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的话
杜晓英曾任《三秦都市报》文娱副刊部主任,写过不少文化报道,有不少在文学界、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她的散文也写得很好,比如这篇《西安的书香》,我就很喜欢。我一直觉得女性从事文学创作都是天生的,她们对文字的爱和迷恋就像很多人天生不爱文字一样。
晓英已经有很多年没有联系了,准确地说,是联系不上。我猜想她可能去了国外。昨天在百度上一搜,有人回答说她去了英国。不管在哪里,希望她依旧热爱文字,希望她的文字是一朵朵鲜花,插在异乡的花瓶里。
西安的书香
杜晓英
西安是我的城。我不知道,冥冥之中,那颗生命因缘的种子经过了多么漫长的善美的修行,我才在1970年代中期落生在这个城市,以一个女子的姿态。
这是一座灰色的城。灰色是个美丽的颜色,如果不用来特指某种人生态度的话。灰色是历史的颜色,记忆的颜色,风雨沧桑的颜色,它像墨洇在草做的宣纸上,一寸寸地沉静着我的精神,安抚着我的生命。我努力睁大眼睛和心灵,探询或者洞悉着这个城市的秘密。
灰色的城墙,是西安的标志,也是历史和现代的分水岭。它轮廓清晰、棱角分明、气韵古朴,一如这座城市的性格。城墙下安静的园子里,许多新生的小草和树木幸运地依偎着久远的时光生长。这些植根泥土、神性未失的草木,奇异地幻化着千年故都独有的精神。我心怀这样的愿望,在历史之链上,做一颗小小的不起眼的珠子,努力坚定地衔着那根中国传统文化的气脉,和所有过往的珠子以及未来的珠子一起,将之串成一挂圆满的项链。
生活在西安,有这样的好处。当基本的生活需求被满足,追梦文化的人可以坦然地寻求一种精致丰美的心灵生活。阅读,是一种生活方式。在西安这样的城市,非常适合这样的生活。城市历史的久远,赋予生活者一种足以抵御物质诱惑和浮躁心态的定力。于是,我们穿越人群和车流,从容地回家读书,并且把生活过得像一首诗、一篇散文或者锋芒毕现的杂文。
我相熟的人中,,有老珠子也有小珠子。呼吸着相同的历史和现代交汇的气息,我们一起做着诠释故都神韵的注脚。生活充满书香,所以灵魂都是芬芳的。正是因了这气息一脉的读书的人群,西安是纸上的故乡,更是心灵的故乡。
文化人的精神一脉相承,因为西安有中国古代的书香。文昌门里的碑林,庭院洒落,古柏幽深,碑石林立。历代国宝级的碑刻即珍藏于此。看着镌刻在石上的或朴拙或飞舞、或端严或秀美、或硬朗或飘逸的传统书法,有时候真想把它抱在怀里,一缕文化的气韵就是这样渗透到骨子里去,直到长成心口的一粒朱砂痣。碑林外,书院门整条街都是卖文房四宝的,单是宣纸就有生宣、熟宣、彩宣、洒金宣……处处书香,处处历史。挂着西安古树名木NO.1、NO.2编号的古槐,这儿一株,那儿一棵。它们是散落在这个城市的历史的眼睛,鸟雀时常流连其上,像我一样探究着古老时光的遗迹。
有了这样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背景,你大抵想象得出西安读书人的精神路径。他们大多关注历史、哲学、文学和社会学的东西。西安有好几个有名的民营书店,汉唐、万邦、行知,都重视这类书籍的进货和推介。其中万邦书店还设有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的专柜。和其他城市不一样的,是纯粹学术性的书籍卖得很好。大学老师、作家、各行各业普普通通的读书人,都是这类书的读者。我去得多了,老板就聊成了朋友。杜华、魏红建、唐代伟,西安民营书店三君子,出身都是爱书人,统统的儒雅、谦和。书店规模不小,装修高雅,对新书、好书的嗅觉比新华书店要灵敏,更善经营。周末去买书,每每见得人满为患。地上坐着,书架旁倚着,大人小孩,都那么痴痴地阅读。尤其到了暑假,更是人多得不得了。单此一景,即使在今天,文化古城还是名不虚传的。
半塌清风宜午梦,一犁好雨趁春耕。倘有一架好书在家,那便是为爱书人准备的一场清风午梦、好雨春耕。好书是一条穿越时光的隧道。它凝结着智慧。读书是和智者对话,思想穿越古今的交锋。在阅读中,我们经历若干种生命历程,籍此实现着人生的丰富性、知性的成长和精神的升华。我常注意观察人家的书房。陈忠实老家在白鹿原上,普通的庭院种着迎春、火石榴、白绣球、紫槿……书房是后院西边一个朝南的小屋。里面陈设简单,但捧一本坐下来,却可以从清晨读到暮色四合。因为可以完全地安妥身心。架上之书没有新衣,都是经过时光淘洗的中外经典,可以想象,他们曾被读者之手反复摩娑。就在这个普通的农家院落,陈忠实完成了著名的《白鹿原》。贾平凹的书房在西南方向的太白小区里。一个斋号“大堂”的单元房,不做居住,仅是写字画画用。那个有趣有名的润格挂在显眼处。紫檀色的博古架上摆满了土陶罐和灵异的石头。先锋话剧导演孟京辉爱用他那神气的语调引用一个绝妙的比喻:架上的书像士兵一样整齐地排列着!我常常由此想到贾平凹的书房。
书深厚着读书人彼此的情谊。在充满欧洲情调的咖啡一条街德福巷,街两旁种满了合欢树,心思细密的绿叶上堆积着清纯的粉红绒线花。很多读书人乐于在时光、真味或者榕树咖啡啜饮着芳香的卡不基诺,大谈特谈新近淘得的好书以及读后的感受。我被电话约来,常常趴在桌子上,笑眯眯地听着身边读书人纵论古今。谈诗的会说到袁枚、王国维、钱鍾书的诗论;外国诗歌,我有感兴趣听的是庞德、叶芝和里柯克;谈哲学,他们总脱不了康德、萨特、黑格尔;谈学术,很多1930年代的人名,还有今天的人文知识分子,豆子一样蹦出来。书香,咖啡香,使得齿颊生香,便吐气如兰了。
“自古文章千古事”,现在身边的西安读书人都在忙于写书出书。他们恨不得人人都有自己的集子。我还在安静地读书。有了这么多写书的朋友,到时架上的书香又会夹杂丝丝友谊的甜蜜了。
呵,这座城市,这座城市里的人,这座城市里根深蒂固的中国传统文化,还有那深沉的历史韵致……如此可爱!西安,我这样的女子,只能是这个出处。其他我别无去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