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基金股票仓位创2006年以来新高等


公募基金股票仓位创2006年以来新高
多家研究机构监测数据显示,上周基金仓位继续走高。海通证券报告显示,上周股票、混合型开放式基金仓位从85.43%提升至88.89%,增加3.46个百分点,创下2006年以来新高。据测算,在170只股票型和117只混合型开放式基金中,近六成基金选择主动增仓。半数以上股票型基金仓位升高,24.71%的基金仓位增幅在5%以上,其中13.53%基金增仓幅度超过10%,仅15.29%的基金仓位缩水;混合型基金的增仓幅度更为明显,67.52%基金仓位增加,近四成基金增仓幅度超过5%,其中增幅在10%以上的基金占24.79%,16.24%的混合型基金仓位缩水。至此,七成以上基金仓位超过90%。从历史情况看,当基金仓位接近或达到88%时,意味着基金手头已没有多少资金推动行情上涨,市场可能面临下跌风险,业内称之为“88%魔咒”。此次基金再遇“88%魔咒”,多数研究机构却乐观看待后市。他们认为,在经济企稳回升的背景下,后续增量资金将推动行情延续。其中中金公司称:近期新基金集中发行增加了市场资金供给,而增发、解禁等资金需求面短期压力已近尾声。但安邦认为,目前新募基金的规模与2007年百亿基金首日募齐的盛况根本不可同日而语。5日提前结束募集的华商策略基金已获得约119亿份的认购,是今年唯一首募过百亿的偏股型基金。

 

2011年牛市出现与否将取决于三大因素
沪深两市大盘自9月末至今,摧城拔寨,技术上已经突破了2009年8月以来的旗形上轨,成交量的急剧放大和个股热点不断涌现具备牛市的特征。而美联储第二轮定量宽松货币政策,更好像一针兴奋剂,让全球市场为之一震。诸多专家机构也都认为A股将再次迎来一轮大牛市。在全球主要工业国家继续宽松货币政策环境的背景下,新兴市场国家股票市场未来两年内有望出现一波上涨行情。那么,如果牛市真的在到来,动力何在?是货币增发还是技术创新与公司管理能力的提升?没有大盘股的上升,就不可能有牛市。中国A股市场的牛市,需要大盘股启动。叶檀撰文指出,目前来看,偏多的因素是,有了三十年的改革财富打底,目前在资源、电信等行业的国企财大气粗,在高铁技术、新能源技术等方面有了赶超的能力,一些掌门人有远见、有财力可以一掷千金发展高技术。偏空的因素则是,国企的内部治理结构以及企业的制度架构仍然未能跟上市场的步伐。安邦特约经济学家钟伟也指出,推动2011年A股膨胀的主要动力将不是央企的财务表现。他认为,如果2011年的经济增长和上市公司绩效表现都不如2010年,那么通货膨胀预期,居民消费增长,以及国内外流动过剩三大因素是推动A股的主要动力。

 

历史规律显示债市可能再度迎来持续寒冬
时隔26个月,作为债市标杆的10年期国债,其二级市场收益率再度悄然突破3.8%的高位!中债收益率曲线显示,8日十年国债的收益率报3.84%,连续4个交易日保持在3.8%以上。市场机构大多预计11日即将公布的CPI数据将高企在4%以上,未来债市利空氛围正继续加大。国信证券指出,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一举突破了3.7%的压力位升至3.85%附近,说明向上的空间已经被全面打开,未来预计债市在通胀压力和加息预期的压力下将依然维持弱势。不过也有乐观派认为,目前市场过于悲观。东方证券指出,目前收益率水平已经包含了再次加息所调整的幅度,债市收益率明显超调,但市场恐慌情绪严重,未来任何触发因素都可能导致收益率继续上行,市场信心有待恢复。事实上,历史上10年国债突破3.8%的收益率虽然只有两次,但每次持续时间都长达1年以上。第一次是2003年12月至2005年5月,第二次是在2007年5月至2008年9月,并且这两次10年期国债的收益率上行都伴随着经济过热和CPI的一路上行。时隔26个月之后,上周10年期国债的收益率再度突破3.8%,是否也意味着债市将持续寒冬,成了不少人心中的隐忧。

 

欧洲国家企业倒闭数量居高不下
《中东报》9日报道称,金融危机给欧洲国家造成了巨大打击,西欧国家尤甚,倒闭的公司创了历史纪录。2008年,比利时有8512家公司和企业破产,是有史以来最坏的年份。而比利时国家统计局11月8日公布的统计数字显示,今年前7个月倒闭的公司远远超过了去年同期,今年8月份倒闭的公司为438家,9月份有1069家公司宣布破产,创了单月倒闭公司的历史纪录,10月份又有905家公司倒闭。工业领域倒闭的公司与去年相比增加了28.2%,建筑业达到了17.9%,贸易公司的数字达到8.8%,餐饮和运输业达到16.2%,其他服务行业为9.2%。报道称,荷兰、西班牙、爱尔兰的情况也很糟。甚至有媒体称2009是这三个国家的“破产年”,与2008年相比三国倒闭公司数量增加了37%。欧洲投资银行曾表示,为挽救经济衰退,今年上半年曾对中小企业贷款200亿欧元,但并没有起多大作用。一些国家也采取了刺激经济政策,效果也不大,目前欧盟国家的经济形势是严峻的。

 

(本文内容来自安邦咨询评论,仅用于学习,任何人不得用于商业用途,违者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