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经济学家太多,好像都在替官方的经济政策作注释,所以本来不打算再关注宏观经济方面的问题,但是在中国你想逃跑都不行。最近一段时间发生的事情,让人不吐不快。
中国政府一直在要求世界上两个最大的经济体,美国和欧盟,承认其市场经济地位。但是,自己的所作所为其实又在不断抵消这种努力、给人以拒绝的口实。发改委的存在就是对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最大的障碍,我觉得取这个名字首先就有些名不符实。本来中国就面临通胀的压力(是去年的资产泡沫和4万亿经济刺激的后果),但上周,发改委还是上调了零售油的价格,而且幅度不小,紧接着(我常常怀疑都是联络好了的)国内的大多数航空公司跟着就上调了燃油附加费,幅度更是大得惊人,国内航线800公里以上从40到70,800KM以下则从20到40。由于中国的经济对物流的依赖越来越重,燃料油的价格直接影响产品的最终成本,同时还有各种各样的道路、桥梁的过路费,这些因素都会立即推高产品的物流成本。事实上,在该轮价格上调之前,蔬菜、食用油和其他基本生活必需品的价格都面临极大的通胀压力,发改委的这一举措显然有推波助澜之功效(那些认为本轮上调不会影响通胀的经济学家们,你们不是别有用心就是大学一年级的经济学基础没打好,建议你们好好学习一下ECON101)。最近,发改委的价格控制的权力在不断扩大,在一些基本生活必须的蔬菜,如大蒜、生姜、苹果等被人为操控,价格暴涨之时,发改委价格控制的大棒又将挥舞起来,这些人什么时候才能明白,这些囤积居奇的行为根本上是市场机制不健全造成的,解决的唯一途径就是更充分的市场化,把蔬菜的流通和交易纳入统一的交易市场中来,消除信息的不对称和对未来影响因素的不确定性。可是看目前的趋势,好像又要引进“投机倒把”罪?
伴随着各地基本工资的普遍上调,劳动力成本也将继续增长,所以中国的通胀显然已经成为明年的一个主旋律。而我们不应该忘记,发改委正是这一主旋律的指挥。
显然,央行是注意到国内通胀的苗头的,而且早有察觉,所以几乎与发改委的决定同时上调了基本利率以收紧目前较为宽松的流动性、抑制通胀。但是,利率政策相对与发改委直接对价格的控制要间接和缓和得多,所以,这轮利率的调控对通胀的趋势将不会产生什么影响。除非,在两个月之后再调整一次,而且以较大的幅度,直接影响人们的利率预期和消费行为。但是这样做的后果是跟继续扩大内需的基本经济政策不一致的。所以在发改委这双看得见(而且太强有力)的双手面前,央行显得十分无能为力。
毫无疑问,发改委和央行都是政府部门,它们的经济调控措施理应一致或至少不自相矛盾,从上周的这两件事可以看出,它们之间估计都没有坐下来谈谈各自的计划和对经济基本层面的理解,而且发改委的存在根本上说明了中国政府对市场的不信任和利用市场这双看不见的手来调节经济活动的信心不足,计划经济时代的烙印明显(谁说的与时俱进来着?)。
最后,根据本人在GE航空发动机事业部工作过的经验,以一架装备了CFM56-3发动机的Boeing 737-300为例,这种机型估计是目前中国最普通的飞机了。一架这样的飞机满载130名乘客和他们的行李从北京飞上海的燃油消耗量最多不到5.5吨,就按照这个数据计算,这次涨价造成航空燃油每吨上涨220元,每名乘客仅需承担9.3元,可是现在他们要多付出30元!何况,难道航空公司就不应当承担哪怕是部分油料价格的上涨了吗?本人向来不相信阴谋论的,但是,这不能不怀疑发改委的动机,毕竟航空公司都是国有的。自己当裁判和运动员总是能够利益最大化。在上海的世博会期间,航空公司们赚够了钱,现在没有世博了,但是还有燃油附加费的补偿,在世博闭幕之前出台新的价格正是时机!
说到当前正在蕴量的车船税,觉得,怎么说呢,每年的公务员考试都是万里挑一,能够进入政府的想必至少IQ不低吧,但是,这个按照排量征收的一刀切似的方法似乎不象经过这些高IQ的人想出来的。还是不明白的话,看看那台三菱Lancer EVO的发动机或本田S2000的发动机就知道了。政府的官员们,尤其是税务局的官员们,应该对汽车不陌生吧,应该懂得汽车的油耗不仅仅跟发动机的排量相关,还跟汽车的自身重量、传动系统的效率、发动机的技术等等高度相关,如果真的要设计一个与排放相关联的税收制度的话,估计使用实际的MPG来分类要好得多。而且一直不是在讨论什么燃油税吗?那倒是个好办法,油耗大的、经常开车的多付钱即可,简单,容易操作,而且公平。别拿什么燃油税操作起来有困难来搪塞,一个能够把嫦娥飞到月球附近的国家这点困难算什么呢?再说了中国的零售油都由两大石油公司垄断,实行燃油税太容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