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天体力学是对老子道德经的推演——世界必将回归中华原理


  《道德经》,旷世奇书。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到二十世纪初,出现了第一次翻译《道德经》的浪潮,有查尔姆斯(John Chalmers/英文,1868),普兰科纳(Re-inhold v. Plnckner/德文,1870),施特劳斯(Victor v. Strau-β/德文,1870),巴尔弗(F.H.Balfour/英文,1884),阿尔莱(C.deHarlez/法文,1891),理雅各(James Legge/英文,1891),卡鲁斯(Paul Carus/英文,1898),科勒尔(Joseph Kohler/德文,1908),翟理斯(Lionel Giles/英文,1909),格利尔(Julius Gr-ill/德文,1910)和卫礼贤(Richard Wilhelm/德文,1911)等等。《道德经》为何会影响基督教?尼采为何也能从其思想宝库中获取智慧和汲取营养?

  诚然,这不是偶然的,偶然中存在着必然因素。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只有5000字的《道德经》有如此之魅力?我的理解是,因为《道德经》不仅是一部人类经济社会学方面的《大百科全书》,也是一部自然科学方面的《大百科全书》,表现在天文地理,人情世故无不企及。诚然,人们可从不同的视角来解读它。

  但是,能够从力学、天体力学的角度去解读《道德经》的,可以说基本没有,就不要说从力学或天体力学的角度来对它进行“推演”了。何谓《道德经》现代天体力学推演?简单地说就是,用现代力学、天体力学定律、原理来解读、演示、考量在2600多年前老子在《道德经》上关于现代力学、天体力学原理。

  难道老子在2600多年前就已经把现代力学、天体力学之定律、原理都已经阐释清楚了吗?是的。不仅如此,一些所谓现代力学、天体力学定律、原理,甚至还不如2600多年前老子讲得更科学、更精辟。而更令人称奇的是,老子在2600多年前的观点,不仅更科学、更精辟,还有矫正现代力学、天体力学之意义!

  笔者经研究发现,用老子的观点不仅可以帮助解释现代力学、天体力学定律、原理,而且还能够消除现代力学、天体力学无法自圆其说的矛盾性,亦能解释现代力学、现代天体力学至今仍解释不了的现象。

  学过力学的人都知道牛顿有一个“万有引力定律”,而它讲的是——“引力与两物体质量的乘积成正比,而与两物体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上述是什么意思?简单地说就是——“两相关物体的质量越大,其相互间的引力就越大;两相关物体的距离越远,其引力就越小”。现在,人们就用该定律解释星系之运行。

  于是,问题便出来了。既然有“万有引力”为何没有“万有斥力”?如果“万有引力定律”是在描述“万有引力”的,那么“万有斥力”又该由谁来描述?如果应该由“万有斥力定律”来描述,那么“万有斥力定律”又是什么?反之说明,如果“万有斥力定律”不存在,那么“万有引力定律”也就很值得怀疑。

  现在我们先不急着否定“万有引力定律”,但有一点现代力学、天体力学却解释不了,那就是月球质量是地球质量的1/81,而人在月球上的重量却只有他在地球上的重量的1/6。“引力差异”是怎样出现的?

  看看老子在《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中是怎么描述的,他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上述老子只用了51个字,可分四个段落。第一段落只有八个字:“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这八个字讲的是,“有一种混沌不澄的混合物质形式,在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天地产生之前就已经存在”。请问,什么东西在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天地产生之前就已经存在?它当然讲的是“宇宙大爆炸”之前的物质世界了。

  大家知道,根据现代天体物理学理论,时间、空间、物质都是“宇宙大爆炸”的产物,可老子却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那么,究竟是老子说得对还是现代天体大爆炸理论说得对?我的回答是,老子。为什么?因为如果,时间、空间、物质都是“宇宙大爆炸”的产物,请问,那个发生了“大爆炸”的所谓“宇宙蛋”或“原始火球”存放于何处?难道就不需要有一个存放的地方?如果需要,存放它们的地方是什么?

  毫无疑问,存放它们的地方一定是空间者也。大家知道,万事万物均存在于空间,而且,其内部亦有不可限量的空间。难道“宇宙蛋”或那个“原始火球”就能“存在”于空间之外,其内部也没有空间了吗?

  另外,由于时间都是具体的和有所指的,是随物质生而生并伴随物质亡而亡的一种东西,世界上压根就没有可脱离了具象物质而独立存在的时间,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认为,所谓现代天体力学意义上的“宇宙大爆炸”理论和“宇宙大爆炸”理论为我们描述的时间、空间、物质都是“宇宙大爆炸”的产物不成立。

  本人以为,老子的“宇宙大爆炸”理论与现代天体物理学的“宇宙大爆炸”理论相比,不仅没有差距,而且还要科学得多,且更有说服力。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说,所谓“宇宙大爆炸”产生的时间、空间、物质其实都是相对意义上的,压根就不具备绝对意义。当然,如果说“宇宙大爆炸”产生了新物质时空能讲通。

  当然,以上可以证明,“宇宙大爆炸”理论的故乡正是咱们中国也,而且在26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诞生了。与西方的所谓“宇宙大爆炸”理论相比,整整提前了2400年。如果没有猜错,所谓现代天体力学和所谓“宇宙大爆炸”理论,都有在剽窃老子观点的嫌疑,因为《道德经》在十八世纪就已经传入了欧洲。请问,现代天体演化理论和所谓“宇宙大爆炸”理论又产生于何时?大家公认的时间是19世纪。

  即便“宇宙大爆炸”理论的故乡就是中国,那又怎么能证明,在老子的《道德经》中,还有关于“万有引力定律”的描述?其实,只要大家细心研读一下就会发现,老子的“寂兮廖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和“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其实就是对“万有引力定律”的描述。事实上,它不仅是对“万有引力定律”的描述,而且比“万有引力定律”还精道,且有对“远引近斥定律”的描述呢!

  何谓“寂兮廖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在讨论完宇宙的产生之后,老子便把研究的重点转移到我们所了解和认识的这个世界究竟、到底是由谁“决定”的问题上来。这是因为,在老子看来,包括“先”于天地就已经存在的那个“混成”的物质在内,都不是固有的,而这个非固有的东西不是别的,正是事物、物质的运动规律,运动原理。请问,什么东西有“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的性质与意义?当然是物质的运动规律、运动原理。大家知道,只有物质的运动规律,运动原理才有“独立不改”和“周而复始”的性质。当然,作为规律、原理又都是看不见,摸不着,听不到的东西。

  所以,老子在“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之前,加上了“寂兮廖兮”的精彩论述。

  这样,老子就把我们所了解和认识的这个物质世界究竟、到底是怎么来的,又是由谁决定的问题就彻底地给阐释清楚了,即我们所了解和认识的这个世界是“宇宙大爆炸”的产物,而“宇宙”之所以会发生“大爆炸”,是由于物质的运动规律、运动原理“事先”就存在,就是说我们所了解和认识的这个世界是由物质运动规律、运动原理决定的。不过,老子并没有用我的上述语言,而是把规律、原理概括为“道”。

  那么,在老子看来,“道”是一种什么东西?“道”当然是具有“寂兮廖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东西,并且具有看不见,摸不着,听不到的性质与意义也。正由于如此,老子才说“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又勉强给它取了一个名字叫做“大”。何谓“大”?“道”为何叫做“大”?接下来,老子对这个“大”做了如下精细、深入的描述:“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什么意思?就是说“它广大无边而运行不息,运行不息而伸向远方,伸向远方而又反回本原(原来的地方)”。远引近斥定律由此而产生。

  或许大家已经能够领悟,所谓“它广大无边而运行不息,运行不息而伸向远方,伸向远方而又反回本原(原来的地方)”已经把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包含了进去,但它比“万有引力定律”要完整得多。

  为什么说老子的“它广大无边而运行不息,运行不息而伸向远方,伸向远方而又反回本原(原来的地方)”比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要科学得多?因为我们用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之“引力与两物体质量的乘积成正比,而两物体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压根就解释不清“两质量物体”究竟、到底是怎么分开的。

  可以肯定地说,能够使两物体分开的力绝不再是“引力”或“万有引力”,因为“引力”或“万有引力”是能够使“两物体”紧密“吸引”在一起的力。但老子的“寂兮廖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再加上“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却把这个问题给交代、阐释清楚,因为处于“统一场”。

  什么意思?举一个现实的例子就是——月球处于地球场(月球之母)中,地球处于太阳场(地球之母),太阳系处于银河系(太阳之母)中,所以才会有“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之“周行而不殆”之天象。

  反之就是说,如果天体不是“广大无边而运行不息,运行不息而伸向远方”即天体不是处于一个“统一场”中,那么“伸向远方”的天体就不能再“反回本原(原来的地方)”。但是,我不能不说,无论是牛顿、爱因斯坦还是现代天文学家、天体力学家,至今还没有用“统一场”理论来解读天体之运行规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