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商业世界要不要江湖思维


国美事件不完美收官,到现在已经不可避免地演变成一个既一本正经又滑稽好玩的桥段。说严肃是因为这是一场事关资本与职业经理人之间的意志抗争,而这个话题被人们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地争论了好些年。说滑稽则是因为对决双方到了最后已经逐渐有了“不蒸馒头争口气”的江湖思维——还有,围观者的态度也是滑稽因素之一。

我们养成了一个习惯:每至商业世界争吵不能平息时,我们通常会向过去中寻找相似案例,而不是问道未来。八年前,新浪网刚刚崭露头角,新浪六人董事会将时任CEO的王志东杯酒释兵权。彼时,“王志东出走”也曾引发过一场全民讨论。类似的桥段还有张树新、屈云波、王峻涛……被称为“感性CEO”的一代中国职业经理人们,大多销声匿迹、不知所踪。

传统告诉我们,职业经理人“不忠”,结局一概如此。资本力量更加强势,传统不容颠覆。倘如创始人恰好又是大股东,则更是老子说了算。

传统的意义是什么呢?传统的意义仅仅在于标识了我们从何而来,并不意味我们必定向何而去。判断是非曲直,更不能全然倚靠不甚靠谱的“反正我觉得”。我们对传统仰之弥高,也对不作为但手持股权的股东们怀有景仰,但就算问道历史,全球500强中又有多少基业常青的公司,是全然倚靠家族力量做起来的?

请容我说一句大实话,围观者中的大多数是没有独立思考的意识的。许多时候,他们高尚但并不聪明。索尔·贝娄说“毁灭总是轻易和寻常的”,看着门户网站上黄光裕十倍于陈晓的票数对比,我就想,幸亏没让他们去香港铜锣湾参与决策,他们想过国美的未来吗?为什么他们总是很擅长随手就灭掉那么一些理智呢?

如今我们生长在一个有比较的世界里,终于知道了逻辑的力量常常比情绪要来得迂缓漫长。股东们理性地拒绝了一个律师作为国美总裁的可能,这是商业理性的选择。股东的选择代表了某种程度上的公众利益。而公司作为一个组织存在,意义正在于此——公司没有让任何人都觉得情绪上很爽的义务。

悲愤出诗人,但悲愤却是商业理性的天敌。遗憾的是,仍然有许多观众对此所知不多,在这个案例阶段性终结之后,仍然抱有看客心理而不是学习者的态度。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选择在这个时间做封面报道的全部原因。报道并不完美,但如果能引发一些理性思考和学习,便已足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