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1/12


人们总是习惯以史为鉴,不断寻找历史上与现今环境相似的情形,试图从中参透未来。那么当前的情况像历史上的哪个阶段?人们众说纷纭。

 

从资金的动向来看,有人说,像2007 年初。新增开户数开始增加,储蓄资金出现分流迹象,新基金发行转暖。

 

从加息、加准备金的周期来看,有人说,像2006 年下半年。两年半来第一次加息,今年以来第四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紧缩的步伐才刚刚起步,股市的环境依然有利(我们不这样认为)。然而从物价涨幅来看,结果或许有所不同。

 

10 月的CPI 涨幅达到4.4%,11 月以来,与民生相关的商品价格依然在高歌猛进。尽管秋粮丰收,但农民在涨价预期下的惜售心态,导致东北部分大米加工厂因原料短缺而歇工。即便日后这批原粮能被顺利收购,加工而成的成品粮价格想必不低。通胀形势堪忧。

 

 那么,宏观经济政策是否会更多关注“抗通胀”,而非“保增长”呢?10 月的经济数据还显示,尽管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仍有小幅下降,但主要是因为基数原因。从季调后的环比数据来看,工业增加值增速自7 月以来显著回升,目前已高于2000 年以来的均值水平。同时,投资同比增速超预期的小幅回升,出口增速回 落幅度低于预期,也在展示中国经济环比回升的势头良好。在此情况下,超预期上涨的物价会成为政策着力的焦点。

 

这点好似今年的年初,在经济增长无忧(也就是就业无忧)的背景下,保障民生的焦点转向了治理高企的房价;如今,治理房价依然是一项不容懈怠的任务,同时,政策焦点将更多地转向对高亢的物价的关注。

 

其实,股市并不畏惧加息、加准备金等市场化的手段,因为其效力需要时间来积累。更让人担忧的,是一些行政化的调控手段,往往会对股指构成明显的压力。

 

就治理通胀而言,历史上曾用过的行政手段包括价格干预以及信贷额度控制。

 

近十年来,发改委曾在2004 年4 月15 日和2008 年1 月15 日宣布过限制涨价的行政干预。人民银行和银监会曾在2007 年10 月和2010 年1 月动用过严厉的信贷额度控制。之后的股市都出现了明显下跌。

 

密切关注通胀的演进,这是指示未来的重要线索。

 

操作策略:下周反弹减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