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来我与股市共成长


    1991年春末夏初,在一位朋友的引导下,我开立了证券帐户,踏入了股市大门,至今已将近20年了。

    我当时在一家省级外贸公司工作,股市在我们那个科室里已经成为每天的热门话题,有人早已涉水,有人正天天研究准备探险,有人眼热但心疑。据说,我们科长一半个月就把五万本金炒成了二万,当时闻之的第一反应不是股市多么凶险,而是“科长真有钱啊!”的感叹。

    我当时已经工作了近五年,刚结婚,一向节俭,也就3000元的存款——外贸企业在改革开放初期是福利最好、收入最高的单位,没有“之一”。先买了两本内容和装订至今看来都十分粗糙和简陋的股票知识书籍,十分认真地阅读了数遍,我就把全部存款都搬进了股票帐户。每天上班第一件事儿,就是习惯性翻看报纸上“股市收盘”栏目,记录跟踪股票价格的变化,中午或上班时间偶尔借口溜出到证券营业部茫然地观看着那变化多端、反复无常的显示屏,买点什么呢?一点主意都没有,始终不敢下手。

    我第一次买股票、买的第一只股票,也是在那位朋友的鼓励下才下单的。“买‘粤富华’吧,都从20多块跌到现在8块多了,我一位朋友25块买的,现在还没卖!我刚买了500股。”朋友说。于是,就写单买了200股“粤富华”。很快,粤富华就涨到了9元多,我们俩断然决定——卖!三两天时间,就赚了200多元,相对于我当时的一个月工资收入、本地许多“干部”的两个月收入啊!这钱来的真容易、真快!股市真是个好东西哦。

    第一次入市买股,恰好碰到了股市自最火热的顶部跌到了中途,来了个小反弹,收获了人生的第一个不算大不算小的惊喜。从此,股市粘上了我,我粘上了股市。这一粘,一晃儿,已经近20年了。

 

    有了朋友导入的这第一次,尝到了甜头,从此开始了我自主研究、自主决策的炒股人生。再也不看那风花雪月的小说了,经济信息、上市公司信息、国内外股市历史、技术分析......相关的报纸、杂志、书籍,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无论有时间炒股还是后来因工作繁忙而暂时远离了股市,闲暇时间,都每遇必读。读书是一方面,独立思考和分析更重要。我曾经手画过自己关注股票的K线图,长时间去琢磨各个时期牛股为什么能牛?为什么那么多牛股后来又成了大熊股?转折点该如何把握?如何炒股才能做到只赚不损?......

    20年来,有过惊喜、有过惨不忍回忆,经历了扳手指头数不过来的牛熊轮回。无数的“先股民”成为了股市的先烈,能够在股市中活下来,已属凤毛麟角。遍览朋友圈中在股市混迹20年稀有之不倒翁,有一个共同点:都有长期稳定的工作和收入来源做依靠,炒股只是副业之一,因而未在2001-2005年的长期震荡大熊市中壮烈牺牲,并为2006-2007年的大牛市积蓄了能量。

 

    1994年6月-2006年4月,我在外企担任财务管理工作。工作繁忙,但八小时之外我依然持续关注国内外股市,看电视财经新闻,读报纸上财经信息,浏览股票的涨跌变化,分析股票涨跌变化幅度和背后的原因。一年四次的假期在家休息期间,才会操作买进和卖出;因无法及时操作,被迫长期持股成为我的主要炒股方式。长期持股,隔一段时间高兴,隔一段时间懊悔——懊悔不能及时卖掉,时喜时悲,时间长了,习惯了,淡漠了。到2005年中期,投入的本金损失了60%。

    2003年-2005年6月,是中国股市最黑暗的时期,无数的巨庄突然破产:90%的国营证券公司和投资公司陆续破产,或消失或被兼并;中国第一个资本市场大鳄—“德隆集团”破产关闭;曾经牛烘烘的股市专家们几乎全军覆没,从资本市场上销声匿迹;“杨百万”更是痛心疾首,发誓彻底远离股市;市场上关于某投资者跳楼、某能人骗取银行贷款与某国营企业主管挪用企业资金补填炒股帐户窟窿的的消息不断刺激着人们的神经。

    这个时候,我开始思考的,是炒股的“风险控制”问题:如何炒股才能避免这样的炒股巨损灾难?有没有一种方法可以把炒股损失风险控制在最小限度?这种方法需要个人有什么样的纪律性?......思考这些问题,是因为我当时预感到可能有一天我会失去工作或自动放弃工作机会,需要开辟另外一种稳定增收的渠道,而炒股是我相对熟悉并有极高兴趣参与的事业。

     2001年上证指数2200点左右,我曾逃了顶,与朋友聊天时我坚持认为“股市风险积累已太大”并劝周围朋友们逢高卖出。受朋友们持股不动信念的影响(其实,当时我还不认为可以进入,一受朋友影响二受操作时间限制。这也是我目前坚守自己信念、不问讯他人的原因),我在1700点左右又进入并开始长期持股。此后由于工作原因淡漠了股市波动,没有再操作过。其实到2002年我就预感到1750点之上是个难以有效突破的压力位,到2004年我的帐户有四次保本解套机会。所以,我常思索,如果我在1700点之上就卖出,跌到1300点区域再进入,即使2005年大盘指数跌到998点,帐户的市值增长也是一个可观的数字啊,与60%市值损失成天地之别啊。

    这就是我自2006年开始职业炒股以来坚守“中波段”操作方式的由来。这种中波段操作方式,虽然在2006-2007年那“百年一遇”的大牛市中我曾经放跑了许多超级牛股,每只股票只吃了翻数番、数十番征程中的一小段,且在大盘处于高泡沫高风险时期保持高度警惕,使我避开了2008年的大熊市,保住了绝大部分的牛市成果。

    只做预见到的中波以上之涨升行情,避开预见到的中波以上之下跌风险;坚持中波段操作;不求暴富,只求资产稳定增值。这就是我20年来经历数次股市牛熊后,独立思考和探索,为自己制定的操作理念和操作纪律。

    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中国股市在20年的风雨中不断成长和升华。我20年来陪伴中国股市经历了风风雨雨,曾经摸爬滚打,而今既满足了自己的兴趣爱好又实现了与股市同步成长的愿望,不亦乐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