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高新生数学衔接教学的新实践


职高新生数学衔接教学的新实践

——“有轨尝试学习”的实践探索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众所周知,职高新生是初三中考选拔后进入我校的学生,学生的思想文化基础比较弱、学习意识不强、学习能力参差不齐,给教育教学起点和目标的确定增加了难度。高一新生感到数学难学的原因如下:

1、 初、高中教材间衔接不够紧密

    初中教材偏重于实数集内的运算,缺少对概念的严格定义,对数学定理没有严格论证,或用公理形式给出而未给出证明,推理论证不够严密。高一数学使用了新教材,教材内容作了较大的改变,新教材融进近代、现代数学内容,精简整合传统高中数学内容,与旧教材相比,教学内容增多,与初中阶段的课程相比,其教学容量和教学难度大为提高。而高一教材第一章就是集合、映射,紧接着就是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分类问题,函数的性质又是一个难点。教材概念多、符号多、性质多、定义严格,论证要求又高,这些都是高一学生感到数学难学的客观原因。

 2数学语言在抽象程度上的突变

     不少的学生反映,集合、映射等概念难以理解,觉得离生活很远,似乎很“玄”。确实,初中与职高的教学语言有着显著的区别。根据初中学生认知结构的特点和思维能力的层次,初中教学主要是以形象、通俗的方式进行表述的,并且学生也较多的以感性认识作基础。而职高教学一下子就触及抽象的集合语言、函数语言、逻辑运算语言,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不适应。因此,学生感到职高数学难学,一旦产生这种畏难心理,学习数学的信心就会受到挫折,缺少内在动力,学习落伍就在所难免了。

 3、思维方法向理性层次跃迁

      通过个别问卷调查,职高新生数学难学的还有一个原因是职高数学思维方法与初中阶段大不相同。初中阶段,很多教师为学生将各种问题建立了统一的思维模式,如解分式方程分几步,因式分解题先看什么,再看什么,即使是思维非常灵活的平面几何问题,也对线段相等、解相等分别确定了各自的思维套路,因此,初中学生学习惯于这种机械的、便于操作的定势方式。而职高数学在思维形式上对思维能力提出了高要求,他们的能力发展是渐进的,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这种思维能力要求的突变使很多职高新生感到不适应而导致成绩下降。 

由于职高生的多元性和特殊性,初中阶段的基础知识和基木技能掌握都较差,又加应试教育影响, 多次经历考试失败的打击。高一新生在初中三年已形成了固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许多学生仅仅满足于课堂上听懂,没有做笔记的习惯,缺乏积极思维,遇到难题总希望老师讲解整个解题过程,缺乏自学、看书的能力,大多学生为了提高数学成绩在初三时往往通过死记解题方法和步骤的方法来学习数学,这样短期内确实能起到一定的效果,而这些方法对于高中数学学习是行不通的,因而学习信心不足,严重影响职高期间的学习和知识的迁移。高一数学学习是中学阶段承前启后的关键,能否适应高中数学的学习,是摆在高一新生面前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 有轨尝试学习的涵义

有轨尝试学习的设计,要依据学生的学习原理,有针对性地创设条件,促使学生的尝试学习顺利进行,实现学生主动的、生动的学习。有轨尝试学习是在教师的主导下,按照一定的步骤、程序,让学生有轨道、广泛主动地参与学习,积极思考、亲身体验、发展个性。实施有轨尝试学习,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在这里有轨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尝试学习具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具体的操作学习材料、有效的练习反馈材料、规范的目标形成训练、及时的小组议论和教师的精讲点拨,这是教师主导作用的具体体现。尝试学习可分为自学启导式、探求发现式、类比迁移式等主要形式。总之,有轨尝试学习可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学习生活,搞好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

三、有轨尝试学习的模式

“有轨尝试学习”的操作模式,要充分体现教学理念,突出“三变”,变重单纯传授知识为重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变重教法为重学法指导;变主观思辩为客观实验。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尝试练习为主线,充分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发展创造的能力。主要环节如下:

⒈ 尝试自学,发现问题

在教师的指导下,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每节课前能预习课本,明确重点、难点、疑点,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能独立完老师编写的最简单的练习。同时,把自己预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困难记录下来,并能介绍一些自己认为可行的学习方法,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尝试探究的精神。

⒉ 尝试交流,讲评指导

首先是交流问题,质疑问难。上课后用510分钟时间让同学采用学习小组的形式交流在完成预习练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并进行质疑,教师补充在课前批阅预习练习时发现的代表性问题,通过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的多向交流评价,通过教师点拨指导、例题讲解来进一步理解概念、梳理新知,将学生自己思考得到的初步结论在交流过程中补充、完善,使结论系统化、条理化。

尝试探究,激励思维

通过人人参与,个个尝试,营造自主、合作、交流的学习氛围。通过教师的精要点拨,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精神。基础训练:教师设计难度较小的基础习题,让学生把学到的方法、结论运用到实践之中,让大部分学生感到“尝试能成功”。这是第一次尝试练习。变式训练:在基础训练的基础上,学生或教师作精要点评,在疑惑处,堵塞处巧作点拨,并设置2~3道有一定梯度的变式题。让学生在基础训练中得到的方法、规律和结论再次在变式训练中加以运用。这次训练要采取“低起点、小梯度、多训练、分层次”的方法,将教学目标分解成若干递进层次逐层落实,分层达标。

⒋ 尝试归纳,整合提高

学生在尝试探究的基础上,通过自评、互评,学生自己总结得与失,如学到了什么?是怎么学的?还有哪些困难和未解决的问题。教师与学生都要抓住时机,注重反思体验。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梳理知识体系,作进一步的自我小结,检验自己的学习态度、方法、情绪,并进行自我矫正,使认知结构进一步系统化、深刻化、灵活化。

⒌ 尝试应用,提升能力

在尝试归纳,构建新的认知结构的同时,要注重拓展延伸、迁移运用,努力让学生获得的知识、方法、规律转化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堂训练以书面训练为主,时间为10分钟左右,要求独立思考,独立完成。同时要做到当堂反馈,及时订正,使学生的认知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四、有轨尝试学习与接受学习的区别

有轨尝试学习与接受学习是两种相对的学习方式,主要区别有四个方面。

1、学生的地位不同。接受学习中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讲解,依赖教师的灌输。有轨尝试学习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学生进行尝试,就把学生推到主动地位,尝试的过程就是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过程。

2、教师的角色不同。接受学习中,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出题学生答题,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有轨尝试学习中,由学生先尝试,自己设法解决问题,学生有了困难或发生错误,教师再进行指导,教师只能扮演组织者、指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

3、学习方法不同。接受学习注重现成知识的掌握,学生一般采用听教师讲解、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等方法。有轨尝试学习中,学生一般采用预习课本、同学之间讨论研究、动手操作等尝试探究的方法。

 4、学习的心理过程不同。接受学习中,学生只需直接把现成的知识加以内化,纳入到认知结构中,它注重的是结果。有轨尝试学习中,学生必须在旧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自己尝试探究的活动,形成结论,自己完成内化过程,把结论纳入新的认知结构中,它不仅重视结果,更强调尝试探究的过程。

      有轨尝试学习是一种自主学习,一种探究学习,也是一种发现学习。有轨尝试学习是由学生用尝试的方法,去发现所学的知识,这是一种有指导的发现学习。有轨尝试学习同西方的发现学习有所不同,有轨尝试学习更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教科书的示范作用,不会让学生无序地去瞎摸而花费太长的时间。另外,尝试可争取成功,也允许失败,学生没有太大的负担,更具宽容性和灵活性,更具人文精神。

五、实施有轨尝试学习的有利因素

从高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及认知规律分析,实施有轨尝试学习具有较强的可行性:

1、在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中,指导学生进行有轨尝试学习,使学生对所要讲授的内容提前在头脑中形成兴奋点,真正做到带着问题听讲,可以明显地提高教学效率,适应强度较大的高中教材的学习。

2、在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中,让学生完成值得深入思索的尝试问题,并组织学生分析讨论,可以增强学生思维的科学性和批判性。

3、在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中,通过有轨尝试学习,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4、在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中,通过尝试问题的解决和目标形成问题的完成,使每个学生均获得成功的机会,体会到胜利的喜悦,以激发学生不断进取的欲望和信心。

五、实施有轨尝试学习的注意点

1、学生尝试学习不等于反复练习。学生的练不是无目的的练,不是题海战,练更是作出新的尝试,从尝试的过程中获取丰富的体验,在尝试中学会学习、学会发现、学会创新。

2、教师的讲不仅仅是讲知识讲方法讲结果,还包括示范、启发、点拨、思维碰撞、情感交流,让学生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方位的收益。有轨尝试学习,既要重视尝试的结果,更要关注尝试的过程,要让学生充分体验尝试过程中的情意。要激发学生乐于尝试,敢于尝试的热情,体验尝试成功的喜悦,反思尝试失败的原因。确立坚定走向成功的信念,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

3、在尝试学习中研究教师的自身发展。尝试学习,不只是学生在尝试,教师时时刻刻都在引领着学生的尝试,教师是学生尝试的引领者。因此教师必须积极尝试,超前尝试,努力培养尝试探究能力,在尝试中获取丰富的体验,积累丰富的经验,在尝试中不断提高自己,发展自己。

教师的尝试既要扮演学习者的角色,亲身体验学习过程中的酸甜苦辣,探寻有效的学习方法途径;又要扮演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站在更高的层次上审视学习过程,尝试探究最有效的学习方法,给以学生最有效的指导,从而也实现自身向学者型科研型教师的转变。

4、研究如何把尝试学习从认识领域扩展到情感领域、意志领域;从智育渗透到德育、体育;从学校教育延伸到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形成全方位“大尝试”的学习氛围,培养人的尝试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

5、在尝试学习研究中,善于吸收和运用各种先进的教育理论,博采众长,为我所用,形成自己的个性特色。“提倡一种教学法,并不意味着排斥另一种教学法,它们之间不应该是对立的,而应该互相结合、互相补充、互相融合,综合应用。”

以上是有轨尝试学习的实践探索,为高一新生较快适应高中教材的学习、搞好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发挥了很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