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胜军怎样靠“假洋鬼子”打胜仗


华尔与太平军的故事(23)

【美】霍尔杰·卡希尔

王纪卿

 

 

    1861年年末,又发生了另一件事情,可能给华尔的新军带来严重的后果。这就是咸丰皇帝去世后发生的菜园政变。它的目的是要让怡亲王、端华亲王和皇室宗亲肃顺掌管大清帝国的朝政。他们让皇帝在临终前签署了诏书,指定他们为儿皇帝同治的摄政大臣,而将同治的母亲叶赫那拉氏排除在外,不许她以任何方式控制皇位的继承人。谋杀叶赫那拉氏与所有在京的外国人也是这个政变计划的一部分。如果他们的计划成功了,那么在西方列强与中国之间就会发生另一次战争,而华尔作为一名中国将领的事业就会在战争打响的时候立刻划上句号。但是政变被叶赫那拉氏挫败了,她得到了已故皇帝的弟弟恭亲王和叶赫那拉家族的宗亲荣禄的协助。在1861年11月2日发生的那场著名的政变中,这3个人联手铲除了政变者,把叶赫那拉氏即慈禧皇太后和慈安皇太后摆在了摄政者的位置上。慈禧——“老佛爷”主宰着这个3人组合,她在半个世纪内都是龙座背后的真正权力。华尔现在要维护的就是这位“老佛爷”的统治,他要保护这位“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的统治免受太平军的攻击。

    在1862年1月的第二周,太平军的前锋已在攻打上海。忠王的主力正在向海滨推进,一触即溃的官军士兵报告了敌军大部队的到达。太平军的侦察兵已经攻击了官军在上海附近的壁垒,甚至已经出现在华尔的总部所在地松江。

    在2月份的第一周,华尔率领他那1000名训练有素的中国人和200名马尼拉人组成的部队,在李霭堂的2000名勇丁的声援下,在上海以西的广富林攻打一系列太平军的壁垒。他的部队有一个炮兵连,包括9门野战炮。华尔首先用大炮轰击壁垒,接着命令中国部队上刺刀冲锋。敌军在这些“假洋鬼子”的冲击下惊慌溃逃。6000到1万名太平军被他们轻而易举地赶出了壁垒,飞速逃往青浦。他们俘虏了800名太平军。李霭堂的部队没有加入作战,只是担任后卫。这是华尔训练有素的中国官兵第一次投入真正的战斗,他们完全不负首领所望。他们在战斗中的表现令中国人和欧洲人同样吃惊。他们在敌军的火力之下毫不惊慌,服从命令,临敌不退,士气高昂。

    1862年2月7日的《北华捷报》报道了中国的一件新鲜事。报道说,一支估计为3万人的太平军在上海附近被击败了,胜利者“是华尔上校指挥的勇敢而训练有素的官军,这位上校用欧洲的兵法理论训练出了一个团的强壮而优秀的官兵”。

    广富林的这次胜利立刻使华尔在后台老板及英国军官那里长脸了。从此时开始,他的部队成了上海周边官军的脊梁骨,并且开始与詹姆斯·何伯爵士及法国上将卜罗德的部队协同作战。

    华尔在广富林战火中表现出来的冷静赢得了英国人的崇敬。他在战场上漫步,叼着马尼拉方头雪茄,而大炮正在轰垮敌军的壁垒,他以漠视死亡的气概鼓舞手下的官兵。在拼刺刀的时候,他带头冲锋,挥舞藤棍,叫官兵直向前冲。那根藤棍是他带上战场的唯一武器。它是华尔用得十分得心应手的“支柱”,后来“中国人戈登”也乐此不疲。华尔不带刀剑手枪。他身穿一件阿尔伯特王子式的深蓝色长袍外套,扣得紧紧的,外加一条黑料子的披肩。那些认识华尔的人对他的描述是:中等个头,身材轻巧,动作敏捷有力,具有运动员的力量;额头宽阔,眼睛黑亮,鼻梁挺直,嘴唇坚定;一头浓密的黑发披在肩上。华尔是战场上的一个奇人,终究要被他的属下设想为传奇人物。他们认为他不可能被俗世的人击毙。

    华尔现在有了一个团的训练有素的士兵,他们随时可以投入战斗。他还有一个团在训练之中,他又在招募第三个团。他的部队忙于对付太平军,因为后者正从四面八方逼近。华尔在上海周边的战场上安排了几支快速部队,忽东忽西地攻击敌军,不断袭扰他们的交通线。1862年2月15日,太平军对上海发起攻击,被华尔的火炮及英法联军击败,于是撤退。然而,撤离上海的这支太平军不过是暂时退后。忠王麾下的江苏太平军人数众多,决定要不惜一切代价占领上海。

    1862年2月21日,华尔觉得他有足够的力量向太平军进攻,于是向高桥推进。这是一座四面有墙的小镇,在上海北面的浦东半岛上占有重要的位置。华尔的部队乘坐炮船抵达高桥溪的港口(据江苏巡抚薛焕所奏为“天镫港口”。——译注),在这里碰到了水上木桩。华尔的舰队发射了几发炮弹,把太平军从溪口赶进了镇子附近的一座壁垒。在华尔进军的道路上,撤退的太平军摆上了棺材和树干,那些棺材里面的死人已经换成了泥土。华尔1500人的中国人部队得到700名英法官兵在左右两翼的掩护。他的部队有7门火炮,已经通过浮桥运过了壕沟与其他障碍物。大炮首先开火,然后华尔下令上刺刀冲锋。

    华尔冲在前面,挥舞着藤棍,抽着必不可少的方头雪茄。他的部众冲过了所有屏障,横扫他们前方的敌军。爱德华·法尔思德上校说:

    我们的进军遭遇到5000名太平军,他们在距镇子约3里处占有一个阵地,在那里修筑了一座坚固的壁垒。这是一个愚蠢的办法。我们由1500名训练有素的中国官兵组成的攻击部队以一往无前的士气向他们冲过去。我们的攻势十分凌厉,不但夺下了壁垒,还在经过激战之后在通往镇子的公路上追逐惊慌失措的敌军……从壁垒到镇上有3里长的公路,这条路变成了一个屠宰场。敌人在路上挤作一团,我们的射程太近,每一枪都能执行可怕的死刑。太平军已经失魂落魄,我们在抵达镇门时没有遇到任何抵抗……太平军被彻底击溃了。敌军撤退时太惊慌,他们的恐慌感染了全军。在镇子的南门口他们互相踩踏,争着逃命。但是一旦出了镇子,就只有黄海的海岸在等待他们,死神张开双臂站在沙滩之上。我们这点兵力把敌人逼得太狠,太平军没有时间登上他们的船只。他们在绝望中跳进海水,大批官兵呛水而死。

    在这令人惊骇的一幕上演时,一艘香港汽船正好经过那里,乘客中有乔治·弗雷德里克·西华德,此人后来担任过多年的美国驻华公使,但那时刚刚在服兵役。他眼前的场景是对他来到未来家园的可怖的欢迎。淹死的太平军估计多达1万人。许多牺牲者已经重伤,无法游水;还有一些人在逃跑时被踩踏,更有一些人惊慌过度,没有采取任何措施自救。这是一个可怕的日子,那些惨叫声,那么多人临死之前的挣扎,即便在处于战斗的疯狂之中的人看来,也是令人痛心的光景。此后几天,海岸上到处都是尸体。

    在驻扎高桥的1万名或数量更多的太平军中,有几百人被俘,被移交给上海当局。第二天,华尔所部的军需官艾什利发现他们正在上海的练兵场上被集体处死。他赶紧向华尔报告,后者的抗议使清军军官停止了屠杀。

    高桥的作战大部分是由华尔的中国人部队实施的,他们当中有7人阵亡,30人负伤。英法联军1人阵亡,3人负伤。尽管英法联军在战斗中作为很少,但其与华尔的合作对他至关重要。法国和英国的军官几个月前还称他为“抢匪”、“海盗”,现在却欣然接受他为同盟者。这意味着他作为一名军事领导人受到了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