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会计教学改革浅议


高职院校会计教学改革浅议

       社会的发展,同时也对会计毕业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根据客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以技术应用型的会计人才尤为重要。按国家规定的培养目标,针对目前会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职业岗位为课程目标,以职业标准为课程内容,以教学模块为课程结构,以最新技术为课程视野,以职业能力为课程核心,以双师型教师为教师主体的会计教学改革思路。

一、会计专业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会计教学方式单一。在会计教学上,主要采取满堂灌填鸭式”的旧框架,即以教师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依据。教学当中缺乏师生间的互动,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不能进行积极思考,从而不能调动学生地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得教师的教学工作很被动,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学生上完课就将教科书扔一边,知识点掌握情况也很不乐观,往往出现学到后面就将前面的知识全部忘光的现象。

(二)教学内容陈旧,课程设置不尽合理

1、教学内容陈旧,跟不上新制度改革的步伐和企业需要

1993 年我国会计与国际接轨以来,会计领域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大变化,开始是两则两制颁布实施,后来又陆续出台了一批新的会计准则和大中型《企业会计制度》 及《 小企业会计制度》 ,20062 月,财政部发布了新的会计准则,并于200711日起在上市公司中执行,从此,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实现了全面接轨和过去的会计准则相比新准则都做了较大的改动。但目前的教材内容还是旧内容,失去了时效性。

同时,学生在课堂上学的知识没有适应企业的需要而改变,很多知识点对于企业来说已经是很落后的知识,并且有的知识点已经被淘汰,但课本中仍然将这些内容列出,还要求学生重点掌握,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学生,并且导致学生对课堂所学的知识,产生怀疑。

2 、课程设置陈旧。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的会计课程设置基本上和传统的专科院校差不多,甚至是本科院校的压缩饼干,没有突出职业技能特色,专业课所占比重较大,而相关学科比重过小,实践课所占的比重更小,学生只局限于课堂上理论知识的掌握,而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实际应用能力更差,导致很多毕业生到了工作单位面对繁琐的会计工作感到不知所措,许多实际工作无从下手,不能独立完成。而且会计课程内容在设置上存在许多重复现象,许多会计科目忽视了彼此间的联系在课时安排上却按照完全独立的两门课程安排,任课教师之间也缺乏沟通和交流,如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都存在这样的间题。因此,迫切需要优化课程设置。

(三) 会计教学手段落后。虽然现代教育逐步引人了幻灯片、电视录像及多媒体教学软件等演示教学,但一本书、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仍然是当前会计教学中的主要教学手段,并且学生特别依赖这种教学手段,这也是多年教学形成的习惯性模式。这样的教学手段己经不适应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这就迫切要求我们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适应不断更新的会计内容。在会计教学过程中,很多情况下会到多媒体和幻灯片,比如很多票据和凭证,学生在课本上看不到,也不理解,那么在有多媒体的情况下,就可以利用幻灯片将这些票据和凭证放给学生看,让学生对这些以后工作中要接触到的票据和凭证做一个深入的认识和理解,这样效果要比老师光靠嘴说好很多。

(四)会计教学实验比重偏低。会计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课程。对于会计学科的学生来说,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是同等重要的,我们培养的会计人才面临着一毕业就要从事会计工作的局面,这样对他们来说实践知识就显得更为重要了然而,我们清醒地看到:当前会计教学中存在着教学实验比重偏低的清况。我们可以看到与实验有关的硬件设施跟不上,不能满足学生进行实习实验的要求,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懂得基本的会计理论,实践动手能力很差.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低。

二、会计教学改革的基本设想

(一)、优化教学内容、调整课程设置

多年以来,高职会计专业的教材和教学方法没有多大革新,在教材的编排上,仍然以制度或准则加解释为主,以为这样便可以使书本知识具有可操作性,能够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然而事与愿违,学生从一开始就陷入对会计处理的具体描述之中,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无法理解各种会计处理方法背后的内在规律,导致对没有学过的经济事项的帐务处理一筹莫展,无法应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既是适应用人单位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需要,也是适应学生创造能力培养的需要,社会经济活动纷繁复杂,会计处理千变万化,会计教科书不可能对已发生和将要发生的一切叙述详尽,这就要求学校创新教材、精心编排教材内容,突出规律性内容,缩减不必要的重复,锻炼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也锻炼学生适应能力。

为实现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科学化、合理化,我们必须更新教学内容,合理设置专业课程。首先,在课程设置上,合并、压缩必修课程,克服专业课程间的内容重复现象,拓展会计相关学科教学,如经济学、金融学、法学、管理学以及应用数学,同时为了适应未来经济发展的需要,还应增设诸如人力资源会计、网络会计等新兴选修课程,以及国外会计制度、法规和国际会计发展趋势、会计专业知识、国内会计制度改革动态等前沿性的专题讲座,使学生在选择课程的空间大大增加,拓宽知识口径,扩展学生的基础知识范围,以适应知识结构多元化的人才培养目标。其次,在教材内容上,增加基本理论、基础知识的比重,便于学生从源头上理解会计学,使他们在学习中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另外,会计教材应当注重实践和理论相结合,增加案例和实务模拟内容的比重,以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和决策能力。
(二)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的革新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会计管理职能的进一步加强,高职会计教学,应广泛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创造新的教学方式。

 1、建立新的教学方式

1)演示教学方式。演示教学方式是指教师将某些会计理论、会计方法和会计实务,利用计算机网络教室、会计教学软件和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讲解。例如:教授凭证、帐簿的格式和填制方法,可以使用某些高校已制作出的多媒体课件,通过这种动画、图片、声音相结合的形式,使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又如:用会计教学软件将编制凭证、登记帐簿、编制报表的全过程演示出来,与教师的讲授相配合,使学生全面掌握会计核算程序。

2.)交互探讨教学方式。为了培养学生灵活运用专业理论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适当采用讨论的教学方式。例如:学生学习了《财务管理》课程的财务分析一章后,可以向学生提供某一企业连续两个年度的会计报表资料。将一个班级的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小组为单位,集体讨论该企业财务状况的好坏,和经营成果的变动,最后由老师评价各小组所做的财务分析的质量。当然,实行该种教学方式也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例如:讲授《财务管理》中的财务预算一章,可安排某一组的各个学生分别在各自的计算机上编制生产预算、销售预算、采购预算、现金预算等。当编制现金预算的同学需要其他预算时,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向其他同学获取信息,然后完成现金预算的编制。

2、改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课堂教学要用启发讲座式的教学方法代替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改变过去上课听讲义,下课背讲义的学习方法,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压缩传授知识的时间,增加能力培养的时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培养的学生由知识型转变为素质能力型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帮助学生找到实际生活中必要的思维技能,才能使学生从事将来的工作得心应手。教师在讲授会计理论时,还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使学生有足够的实验和社会实践时间,把书本知识变为实际工作能力

职业教育应以能力(含智能和职业综合能力)为基础,以学生学习掌握职业技能为重心,在教学的时间安排上,要增加应用课程的比重,加大社会实践教学的力度。针对这种要求我们大力推行案例教学和模拟教学,最好能建立校外会计实习基地,能建立与本地地税局、国税局、财务局、税务事务所等单位友好支持单位,能让会计专业课老师的实践能力进一步提高,能让学生到企业、税务事务所等单位进行参观实习,真正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从而使学生毕业后就基本能顶岗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注意到,现行的会计实践性教学中往往不重视出纳岗位和税务会计岗位,对其工作职责、工作内容不明确,学生在实习中也很难真实地接触企业的这两个岗位,通过教学改革,在实践性教学中笔者专门设置了这样一些职业岗位,分别让一部分学生担任出纳人员和企业办税人员进行职业岗位模拟实践操作,让学生知道出纳人员要做些什么,如何做,企业办税人员如何在每月填制纳税申报表进行纳税申报、缴纳税款。

会计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和专业,必须注重应用能力、运作能力和职业素质的提高,注重模拟、实训、实践等环节的教学,才能培养好用、顶用、耐用的,面向一线的兼用型人才。通过模拟某种真实的企业环境。列举大量的案例提高学生对会计的感性认识和领悟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适应工作的综合素质。在案例分析与讨论中让学生亲自进行全环节的模拟操作。将学生自由分组,在教师指导下共同合作实施某个项目,这样小组成员不得不团结、协作,师生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教师不再是单纯的讲授者而是变成一名指导和协调人员,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都处于积极参与的状态,而不是被动地接收。学生在模拟某种真实的企业环境中从各类原始凭证的取得到对原始凭证的审核、筛选再到会计凭证的填制、审核、汇总、装订、登记账簿及填制三张主要的会计报表,并对报表上的某些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依次完成整个会计核算程序。我们再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学生的作品作为案例,将其展示出来,让学生对他们自己操作的结果自己找问题,分析错误的原因。同时注重实行岗位轮换制度,解决学生对各个工作岗位模糊认识的问题,使他们能够熟练掌握各个岗位的工作职责、工作内容及其操作方法和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