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化审计之免疫功用


 
课题化审计之免疫功用
 
 
张政斌
 
 
审计作为一个国家经济运行安全的免疫系统,是利用仿生学原理提出来的,而审计通过课题化运作来发挥免疫功能是在审计的具体实践中摸索出来的,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产物。课题化审计在国家经济运行中扮演的角色与生物肌体中的免疫系统一样,同样具有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和免疫监视三种基本功能,除此之外,课题化审计还独具有免疫修复功能。
1、免疫防御功能是指通过课题审计的实施及其成果运用,而后化作使经济社会免受内、外部组织和个人侵蚀的抵御能力。课题化审计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创新点,在于服务领导决策,服务经济发展,服务社会民生,目的在于事前预防——治未病,防患于未然,而不是打击——疗已病,等秋后算账,更不应该是放长线钓大鱼,求一时的轰动效应;也就是说审计的着眼点不能等到“窟窿”由小变大,“亡羊”变成事实之后再忙于追究、忙于“补牢”,而是应在“羊入牢”之前、圈养之时就勤于查漏、勤于“固牢”。课题化审计通过“望闻问切”进行预警侦察,及时查缺补漏予以事前防范,提出创新性的好制度、好机制筑牢“雷池”隔离带,最大限度地保护干部不跨越雷池半步,是真正实现“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亡羊之前”审计初衷的谋事功夫。如果说疗已病解除病痛算是政绩,那么治未病造福一方就是功绩。
2、免疫自稳功能是指通过课题审计实施及成果运用,而后化作经济社会不断增强自我健全、自我完善自身管理机制,适应社会环境变化的自我调节能力。像自然人一样,其自身免疫功能的发挥靠的是自我保健、自我调节、自我抵抗、自我修复,而不是靠药物治疗,更不是靠手术切除。相对于传统审计模式而言,课题化审计模式更注重揭示事物的本质——捉蛇捉到七寸处、牵牛就牵牛鼻子,更注重从司空见惯、见怪不怪的非正常的小现象发生发展过程中看破大问题,更注重从习以为常、熟视无睹的非正常小现象的危害中看出大问题,更注重从不足挂齿的行为细节中看出症结所在,更注重用科学的视角、发展的眼光去预测、设计“提前量”,制定防微杜渐、未雨绸缪的长远预案。上述几个更注重的目的是要将运筹帷幕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将能想到该想到的要发生未发生问题统统消灭在萌芽状态的审计目标变成现实。
3、免疫监视功能是指通过课题审计实施及成果(特别是对经济社会存在的倾向性、苗头性、普遍性的问题所进行的预警分析)运用,而后化作经济社会消除危害加深的规避能力。免疫系统论告诉我们,经济社会免疫的本质不仅仅是对公有财产、公共利益的守卫,更重要的是要能够尽早地感受到病害侵蚀的风险,更早地揭示病害侵蚀带来的危害,更快地抵御、查处、消灭这些病害,使病害侵蚀风险控制到最小。
4、免疫修复功能是通过课题审计实施及成果(尤其是典型性、焦点性、难点性重大案件)运用,而化作经济社会清除“毒瘤”后的免疫自律修复能力。作为发挥免疫建设性作用的审计部门,不能排除施用药物驱逐、甚至手术清除蛀虫侵犯的惩戒性措施。这种惩戒是为了杀一儆百,是为了防止“一颗老鼠屎坏了满锅汤”,是为了防止更多“后来者”重蹈覆辙,说到底还是为了预防。大家明白,如果任意机体内“毒瘤”生长泛滥,其“免疫系统”一旦失守,生命机体就会崩盘直至消亡。同理,当经济社会中的小问题泛滥成“毒瘤”,尤其是当毒瘤即将扩散,免疫系统不能发挥作用时,我们不能寄希望于用抗生素消炎了事,尽早手术切除才是必要的、积极的选择。在现实社会,对违法乱纪者的惩戒如仅停留在警告、记过层面,实际上就相当于用抗生素消炎,长期消炎的结果只能是耐药性增强,问题越来越复杂,治理成本越来越高,病灶范围越来越大,手术风险越来越高,痛下决心越来越难。在问题发生早期及早“手术”,切除的可能只有一个“刘青山、张之善”,而待问题繁殖之后——“癌症”中晚期,需要手术切除的可能就是一批“刘青山、张之善”,这时杀一儆百的作用可能就会“折扣”为杀百儆一、甚至不到。故此,对于毒瘤式的问题,必须有“宁肯一朝‘做手术’釜底抽薪忍短痛,绝不天天‘打点滴’扬汤止沸闻哼哼(呻吟)”的气魄进行革命性处理,才有利于发挥免疫系统的清除修复功能
综上所述,在发挥好审计免疫功能的工作中,只要我们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从普遍性、苗头性、倾向性、典型性问题调查中选课题,从问题源头上找症结,从病灶区发展过程中剖病理,从制度、机制层面析成因,从源头堵漏角度找对策,就不愁把每一位审计干部都培养成为审计实践的专家、审计理论研究的学者,把每一个审计项目都酝酿成为一个发展研究课题,把每一篇审计报告都煅造成为一篇优秀的学术论文,把每一个审计建议都化作防止触碰“高压线”的隔离墙,化作保障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分子”。
一个具有坚强免疫功能的人在履行职责时是会“逢凶化吉”的,一个具有真知灼见的人在造福人类时是会“锦上添花”的,课题化审计在保障经济社会健康运行时是会“大显身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