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公园:华润的困惑与出路
1、江景
对这个项目,我一直抱有极为浓烈的兴趣和愿望。两年前,为中海曾经进驻大石坝组团很是兴奋了一阵,虽然中海产品存在着众多的瑕疵,但站在城市资源保全角度,以及与周边华宇北国风光,东海岸与东方港湾相比,我仍然可以有足够的理由,给予中海这个项目以足够的赞赏。看完珠江两岸的城市美景,以及城市规划以后,这种感受更加深刻。
城市不需要一堵墙,或者是我们的江景资源不需要重复围城的故事。就算实在是经济的需要,我们也希望,江景房仅仅是城市的一道栅栏或者篱笆,疏落之外,能透过阳光的点点斑斑,让没有拥有江景房的人,还可以在缝隙中偷窥一下重庆的江景江貌。或者说,奢侈点的话,还可以,还能有象珠江边的建筑一样,与两江融合相生,形成一种独特的资源和景观。这其实是整个城市的奢望。
2、双碑
与功利的时代氛围相比,城市与城市建设也变得相当功利。功利的让人更加寒心。
重庆城市规划建设的第一条轻轨线其实是双碑到解放碑。其实原因很简单,嘉陵厂与重庆特钢厂,作为早期重庆经济的支柱,这里演绎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至直辖前重庆所有经济的传奇。三线建设,其实就是重工业和军工企业的建设,重庆特钢厂作为这两者的基础而显得倍加重要,嘉陵厂也因为军工优势以及摩托车在当时经济环境下,仍然是一种奢侈品而备受宠爱。
财富的传奇,其实就是产业链的丰富,翻开重庆民营企业史,力帆,隆鑫,宗申那个不是依附在摩托车行业上成长壮大的。如果没有嘉陵,建设,望江,他们那个可以自豪的说,他们还是今天的他们。失败是成功之母,成功同样是失败之母,再看看这三家,如今谁还在以汽摩配为主导产业,隆鑫转行成了地产商,宗申还在做摩配,但也开始做地产了,力帆开始转行做汽车以及其他,但不管他们做哪一行,他们都同样绝对失去了昔日的辉煌。
母以子贵,妻以夫荣。因为重庆特钢厂与嘉陵厂的辉煌,双碑,这个原理沙区中心,当然更远离解放碑中心的重庆小组团经济之一的双碑,当初是何等辉煌和荣光,虽然不能说这里是夜夜笙歌,至少也可以说是夜生活灿烂无比。
3、大石坝
这是重庆进化后没落的地域贵族之一。没落,甚至有些没落的有些让人不齿的城市地域贵族。其实拥有的都是同样的辉煌,同样的冷落。
深处闹市无近邻,家在深山有远亲。这是功利文化与功利社会最为深刻的注解。尽管是姗姗来迟,但大石坝已经出让的土地的价格,至少没有辱没或者玷污这个曾经的地域贵族,且来者都膀大腰圆,能看见面就看不见背的大块头。
落寞,不仅仅是会打击一个个体的自信心,同时也会打击一个区域群体的内居民的自信心。大石坝的消费或许就限于这种怪圈内,尽管与观音桥和沙坪坝近在咫尺,但大石坝的人似不习惯出去消费。尽管观音桥已经有号称为西部第一商圈,但大石坝的破落的繁荣兴盛不衰。这有点象古时那些破落贵族子弟,依然衣衫褴褛但却自视清高而不愿屈膝。
红石路,这条见证了大石坝繁荣的重庆第一批城市干道(第一干道为渝州路,也许红石路可以称为当时第二干道)依然显得较为宽敞,只是华丽不再,眼里不再。但红石路却依然没有失去往昔的尊严,这条已经修建了20年的道路,在没有车祸的情况下,尽管车流如织,但依然秩序井然,畅通无阻。这不能说当时道路设计者眼光高远,只能说明红石路在当时城市中的地位。
4、鸿恩寺
功利的人核心特征就是对未来的概念无限放大,对眼前存在的哪怕是极为丰硕的成果也不屑一顾。其实功利的城市也是一样。
鸿恩寺,这个被作为城市心脏,肺叶,当然还可以或者可能有更多其他的形容词,但如果要更客观的说,她只是大石坝组团中的一个山地公园。如果说公园实在有些特别,也仅仅是这个城市,从形象上需要一个符号,于是放大了的鸿恩寺在万众瞩目中成型了。
这是一个划时代的公园?这是一个充满人文气息与传说的公园?其实这其实就是一个公园,还没有建造的鸿恩寺,就算请再多高僧到此,也会因为没有历史而浮之于表面而不会让人深刻。已经建成的桂花树,不管嫦娥和吴刚的传说又多优美,但这和鸿恩寺可能依然无关。鸿恩寺公园的本性和本质,以及当今社会的现状注定了公园只是老年人的福利品。在时间成为城市中青年的奢侈品的时候,鸿恩寺很难跳出与其他公园独树一帜的不同特征。
但作为一种具有某种精神价值符号的鸿恩寺至一开始,其价值便被异化,其实有心人只要观摩观摩花卉园周围的城市住宅和住宅小区的价值演变,可能就会明白鸿恩寺的价值被无限放大到什么程度。对于这种差异,如果你一定要用花卉园与鸿恩寺拥有巨大差异来解释,我只能报以淡淡一笑。
5、开发商
这是一群,被社会憧憬,赞扬,鄙视,攻击最多的群体单位。不过这不属于本文要探讨的对象。
每个开发商从骨子里面都是追求利润最大化,不要鄙视或者攻击他们,如果你是开发商,你也会做出给他们一样的行为。商人赚钱如同婴儿吃奶一般,是本性与本能。所以你没办法责怪他们。
功利的社会,肯定不会培育出有远见的开发商。这是我自己的结论,你可以不认同,也没必要勉强自己认同。在这个信息爆炒的时代,放大对未来信息的价值和功用,是所有开发商都在利用的一种成功法则。
不管他们拥有多么宏大的背景,不管他们拥有多么强烈的愿景,不管他们拥有多么强大的实力,他们依然会面对残酷的现实—成王败寇,因此谁也不会去冒险,谁也不会去独辟蹊径。走捷径,或者是更捷径,是每个开发商都在谋思的出路。
这个时代,不再崇尚阵地战,崇尚的只是奇兵。或者冠冕的说,叫出奇制胜,出新制胜。但这似成了一种懦弱的孱弱的借口。
进入大石坝的开发商,不管是保利,东源,还是首创。都宣称他们是鸿恩寺组团。大石坝,跟他们无关。
6、华润中央公园
或许是因为之前的失望,导致了对华润的更大的期望。如果要让大石坝不再地图上被遗忘,大石坝需要一位救星,或者是一位英雄,站起来振臂一呼。我就来自大石坝,随后引来应者云集。
中央公园从地狱划分来说,有点模糊,从组团位置来说,他属于地道的大石坝版图,但从地产板块来说,她可以划为滨江组团和鸿恩寺组团当中。或者说滨江组团与鸿恩寺组团的交叉处,意味着既拥有到鸿恩寺便捷的区域,也拥有江景房的无限美景。
华润集团,经过谷歌收索,我发现其有99%的资产属于国务院。我不知道其是否准确,但他肯定属于一个地道的央企,这点毋庸任何质疑。
同样是央企,华润与中海,招商,保利有着不同的地产产品路径。相对而言,保利更注重成长速度,从保利2006年上市以来,其股本扩张速度达到7倍变可以充分说明,过分快速的扩张注定了保利五精品,这是2003年我到广州看盘就得出的结论,今天依然没变。
招商有些小众,这与招商历史与控股股东有着莫大的关系,招商局守着寸土寸金的蛇口地段,铸就了招商的精品策略,因为地贵,无法完成低容积率产品的豪宅。只能走高容积率豪宅路线,因此招商大多数产品都属于高层豪宅类产品。
中海显得更为复合和综合,产品线最宽,不仅别墅住宅类的一号产品,同时也有商业,也有国际社区这类高层产品,地段选择一般都选择在城市资源稀缺地域。中海的印象有点象一个理性的商人。
华润呢?收索我印象中的华润,有万象城和24城与翡翠城三个典型的产品。万象城是属于商业地产,奢侈品类经营场所,代表当然是深圳万象城。翡翠城与24城很难说有自己完全的产品界定。从这个角度来说,华润在住宅产品中走了一条产品特色并不突出的路线。但每个成功成熟的企业,都有自己的成功路径。与保利速度不同,华润更追求细节的打造,华润的产品不能说个个是精品,但至少都是上等品。与招商过分专注小众群体不同的是,华润在追求精品的时候,将眼睛放到了更多的居住者身上,或者我们可以说华润做的是大众需求的精品,这样可能更为贴切。
在一个模糊的地域,而拥有一个并不以产品外在气质取胜的历史与个性的开发商。一边是迫切需要一个开发商站出来对区域进行拯救,一边是市场通行流行的功利主义成功路线。华润,你到底会给我们留下什么样的印象和给这个区域创造什么样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