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0-29 英国《金融时报》 吉莲•邰蒂
上月,我在纽约参观图坦卡蒙(Tutankhamun)展时,主持了一次以“黄金交易所交易基金”(黄金EFT)为主题的晚餐会。我感觉像是参加了一次教堂的培灵会。当我面对来自华尔街顶尖银行的衣履光鲜的理财顾问们时,人群中爆发出了欢呼声和热烈的掌声。当我斗胆问出黄金是否处于泡沫之中时,还有些人借着酒意发出愤怒的起哄声。这不是你平常参加的那种投资会议。人们绝口不提资本资产配置模型(CAAM),也不提及其它任何一个投资专业技术领域。
过去一年来,“茶叶党”(奉行民粹主义的、愤怒的反政府运动团体)的兴起撼动了美国政局。而在金融领域,另一种奉行民粹主义和个人主义、带有几分“反大政府”色彩的团体也在逐渐壮大声势——我们不妨称之为“黄金虫帮”。
诚然,黄金信徒在美国始终都是存在的,正如“茶叶党”也始终未曾消失一样(奉行财政保守主义、反政府的右翼分子不就是茶叶党?)。事实上,在上世纪60年代以前美元仍采用金本位制的时候,人们普遍认为,黄金是人世间最好的保值工具。即使是在1971年美国放弃金本位制以后,仍然有一些投资者崇奉黄金。例如,美联储前主席艾伦•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年轻时就曾写过一篇论文,题目是《黄金与经济自由》(Gold and Economic Freedom)。文中声称,“废除金本位制后,人们没有办法防止储蓄经由通胀被充公,没有可靠的保值方式。”
但黄金信徒从上世纪70年代起就流于边缘(格林斯潘本人忙着为信贷泡沫推波助澜,明显已经忘了他早年的信条)。在投资界,黄金似乎已经过气,它在创新和网络金融的新时代几乎毫无立足之地。
但如今一种新的“返本归元”心态正在躁动,黄金信徒一跃成为主流,人们对黄金兴趣激增。英国《金融时报》每刊登一篇关于黄金的文章(即使是不看好黄金的文章),都会有大批网友点击。美国的日间电视节目不断播放黄金投资广告。实力雄厚的摩根大通(JPMorgan Chase)近期重新启用了一个古老的黄金储存库。极受敬重的对冲基金经理们,如约翰•保尔森(John Paulson,此人曾靠做空次级抵押贷款赚了数不清的钱),正纷纷买进黄金。稳重的理财顾问们如今出现在各种黄金会议上——我发现,他们呼喊是出于喜悦。
这一切究竟是为什么呢?黄金热的兴起,部分可用一些严肃的宏观经济因素来解释。许多投资者认为,黄金是防范未来通胀、应对美元贬值的良好对冲工具。印度和中国等国随着财富逐渐增长,对首饰的需求日趋旺盛。既然供应紧张,很多投资者干脆跟风买入。
但此中似乎还有另一个因素在起作用,那就是信心。你在经济人类学课堂上最早学到的要点之一,就是价值永远是相对的,并与文化脱不开干系——不管交换的物品是贝壳货币(在Trobriand群岛被用作社会地位的象征),还是钞票(其价值取决于人们对央行的信心)。在信贷繁荣时期,多数银行家和宏观经济学家都遗忘了这一基本要点,但信贷危机让他们重新认识到这一点。毕竟,当人们对银行——以及大多数其它形式的现代金融机构——的信心崩溃时,整个金融体系几乎垮掉。眼下,随着西方国家债务水平不断攀升,人们对政府——更确切地说,是对政府偿债及维持本币价值的能力——的信心也在动摇。
这种形势对黄金信徒有利。毕竟,黄金的价值并不依赖于“大政府”。黄金看得见摸得着、容易理解,似乎具有永恒不变的价值。这很有吸引力,尤其是在投资者被各种过于复杂、虚无飘渺、怪异的网络金融产品搞得头晕眼花的时候。
……
当然,愤世嫉俗的人可能会说,对黄金的崇拜也是一种社会建构(social construct)。毕竟,这种黄色金属不能吃、不能烧,也不能用来发动汽车。大多数现代黄金信徒实际上并非购买金条然后埋在花园里,而是购买ETF(一种金融创新产品,投资者购买的是由集体拥有的一批黄金中的一份,类似于股票共同基金)。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ETF比起金条来方便了无数倍。但谁知道掌管ETF的银行家是否诚实呢?你怎么知道他们真的是在持有相应的黄金呢?
碰巧,我在图坦卡蒙博物馆举行的会议上获悉,瑞士一些ETF正打算安装网络摄像头监控金条,以缓解上述担忧。但显然没有几个投资者会费心去核查一下。眼下人们对黄金信心十足,而这恰恰是因为他们对央行极其缺乏信心。也许格林斯潘应该趁机翻出他那篇遗忘已久的论文,把它改写成书。肯定畅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