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桩因“吃不惯”引发的“群体性事件”


一桩因“吃不惯”引发的“群体性事件”。

 

○许石林

 

鳝鱼,很多北方人吃不惯,看见那样子就害怕。我小时候见黄鳝,是在生产队饲养室,一大桶黄鳝,大夏天给牛往鼻孔里一放,黄鳝就钻进牛鼻孔去了,说是这样可给牛防中暑。关中缺水,生产队哪里弄来的这东西,至今不知。给牛鼻孔放黄鳝,留给我的深刻印象就是黄鳝很可怕,人不能吃。

五代时,北方人齐芷到南方扬州出公差,扬州地方官员招待京城来的上级领导,当然用扬州最好的美味,其中就有鳝鱼。可是这位齐大人看见桌上的鳝鱼,闻到满桌的水产美食,他不习惯水产的味儿,感觉很腥气,恶心得快要吐了,他给皇帝汇报说:“扬州地实卑湿,食物多腐腥。臣去岁在彼,人有以鳝鱼馈臣者,视其盘中,虬曲一如虺之状。假使鹳雀有知亦应不食。”他看见鳝鱼,很害怕、很恶心,自己不吃,想像连鸟都不吃。这段话很给力!“人不知而不愠”,扬州人从不跟齐大人计较,后来扬州人写美食者,还多引用这段典故。

北人不解南味美,南人亦不接受北方的口味,袁子才就很鄙夷火锅,认为啥东西都在一个锅里烫,致使“百菜一味”。他哪里知道火锅的妙处!

清朝光绪年间,翰林大学士、南方人王培奉命去陕北考察。王翰林的陕北之行,一万个不适应,回来给皇帝写调查汇报,竟然用了一组格律诗,名《七笔勾》,从山川风物到吃穿住行,把陕北说得一无是处,是一份极具个性的公文,比如说到吃:“客到久留,奶子熬茶敬一瓯,面饼葱汤醋,锅盔蒜盐韭,牛蹄与羊首,连毛吞入口,风卷残云,吃罢方撒手,因此上把山珍海味一笔勾。”王翰林从方方面面将陕北说得简直就不能要了,这种“地域歧视”很伤陕北人的面子,陕北人于是组织人集体进京上访、告状。直到慈禧太后庚子年逃难到了西安,陕北人还组织“上访团”到西安告状、申诉,据说得到了慈禧太后的温语抚慰以后,此事才算罢休。这就是一桩因“吃不惯”引发的“群体性事件”。

王翰林的考察报告写得很给力,也有个性,清廷竟然允许这样的行文风格,实在令人惊异乃至神往!想想古人有很多时候,比现在人潇洒——不还有那谁,在京城当官当得好好的,忽然想念家乡的莼菜羹,就给朝廷打报告,实话实说:我想念家乡的莼菜了,把我调回去工作,否则我就辞职。朝廷竟然应允!还有那谁谁,在京城当官当得好好的,忽然想起扬州旧时官廨的梅花开了,给朝廷打报告:我想念我过去庭院的梅花了,把我调回去工作吧,否则我就辞职。朝廷也竟然应允了!抗战胜利后,西南联大解散,各校返回原地,刘文典先生不愿意离开昆明,原因是吃惯了云南火腿。

现在也有“吃不惯”的——友人自陕北归来,说起陕北富豪的纠结:某富豪苦恼他的LV包里每日810万元的零花钱花不出去。富豪们结伴观世博,豪住豪行豪购豪玩,面对满桌的江南美食,竞相摇头:东西粗糙得没法吃!这轻轻一句,可算是报了王翰林“七笔勾”之仇。

 

                                                              2010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