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化审计之内涵
张政斌
“课题化审计”是一种以科研形式监督、反馈国家法律、法规、政策执行情况的专题追踪调研与预警建言活动。具体讲它是围绕某一具体审计目标,嫁接理论课题研究模式,通过对相关资金的管理使用、相关法规政策的执行、相关效益的发挥情况等与审计目标有关的各种管理因素用时空观念进行课题化立体审计研究的活动。它是集科研与实践于一体的源头堵漏型的高层次监督,是“专家化、学者型”审计人才施展才华的舞台,是制度创新的奏鸣曲,是审计事业发展的方向。该课题化研究贯穿于审计过程的始终,具有前瞻性、建设性、战略性特点。三个特点注定了课题化审计战略目标是长远的,不是短视的,对于战略性重大事项,要有“宁肯一朝‘做手术’釜底抽薪忍短痛,绝不天天‘打点滴’扬汤止沸闻哼哼(常呻吟)”的气魄进行革命性处理。
其主旨是源头堵漏,重点在制度创新。源头堵漏要关注制度缺失,制度创新关键在管理层面。俗话说:人管人越管越乱,人管事越管越多;制度管人才能一视同仁,使人心服口服进而滋生和谐,制度管事才能不挑不捡,使事一顺百顺,形成良性循环。要达到这个目的就需要审计工作者重拳出击、注重调研、刨根问底剖病因,强化防范、服务经济、釜底抽薪开药方;通过今天治病救人剖析制度缺失,来实现明天惩前毖后修订完善制度,进而使病种绝迹于萌芽状态。
其理念是治未病,核心在强服务。即审计理念应该是事前预防——治未病,防患于未然,而不是打击——疗已病,等秋后算账,更不该是放长线钓大鱼;审计不能等到亡羊报警之后再忙于补牢,而是要在“羊”圈养之时,通过“望闻问切”实施侦察预警,运筹帷幄于亡羊之前而勤于筑牢。如果说疗已病解除病痛算是政绩,那么治未病造福一方就是功绩。审计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创新点,在于服务战略决策,服务战略发展,服务社会民生。
其方式是嫁接严谨,目的在构建和谐。严谨,要求我们视审计为课题研究,把报告当学问著述。和谐,包括1.制度和谐:促进现有制度的落实与完善,促进良好机制的形成与光大,最终实现用好的制度、好的机制筑牢“高压线”隔离带,最大限度地保护干部不跨越警戒线。2.心态和谐:在制度和谐基础上促进人之善性的不断放大和凸显,遏制人之恶性最小化以至泯灭,让过去那些触碰“高压线”的自以为很高明的“雕虫小技”演变为现在谁看谁没兴趣、谁干谁没机会、谁想谁没必要、谁说谁没胆量、谁搞谁找自毙的丢人现眼“闭幕式”。3.运作和谐:促使每一个审计项目都酝酿成为一个研究课题,促使每一篇报告都煅造成为一篇优秀的学术论文,促使每一位审计干部都培养成为一名审计实践的专家与审计理论研究的学者。
其一般方法是调查研究,精髓在求真务实。调查研究,调查是前提,研究是为建言作准备。调查则需从普遍性、苗头性、倾向性、典型性问题中调查选课题,从源头上找症结,从病灶区发生发展过程剖病理,研究就要在制度、机制层面研究析成因,以制度创新角度源头堵漏建言施对策。求真务实要求干工作要谋取长效,不一时轰动;揭问题要一针见血,不遮遮掩掩;谈分析要追本溯源,不挂一漏万;剖事理要切中命门,不就事论事;谈危害要入木三分,不蜻蜓点水;提建议要真知灼见,不人云亦云;施对策要标本兼顾,更表里兼治。同时也要求选课题宜把握适度,忌贪大求全;去检查宜查有深度,忌一叶障目;搞调研宜访有广度,忌以偏概全;论错弊宜评有高度,忌平淡无味;写报告宜富有力度,忌面面俱到,堆成杂货铺。
其分析范围是跨越时空,真正功夫在巧开锈锁(孵化金点子)。只有做到空间上跨部门、跨地区、跨行业,时间上跨年度、跨周期,一审审它十来八年,一计计它几项资金,一查查它有关部门,一检检它一个体系,才能做到高瞻远瞩,掌控规律,服务实践。这样我们提出的审计建议才有可能跳出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怪圈,才不至于再度陷入‘年年搞审计,岁岁老问题’的怪圈而自拨不出。孵化金点子关键在于对一手材料深加工,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来实现举一反三前瞻性思索,触类旁通超前性研究,最终综合酝酿提炼出对一个系统、一个行业、乃至整个国家宏观调控的建设性意见,去打开陈年“锈锁”,这就是课题化审计的真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