万亿元。1-10月本外币各项贷款增加9.71万亿元,同比多增5.89万亿元;1-10月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为58.69万亿元,同比增长28.05%。
2、美联储量化宽松猛于狮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11月3日宣布,其计划进一步购买6000亿美元的国债,以拉动经济复苏。纽约联储在声明附件中称其将负责执行这一购买计划。包括再投资在内,美联储明年6月底之前将总共购买价值8500亿至9000亿美元的债券。
新一轮国债采购计划的规模略大于之前市场普遍期待的5000亿美元额度。美联储在2008年12月到2010年3月间进行的房地产市场相关资产采购项目总额为1.7万亿美元。
作为美联储最中意的政策工具,联储同时决定将联储基准利率维持在纪录低点的0到0.25%之间。当前利率自2008年12月之后就没有过改变。美联储同时维持了决策声明中“在相当长时期内维持利率在极低水平”这一措辞。弱势美元和流动性泛滥将助涨大宗商品和农产品价格,从而使全球经济面临更为严峻的通胀风险。
直影响是:一是人民币兑美元再创新高,11月11日,1美元相当于 6.67元;二是美元跌破新低点;广受关注的各国汇率竞相贬值的争端还未解决,量化宽松政策下,开始了新一轮的疲态。三是金价下迭;四商品期货价格继续上涨。纽约商品交易所12月份交货轻质原油期货价格比前一交易日上涨0.79美元至每桶84.62美元;伦敦市场12月份交货的北海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上涨0.97美元,收于每桶86.38美元。
在市场形成美国重启量化宽松预期的近两个月里,印度卢比、韩元以及新加坡元等亚洲货币对美元都已大幅升值,
美国此次采取二次量化宽松政策,将导致过度流动性流向包括中国、巴西等在内的新兴发展中国家。“弱势美元”政策的延续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美国股市走高,人民币对美元也随即上行。市场人士普遍认为,美国经济放缓可能性的降低,将会令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面临更大规模资金流入风险的考验。
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货币发行过多,最后的结果是通货膨胀,这是经济学教科书最基本的理论。当全球流动性泛滥的同时,国内票子满天飞,大量的钱没有进入实体经济而是进入各种资产,股市及楼市,从而先是推高资产的价格,导致资产价格泡沫。
3、GDP增长与货币贬值是同时的
新中国成立60年,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的比重不断提高,2008年已达6.4%(1978年才达到1.8%),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三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000美元以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M2(广义货币量)对GDP(国内生产总值)比例的持续上升,目前已位居世界前列,这既与同期货币需求水平的提高相关,更与同其货币供应的高增长相关。
195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只有679亿元,2008年超过了30万亿元,达到了300670亿元,年平均增长8.1%(修订后的2008年全国GDP总量增加了1.34万亿元,增速为9.6%),而1961-2008年世界GDP年均增长只有3.6%。其中,我国1979-2008年年均增长9.8%,快于同期世界经济增速6.8个百分点。
更具特色的,是中国与多数发达国家走过的路径不同,在那些地方,货币存量占GDP之比超过了90%的高点就掉头向下。而中国的货币轨迹是继续攀升,直到广义货币存量占GDP之比超过150%、甚至达到当下的180%。
而2010年,中国广义货币供应量与国内生产总值(GDP)之间的比例在进一步加大。今年9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已经达到69.64万亿元,按前三季度GDP达26.866万亿元计算,超发货币将近42.774万亿元。
“你的财富增长跑过CPI还不行,要跑过M2增速”。这就是中国当今的现实写照。
M0=是流通中的现金;
M1=M0+企业活期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农村存款+个人持有的信用卡类存款。
M2=M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企业存款中具有定期性质的存款+信托类存款+其他存款。
M3=M2+金融债券+商业票据+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等
4、通货膨胀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常态
目前的物价上涨,通胀压力加大是多方面原因导致的,是一种非典型性的通胀。其原因有:
(1)供需失衡。比如食品行业,这是需求拉动型的通胀。
(2)成本拉动。比如原油铁矿等国际价格上升,工资上涨,国内某些行业的价格上涨。
(3)国内投资过热。大量流动性流向楼市股市,流动性过剩导致通胀压力加大。
(4)国内突发事故灾难。如水灾、地震等造成短期物价反弹压力。
(5)国际贸易失衡。巨额顺差的长期存在,外汇占款严重,人民币投放过多。
(6)人民币升值预期使得大量国际资本流入国内。
通货膨胀的后果,从不同的角度来看,通货膨胀对一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有:
一是对经济发展的影响。通货膨胀的物价上涨,使价格信号失真,容易使生产者误入生产歧途,导致生产的盲目发展,造成国民经济的非正常发展,使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发生畸形化,从而导致整个国民经济的比例失调。当通货膨胀所引起的经济结构畸形化需要矫正时,国家必然会采取各种措施来抑制通货膨胀,结果会导致生产和建设的大幅度下降,出现经济的萎缩,因此,通货膨胀不利于经济的稳定、协调发展。
二是对收入分配的影响。通货膨胀的货币贬值,使一些收入较低的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下降,使广大的居民生活水平难以提高。当通货膨胀持续发生时,就有可能造成社会的动荡与不安宁。
三是对对外经济关系的影响。通货膨胀会降低本国产品的出口竞争能力,引起黄金外汇储备的外流,从而使汇率贬值。
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起因于货币量的急剧增加,而不是产量的急速增加(虽然货币增加的原因很多)。在当今世界上,政府决定货币的数量。医治通货膨胀的方法:即放慢货币增长率。通货膨胀的发展需要时间——以年计算而不是以月计算;通货膨胀的医治也需要时间。医治通货膨胀的不良的副作用是不可避免的。对中国来说,通货膨胀反而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使人钱人的货币贬值。
5、通货膨胀的分类
(1)温和的或爬行的通货膨胀。这是一种使通货膨胀率基本保持在2%-3%,并且始终比较稳定的一种通货膨胀。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如果每年的物价上涨率在2.5%以下,不能认为是发生了通货膨胀。当物价上涨率达到2.5%时,叫做不知不觉的通货膨胀。
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搞一点温和的通货膨胀可以刺激经济的增长。因为提高物价可以使厂商多得一点利润,以刺激厂商投资的积极性。同时,温和的通货膨胀不会引起社会太大的动乱。温和的通货膨胀即将物价上涨控制在1%-2%、至多5%以内,则能象润滑油一样刺激经济的发展,这就是所谓的“润滑油政策”。
中国政府宏观调控的政策把握,是把温和通胀量化为3%,如果达3.5%以上,就要考虑抑制通胀问题。
(2)疾驰的或飞奔的通货膨胀。疾驰的或飞奔的通货膨胀亦称为奔腾的通货膨胀、急剧的通货膨胀。它是一种不稳定的、迅速恶化的、加速的通货膨胀。在这种通货膨胀发生时,通货膨胀率较高(一般达到两位数以上),所以在这种通货膨胀发生时,人们对货币的信心产生动摇,经济社会产生动荡,所以这是一种较危险的通货膨胀。
(3)恶性的或脱缰的通货膨胀。恶性的或脱缰的通货膨胀也称为极度的通货膨胀、超速的通货膨胀。这种通货膨胀一旦发生,通货膨胀率非常高(一般达到三位数以上),而且完全失去控制,其结果是导致社会物价持续飞速上涨,货币大幅度贬值,人们对货币彻底失去信心。这时整个社会金融体系处于一片混乱之中,正常的社会经济关系遭到破坏,最后容易导致社会崩溃,政府垮台。
这种通货膨胀在经济发展史上是很少见的,通常发生于战争或社会大动乱之后。目前公认的恶性通货膨胀在世界范围内只出现过3次。
第一次发生在1923年的德国,当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刚结束,德国的物价在一个月内上涨了2500%,一个马克的价值下降到仅及战前价值的一万亿分之一。
第二次发生在1946年的匈牙利,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匈牙利的一个便哥价值只相当于战前的828×1027分之一。
第三次发生在中国,从1937年6月到1949年5月,伪法币的发行量增加了1445亿倍,同期物价指数上涨了36807亿倍。
6、从房价看通胀,只会抑制高通胀
硬性打压房价,就会直接打击经济增长,所以中国政府只是抑制高房价,而不去打压房价。现在的通胀也一样,更何况还有一个“温和的通货膨胀有益论”。
历史经验证明,物价继涨和物价继落,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这两个东西都不可避免,问题是要力求保持在一定限度内。
一些倾向于采取通货膨胀政策刺激经济增长的学者,认为物价继涨(通涨)才是好的,物价继落(通缩)总是不好的。其实,两者在一定限度内都各有利弊,超过限度则只能有害于经济运行。对于物价继长的利弊,在我国长期有争论,并已由时间作出了结论。而对于物价继落问题,我国的经验不多,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发生后,中国出现的通货紧缩趋势,被人们看作是导致萎缩、加重失业的原凶,有的人主张用重药来治。物价继落确实有其不利于经济预期、影响景气的消极一面,但在技术进步、市场竞争的条件下,物价继落有利于促进创新、降低成本,有利于优胜劣汰、优化结构,有利于开拓市场、让广大消费者分享社会进步的成果。所以通缩并不必然与经济衰退相联系,这是有史可证的。
还有些倾向通涨政策的人把反通货膨胀和增加就业对立起来,认为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应是增加就业,而不应是治理通涨。这似乎使人感到还是受用菲利普斯曲线看问题的影响。我国就业问题受制于人口增长、结构变动、体制转换、技术选择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是一个长期性的发展中的问题,要在长期的发展中采取综合的政策手段来逐步解决。改变宏观调控目标,单纯用涨价的办法,是不可能解决中国的就业问题的。
只要在一定限度内,物价正负都有好处,越过界限,坏处就要盖过好处,所以两方面都要警惕。不能认为只有物价上涨才好,不能只看到通货膨胀刺激经济的一面,而忽视其对经济的严重破坏作用。
因此,笔者的结论是,中国只要不出过度物价上涨,2010年的物价上涨,即使超过3%,达到4%,不超过5%的话,中国政府决不会在治理通货膨胀上下硬功夫,只会像抑制房价一样,来点假把式,安慰一下民心就行。早就有经济学家建议把温和通胀的量化比例调到4%。
未来两年内,中国经济的主弦律是“涨”,汇率、CPI、房价、工业品价格、农产品价格、能源与大宗原材料价格等,都在上涨空间运行,并直接制约着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力度。只有待世界经济与中国经济增长处于相对稳定状态下,才有可能进入标本兼治的调控区间。
2010年11月13日
作者简介:
柴福洪, 男, (1957年5月-- ), 湖北蕲春人, 黄冈职院经贸系教授,高职教育研究所研究员、所长。
研究方向:高职教育、公共经济。
联系方式:电话:0713-8348688 传真:0713-8345265
地 址:湖北省黄冈市黄州区南湖桃园街109号 邮编:438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