骗子为什么要穿阿玛尼?( 国庆购书读前感 下)


骗子为什么要穿阿玛尼

国庆购书读前感下

 

 

《骗子为什么要穿阿玛尼》,桦旦纯写的,日本人,怪不得名字古怪。因为日本诈骗犯比较多,所以这本书其实是一本防范各类骗术的心理学科普读物。比如,这本书提出:“为什么房产公司的工作人员最初会给你看那些高价商品房呢?”因为在心理学上,这种“开始就提供一些好的条件及信息让对方心动的手法被称为‘低球手法’”。比如某夫妇看房,以他们的购买实力,只能买C户型(当然,价格略便宜),但是到了售楼处,销售员提出,我们还有好几套样板房,可以顺便看看A户型。看了之后某夫妇发现,这套房不仅宽敞,内部设施也几近完美,当然,一分价钱一分货,售价几乎超出他们的预算一倍。于是又看了B户型,位置很好,周边宁谧安静,房间比C户型多出了一间,当然,预算也多出了一些。

你说这对夫妇最后会选哪套房子?当然是预算超一点的B户型了!就算没有能力购买,如果我们净是看到一些价格昂贵的高价品的话,我们最初想选的东西就会显得相当廉价。所以,无论卖房子还是卖手表,无论是卖汽车还是卖衬衣,总是要从贵的往便宜的开始介绍,房地产商做样板房,总是会选一套最好的户型去做,道理就是这个。

那为啥骗子要穿阿玛尼?因为“对于那些广为人知、价格较高的物品,人们很难依照自己的想法对其否认,常会不由自主地随大溜接受别人对此物品的评价”,这在心理学上叫“威望效果”,穿一身阿玛尼,手持万宝龙,拿的计算器都是IPAD,告诉你颛桥也要卖7万,你不由不信啊!因为这借助了“品牌威望效应”,地产品创刊号里,仁恒的姚伟示有篇文章,讽刺某些开发商的样板房,“我的门用美国进口的防弹门,十吨黄铜镶钻石,成本超过100万;我的地和墙贴满意大利进口的大理石,一个项目挖掉意大利一座山;我的橱是德国进口的嘎嘎拿,全世界除了迪拜就是我;我的顶是一公斤黄金贴的箔,金灿灿天天住在夜总会”。这也是在利用“威望效果”。

书里拆穿的骗术还有好多,颇值一观。

 

《寻找韩国之美的旅行》。韩国的大帅哥裴勇俊写的。曾看到过一篇文章,叫《有一种经济叫裴勇俊经济 出口日本创汇10亿美元》,大意是凭着《冬季恋歌》的播出及裴勇俊在日本的号召力,为韩国经济贡献了不下10亿美元的收入:“以裴勇俊的形象为模特的商品销售和因参观电视剧拍摄地而增长的日本游客人数,到年终总的效益达到2.3万亿韩元。从20034月到10月,韩国的日本游客人数比2003年同期增加187000人。自从20037月裴勇俊代言了Otsuka制药公司出品的‘OronaminC’饮料广告后,4个月的时间里,他为7个厂商的9种产品拍摄了11个商业广告,包括SonyaihatsuLotte等等。以裴勇俊为代言人的产品收获甚大,销售额平均增加了30%。”——文化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

某次在日本的记者会上,有人曾经向裴勇俊提出这样的问题“你有没有想要推荐的韩国旅游景点或者名胜古迹?”他当时没有作答,因为他自己也对祖国的文化了解不多,很惭愧。后来他经过长达一年时间,创作了这本书,除了文字,《寻找韩国之美的旅行》里所有的照片也是裴勇俊拍摄的,里面介绍了韩国的家常便饭,韩服、泡菜、漆艺、茶、陶瓷、韩屋、韩文、黄龙寺、弥勒寺、景福宫、国立中央博物馆、首尔、庆上北道、京畿道、江原道、全罗北道等等;说实话,我不觉得韩国的文化有多牛叉,全是学我们的,不过我觉得裴勇俊写这本书的立意值得尊敬,反观我们国家的艺人,除了汪涵写过一本《有味》,介绍了一下传统手工和艺术外(而且限于湖南靖港),其他没有。怪不得韩国能把端午节申遗,除了刺激我们端午节开始放假之外,我们其他也没啥作为。

 

《太监谈往录》。里面有太监信修明遗作,《宫廷琐记》,记录了信修明24年苦命的太监生活,也从他的眼睛看到了皇宫的另一面:皇帝后妃之困窘、太后生活起居、宫中规矩、升平署、民国早期之皇宫、选秀女异于前代等等,还有两篇,一篇是《清宫太监回忆录》,讲难忘的酷刑,慎刑司、进宫和拜师父、御前太监一天的生活、亲眼看见珍妃被丢在井里等,一篇是朱家溍帮忙整理的《太监谈往录》,主要关注宫内的饮食生活,如畅音阁演戏、乐寿堂传膳、太监厨役住处等等。这些文章以前我都在《文史资料选辑》中看到过,不过这本书是浓缩了“太监”这个关键词。

读这本书的好处是,大家不再会为了某个宏大的愿景挥刀自宫,因为你们在电视剧里看到的太监们和太监生活全是假的,真的太监很惨的;

读这本书的坏处是,今后你越发被家里人讨嫌,因为但凡在电视里看到辫子戏,你就会不停的说这是瞎编的那是瞎造的,因为全部不对,无论服饰、礼仪、称呼、管理架构全部满拧,几乎没有看到过对的。我也奇怪了,为啥这类史书俯视可见,编剧导演就不去认真的看看呢?

 

《往事不忍成历史》,阎明著。一个“四野”后代的亲历与见闻。说实话,写的不咋的。因为绝大多数,都是正史,广见于各种教科书和回忆录。唯一有意思的是,关于文革时鼎鼎大名的“一号号令”,后来大家清算林彪,说“一号号令”是林彪“反革命政变预演”,其实是阎明的父亲,阎仲川,当时在总参任分管作战的副总参谋长,接到黄永胜传达的林副主席几点指示,对记录稿稍作整理准备下发的时候,值班参谋问按什么顺序编?因为阎仲川考虑是“前指”(中央军委前进指挥所)开设后的第一个指示,说“就从一号编起,叫‘一号号令’吧!”于是,这个鼎鼎大名的一号号令,就在阎仲川和一个值班参谋手中产生了。

后来一号号令变成整人工具后,阎仲川被关了8年,他凭记忆,常常和专案组顶牛,他说“一号号令”绝不可能是背着毛泽东擅自发布的,因为武装斗争起家的毛泽东对军事的关心非同一般,他可以不当国家主席,但是一定要当军委主席。文革期间,连调动一个营、一个连都要经过他批准。部队每天搞个五公里越野,连队炊事班搞个野炊训练都要报告毛主席,搞得毛自己都烦,后来军委办事组研究并报主席同意,部队在营区五公里以内的军事训练报总参作战部备案即可。可想而知,一号号令这样的大动作怎能瞒得住毛?既然未经毛泽东同意和批准,他知道后又为何不予撤销而仍让其继续执行?拿一个战备命令的编号大做文章,实在令人“匪夷所思”。

没啥匪夷所思的,把老人家往皇帝那里想想就行了,“一”这个字,岂是能随便用的?

 

《萨书场》,萨苏。我还看过他其他几本书,《尊严不是无代价的》、《与鬼为邻》、《国破山河在》,作为一个在日的中国人,从日本找出资料、找出故人来研究中日战争,文风“亦庄亦谐,举重若轻”(这也是我向往的文风,正在努力)。这本书既有抗战秘闻(说是密闻,主要是萨苏擅长从日本史料角度揭秘),也有今日日本,还有文化随笔等。十分好看。

 

《别跟我说你懂日本》,王东著。我觉得日本应该没人会懂。可偏偏封面写着:看完这本书之后,你可以大声说,谈到日本,我还有什么不知道的!翻了翻,多有创见。买下待细看。

 

《风云侧记》,袁鹰。据说是禁书,但是我还是公然在季风书店买到了,不过仍然是200610月的第一次印刷,以后让不让印我就不知道了。网上可以查到——《文汇报》引述境外媒体此前报道,中国新闻出版署副署长邬书林日前在出版部门举行的通风会上公布一份“2006年出版违规书选名单,包括章诒和的《伶人往事》,人民日报退休编辑袁鹰的回忆录《风云侧记》,原中央电视台记者撰写的《我反对,一个人大代表的参政传奇》和长篇小说《一个普通中国人的家庭史》等八书。对此,该负责人说:“境外有关禁书的传言时有出现,也许又是某些人在捣鬼。

人都是有逆反心理的,本来一本白头宫女话玄宗的回忆录,疑似被禁,大家都想读一下,我也是。初中课本里,我们读过他的《井冈翠竹》,早没印象了。在这本书的小跋中袁鹰写道:多年来,一直受“教育”,“战战兢兢”的“唯恐不够格”。“风起云飞、浪潮汹涌之时,报纸编辑必然在其中翻滚泅游,不仅躲避不了,而且要迎头赶上,争先恐后。做弄潮儿也罢,做吹鼓手也罢,反正都有你一份。” 人民日报副刊是一个很深的江湖,周扬、武训传、批红楼、邓拓……本书都有所记,但是我觉得比起韦君宜的《思痛录》,终究只是侧记而已。

 

《风马牛——冯仑和他的快意人生》。看过《野蛮成长》的,这本一定也要看一看。百度上说这本书“是冯仑在《风马牛》电子杂志中的精彩文章的结集,广泛探讨了诸多历史事件、人物、社会问题、企业管理等方面的内容。特别是对人文历史的关怀与反思颇具冯氏风格,而关于董事会的诸多内容,也是国内企业家和股东极少涉及的话题。《风马牛:冯仑和他的快意人生》语言坦率、风格鲜明,是继《野蛮生长》之后关于冯仑最重要的作品。”书里还有光盘呢!

中国房地产圈名人,就像香港的电影圈一样,名嘴后继乏人,像冯仑、潘石屹、任志强,如果出现在一个论坛上,这个论坛的档次就相当于大片了,就像把金城武、刘德华、李连杰集中在一起一样(投名状?)我多次看到这几个人的风采,冯仑是最有名士派头的。

 

        《领袖们》,尼克松的名著。不是指冯仑、潘石屹、任志强,是对丘吉尔、戴高乐、麦克阿瑟、阿登纳、赫鲁晓夫、周恩来等人的回亿,大学时曾经读过。值得一读的好书。尼克松人品虽然差点(我觉得他人品差,完全是因为电影《尼克松》,安东尼·霍普金斯扮演的尼克松,让我老有沉默的羔羊的感觉),但是不失为一个伟大的政治家。

 


《贺友直画老上海》《弄堂里的老上海人》

前几天看报纸,说有一个素来享有“人肉照相机”称号的Stephen Wiltshire来上海了,“这个现年35岁的自闭症天才画家,曾仅用在直升机上对伦敦的‘惊鸿一瞥’,便在后来的五天里将所见18公里范围内的伦敦画出来。经专业建筑师检验,他笔下的伦敦不仅远景透视比例准确,连楼房的窗户数量也跟实物相同。此后,纽约、东京、法兰克福、多伦多、悉尼、耶路撒冷、罗马、杜拜等世界著名大都市相继邀请斯蒂文前往,重现伦敦壮举。”上海也不例外,请来了人肉照相机来画今天的上海。

其实我们也有国宝的,贺友直先生。他画老上海的梳头姨娘,擦背扦脚,缝穷织补,白相人,瘪三,赶猪猡,拿摩温、康百度、西崽、老鸨……,以前看老上海的纪录片,因为每格胶片的原因,人物都是一跳一跳的,即使高清晰还原的电影(如色戒),也没有办法非常清晰的看清楚,当年上海滩的形形色色,到底是啥样,到底是啥意思。贺先生在《贺友直画老上海》中做到了。至于《弄堂里的老上海人》,简直就是老上海版的清明上河图,非常有纪念价值。

 


《梁任公先生年谱长编》、《陈寅恪先生年谱长编》

虽然是现在编的书,但却是繁体版。好像不繁体,就对不起“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可惜王国维、赵元任两位先生的年谱场边我还没有买到。可能出于“威望效果”,现在的清华和北大老是把自己和当年的清华和北大相提并论,搞得好像是一所学校似的。其实建国初的院校调整,老北大老清华的寿命已经结束啦,就算有些余孽,也是在台湾。

所谓年谱长编,就是以两位先生的年龄为轴,记录每年的大事记。因为很多都是自己的文章、信札、演讲、日记摘录,比起传记来,资料相对一手。笔端常带感情的梁先生我是非常敬仰的,傲气一直保持到终身的陈先生我也是非常投地的,说起陈先生,当年我年少无知还爱显摆,跟一个同学说“陈寅格如何如何”,那厮不动声色的说,“那字念恪,que”,现在我这哥们已经是中国考古界的少壮派啦。

 

《百年衣裳——20世纪中国服装流变》。袁仄和胡月著。有次在重庆的夜场听了个段子,说起改革开放以来的泳装变化,说以前是扒开泳装才能看到屁股,现在需要扒开屁股才能看到泳装。这本书有385张图像,有伟人的历史照片(伟人也要穿衣服,也有喜欢的样式,比如毛泽东就比较喜欢袖子长的衣服),有普通人的家庭写真,还有服装实物和老月份牌画,文字纵横开阖,20世纪是中国社会激荡的百年,清朝、北洋、国民政府、抗战、内战、建国、文革、改革开放,新旧观念的混杂、东西文化碰撞,都可以在服饰上看到变化。

 

Re_没有代表作》,聂永真。和我一样大的台湾著名平面设计师。这本书主要是他给黄立行、王力宏、张惠妹、曹格、五月天、林宥嘉、周杰伦、孙燕姿、S.H.E、潘裕文、Joanna等设计的唱片封面的结集,设计的很有腔调,读这类书,对自己平面设计的评判水平很有帮助,为啥?因为我们的客户喜欢什么样的封面,代表他们容易被什么的说辞说服,有的时候和广告企化公司说我想要一种什么样的楼书的时候,见多识广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素质,前段时间我还买了一整套的《PAPER》,04-09年的。我觉得台湾设计还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

 

《财报就像一本故事书》。我总觉得财务部同事是另一种人类,每次她们发给我让我填经营分析表的时候,我都觉得那一张张环环相扣的报表,除了营销部分,我实在弄不清楚其他表啥意思,拿地的时候,集团领导问财物部数据时,好多数据的意义我也很懵懂。为了我能“逐渐走上领导岗位”,这本自称就像一个故事一样能让我们读懂财报的书,“非财务专业人员的最佳入门读物”,我还是要认真学习一下的。



《天真本色——十八分钟入厨通识实践》。欧阳应霁的新书。之前我买过欧阳的的书,这本书教了40道菜,每道菜不超过18分钟就能做成,对于我们这种忙的要死却又渴望“家庭生活”的人,无疑是雪中送炭。其实我们李总有句名言:现在又不是三年自然灾害,谁稀罕你一顿饭,你请人家吃饭人家肯来是给你面子!我其实不大愿意突然接到一个电话说晚上有没有时间一起吃个饭,除了熟人,一般我都婉言谢绝。我现在也觉得,什么饭都不如自己家的饭好吃,都不如自己做的饭好吃,至少卫生可以保证不吃到地沟油哈,不过做饭和功夫茶一样,都是通过仪式,让心静下来,18分钟已经是不能再短的做菜时间了,再短就不如去买个汉堡啃啃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