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赵作海转型替人维权:打官司永远不会收费
早报记者 简光洲
被关了11年的“名人”赵作海昨天(10月13日)来到了上海,这也是他第一次来上海,赵作海来上海是替人打官司维权的。半年前的5月9日,曾因杀人罪被判死缓的河南商丘农民赵作海被无罪释放。
几天前,赵作海初次出山到开封替人维权。老赵代理的是一起发生在21年前的命案,被害人家属称凶手至今逍遥法外。听过案情后老赵为当事人的冤屈感到非常气愤,于是答应以“公民代理人”的身份帮人打官司。这也是他第一次听到“公民代理人”这个新名词。
媒体对赵作海出山后的第一战进行了大量地报道,没过两天,他又来到了上海,这是他出狱后帮人伸冤维权的第二站。这次老赵代理的是奉贤区柘林镇以自己签定的合同无效为由赶走木材经营户的案件。
不过,这次因为法官没有认可老赵的公民代理人身份,让他在许法庭上没有插上一句话,以至于“英雄无用武之地”。老赵对于第二站维权受挫似乎并不泄气,他说他就是来监督的,就是“让大家来评评理”。
昨天上午9时,穿着一身蓝色西装,头发染黑了的赵作海递上身份证办理进入奉贤区法院手续,由于临时身份证过期了差点没能进场。他解释说出狱后才半年,长期的身份证还没有能办下来。
当赵作海穿过法院的安检门时,警报铃声叫个不停。安检员让显得有些紧张和手足无措的老赵掏出包里的东西,旁边的人赶紧对安检员解释说,老赵出门不多,对于规则还不太清楚。老赵背的耐克包是儿子送的,包里有个塑料袋,装着厚厚一沓全国各地记者的名片,还是报导过他的报纸。
9点10分,开庭后,法官没有认可赵作海的公民代理人身份,于是他只能坐在庭下,近两个小时的审理过程他就一直“插不上话”。
庭审后,记者对赵作海进行了采访,这时,他显得比法庭上轻松不少。他表示,对于这次维权受挫他并不感到灰心,今天他主要是来进行监督的。
我主要是来监督的
记者:你自己在牢里坐了11年,出狱后却开始替人维权了,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想法?
赵:我自己也是受了冤枉,现在还有很多人受了的冤无处伸,这样的人还很多,很多人来找我,于是我就想帮帮他们。
记者:你觉得你能帮他们做些什么?
赵:其他的还是不能帮,可以给他们指一条路。
记者:什么路?
赵:我认识很多记者啊,领导啊,帮他们说一说,传下话,尽量让这些冤案提前解决了。
记者:你觉得领导会场卖你面子吗?
赵:不卖的话,我就给记者说,让老百姓都知道这个冤案,让大家都来评论啊。
记者:今天上午在奉紧法院开的庭上,法官没有让你说上一句话?
赵:他们不让我说了,我能说啥啊?
记者:法官没有承认你的公民代理权?
赵:是的,法官说我的代理人有了两个委托人了,他们搞错了,估计是故意不想让我开口的。
记者:是不是觉得英雄没有用武之地?
赵:来了我就心里想,你在河南有说话的能力,来了上海就可能没有说话的能力。但是我来了后也可以听一听,听法官怎么说的,是不是有不对的地方,我做个监督吧。
记者:你怎么监督?
赵:人家都有律师,还有委托代理人,我来得最晚。
记者:你昨天晚上9点多才赶到上海,有没有来得及看案卷?
赵:主要是听他们说的。
记者:你觉得案情你听明白了没有?
赵:听明白了。说的是奉紧区柘林镇违法赶走木材经营户的事。政府部门自己先把土地承包给人经营,现在又说自己没有发包资格,要求收回来,这是明显赶人走嘛,政府得说话算话。
记者:今天你都没能插上话?
赵:你插好还好,没插好不也不好嘛。
记者:你昨晚才来,这么短的时间案情都弄明白了?
赵:9点多钟到,研究了两三个小时,洗个澡就到十二点了。
记者:假如今天让你辩护的话,你觉得你有信心和把握没?
赵:那人家还有律师在呢。就算说话也不能乱说嘛。你只能起个监督的作用,觉得他哪句话说得不对时,你才说。人家如果都是按照法律办,你还有啥辩驳的?现在别人一开庭就把我掐住了,就不让我说话了,那我还有啥辩驳的,对不对?我不是一直没有说话嘛。
我去后当地领导就重视了
记者:那上次在开封替人打官司时,你有没有参与辩护?
赵:说了啊。
记者:你当时是怎么辩护的?
赵:人被打死了20年了,法院为什么不给人家判?该抓人为什么不抓人呢?
记者:公安局、检察院可能怕抓错了?
赵:不抓人,那死的人家不是要冤一辈子嘛。当地法院说让双方调解,我说如果杀了人调解就可以算了,那是不是有钱的人都可以杀人了?
记者:现在替人打官司,你是觉得自己能帮上别人了?
赵:我认识的记者多,媒体报道出来后有理可以大家评。
记者:你的意思是让公众来监督?
赵:是啊,有理大家评。但是作为一个农民来说,找谁谁不理,找谁谁不问,这我要是再不问的话,再不让记者来报道的话,怎么办?
记者:开封的这个案子,是你的第一次替人维权,你去了后,当地是不重视了点?
赵:重视了。重视很多。我没去之前就没有这么重视。都错了20年了,这回重视了。
记者:你觉得自己还是起了作用?
赵:起了作用。全国的报社都出动了。当地心里有点紧了,马上坐不住了。
记者:你以前也是被法院判了死缓,现在要经常进法庭,怕不怕?
赵:不怕,我见过的多了。在牢里时,和我关在一起的,一起劳动的有许多当官的,有县长,以前见都见不到。我关的隔壁,就是刘少奇被关过的地方。
打官司永远不会收费
记者:现有有没有收费啊?
赵:没有。
记者:就是别人帮你出出路费?
赵:是啊,总不能让我走啊,不吃饭啊,饿着帮人打官司那不可能啊。
记者:有没有考虑到以后找你的人多了,帮人打官司会收费?
赵:不收。永远不收。报纸上都登了。
记者:为什么?
赵:咱替人家问,替人家出个冤枉气就行。我冤枉十来年了,别人找到我,我给报社,给电视台,给领导说。我见领导也好见。把事情一说,把冤案解决了,这不是为人民做点好事嘛,就没想到收钱这事。
我作为一个普通的农民,人家找到我,我总不能不问啊。人家找不上领导,我去一说,找到了,把人家的事情处理了,这是好事。
记者:现在找你的人多不?
赵:多了。主要的我就问问,不主要的就算了。
帮人打官司也不能荒了地
记者:你觉得自己现在可能怎样帮别人?
赵:为老百姓出了一口气,他们对我评价非常高。从经济上我不能帮助人家,我的钱是我受冤枉的几个钱啊,是保护身体的,是养老的,从经济上我是不行。从我帮人主要是出人力。
记者:就是说花钱还是不行?
赵:对,为我儿子都不行。我都为他花了8万娶了个媳妇了。他正年轻,给他一定的压力,对他有好处。
记者:钱不能让别人管?
赵:对,得自己管,谁管我也不放心。
记者:现在的妻子管也不行?
赵:对,谁管也不放心。国家补偿是补偿给我的,别人享受不了。
记者:有没有想到以后专门替人打官司伸冤?
赵:也要抽点时间在家里种种地。地不能荒了,人家的地都青枝绿叶的,听一片大白的,人家会说你不是个懒汉也是个二流子。这个地还得种,官司还得打。
我愿意为人民做点好事
记者:你觉得你替人打官司的优势在哪?
赵:照我的看法,就是自冤案出名后,领导重视了。
记者:你以前是农民,后来坐了牢,现在又成了公民代理人,这个角色的变化能适应吗?
赵:我愿意为人民、为农民做点好事。
记者:心里会不会有压力?
赵:作案的一方肯定会反对我,受害的人支持我。但是你得向不良的倾向作斗争。打的官司多了,心理也就慢慢适应了。开始还不太习惯。
记者:有人说你从农民到公民代理人是华丽的转身?
赵:也就是压力大多了,责任大多了。人家大远路的跑到你家去了,你不问?不管也不行。
我来上海,就是来监督的,你做得公不公,让大家看看就明白了。
记者:你以前读过几年的书?
赵:没读过几年,后来当过兵。判决书意思是基本上看得懂,但是写不上来。
记者:这会不会影响到你帮别人打官司?
赵:那太影响了。谁不想学写字啊,现在丢完了。现在主要是靠别人说案子,靠脑袋。我就是帮人家出个主意,想个办法,起个监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