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01月10日预告:君臣误国


    天宝十三载正月,安禄山风尘仆仆赶到华清宫,跪倒在唐玄宗面前,泣曰:“臣本胡人,陛下宠擢至此,为国忠所疾,臣死无日矣!”安禄山不是唐玄宗的宠臣吗?怎么突然说出这样的狼狈的话来呢?

 

一、国忠告状

   原来,杨国忠在皇帝面前告他的状了,说他有反心。怕玄宗不信,还激了玄宗一句,说“陛下试召之,必不来。”玄宗就真的下了一道命令,宣安禄山入朝了。杨国忠为什么要告安禄山谋反呢?因为他控制不了安禄山。我们讲过,杨国忠自从当了宰相,就大权独揽,把整个朝廷基本上都控制在自己的手心里了。但是,杨国忠几乎是凭本能就知道,有一个人他控制不了。谁呢?安禄山。安禄山得宠的程度绝不在杨国忠之下,而且对他表现得颇为轻蔑。这对杨国忠来讲可是一件难以接受的事情。怎么办呢?干脆整倒他算了。历朝历代文官要想整倒武官,差不多都找同一个理由。什么理由呀?谋反!杨国忠也不例外,整天在玄宗面前说安禄山要谋反。不过,谋反可是个大问题,红口白牙瞎说不行,总得有些证据。那么,杨国忠告安禄山谋反,有没有证据呢?还是有一些的。

    第一、蓄养壮士。安禄山不是经常抓俘虏吗?抓到骁勇的俘虏,安禄山既不杀,也不放,都养起来了。按照《通鉴》的说法,就是“禄山养同罗、奚、契丹的俘虏八千馀人,谓之“曳落河””。曳落河是什么意思啊?这是突厥语壮士的意思。这八千壮士既是他的干儿子也是他的亲兵,个个骁勇善战,一可当百。如果没有反心,要这些壮士干什么!

   第二、招纳谋臣。我们不是讲过,李林甫和杨国忠当宰相,文人比较难出头吗?文人在朝廷找不到出路,就开始流动到边疆节度使麾下了。当时有一个人叫高尚,本名叫高不危,一听这名字大家就知道,有点水平。高不危老家就在幽州,他也颇有学问,可就是郁郁不得志。穷困潦倒中,高不危仰天长叹说:高不危举大事而死,岂能啮草根求活耶!安禄山一听,有点意思,就把他召入幕府了,给自己出谋划策。当时,安禄山手下这样的谋士还颇有几个。如果不想造反的话,干嘛养这么多谋士呢?

 

    第三、储备物资。安禄山都储备什么了?首先就是钱。安禄山不是粟特人吗?对赚钱最内行了。自从安禄山当上范阳、平卢和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就聚拢了一大批粟特商人,让他们到各地贩运物资,替安禄山赚钱。赚回来的钱干什么呀?买马,买兵器。安禄山手下的良马就有五万匹,足可以建立一支实力雄厚的骑兵了。要知道,在冷兵器时代,骑兵的作用就相当于飞机加坦克,有了这么多战马,安禄山的战斗力又提高了不少。另外,他还在范阳北边又修了一个城,起名叫雄武,里面储藏了大量粮草。如果没有反心,要这么多装备干什么呀?当然,在我们看来,这三项理由要说是谋反固然有道理,但是,要说是为了更好地保卫边疆也行啊。但是,有一条可是无论如何也说不过去了。什么呢?

 

    就是第四点证据——私做官服。我们知道,唐朝官服的颜色和品级是直接挂钩的,三品穿紫,五品穿红,不是当官的不能乱穿。可是,安禄山在河北弄了一批裁缝,私作绯紫袍、鱼袋、以百万计。这不是明摆着打算当皇帝吗!这样看来,杨国忠说安禄山谋反,也不是空穴来风。可是,玄宗对他那么好,他为什么还要反呀?

 

   宰相杨国忠搜集到的证据,确实显示出安禄山有谋反的可能。那我们就有疑问了,唐玄宗对安禄山那么好,既给了他很大的权力,又给了他无比的宠幸,甚至还让杨贵妃认了他做干儿子,作为一个臣子,他还有什么不满足的?他为什么非要谋反呢?

 

   首先,皇帝生活太迷人,安禄山太羡慕了。要知道,安禄山本来就是一个边疆放羊娃出身,即使后来当了军官,也是塞外苦寒之地,生活还是比较纯朴的。可是,自从当了节度使,经常进入长安,安禄山的眼界可是一下子就打开了。长安是大唐帝国的首都,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特别是宫廷,到了天宝年间,因为物资丰富,唐玄宗又耽于享乐,所以富贵风流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有几件事安禄山太羡慕了。什么事呢?第一、美女。安禄山不是杨贵妃的干儿子,杨贵妃姐姐们的干哥哥吗?这几位夫人,当时都是二三十岁,丰满艳丽,浑身上下散发着贵族女性的迷人气息。把安禄山都看傻了,这还是人吗?这分明是神仙姐姐嘛!安禄山也知道,后宫里这样的神仙姐姐多得不计其数,他能不垂涎吗!第二,娱乐活动。要知道,安禄山也是个舞蹈家,别看肚子重达300斤,跳起胡旋舞照样得心应手。在这样的行家面前,一般的音乐歌舞也罢了,安禄山最感兴趣的是舞马。唐玄宗当时训练了一个舞马队,每次举行宴会,都让这些马一边用嘴叼着酒杯,一边随着音乐节拍跳舞。这可让安禄山太震撼了,他跟马打了一辈子交道,只知道马能冲锋陷阵,从来不知道马还能跳舞!这粗鲁和优雅的差距怎么那么大呢!当年,刘邦看到秦始皇出行的排场,忍不住说,“嗟乎,大丈夫当如此!”面对着宫廷生活的诱惑,安禄山心里可能也在想,当皇帝确实比当节度使好玩多了!

   第二、中原武装力量水平太差,安禄山太轻视了。自从开元中期府兵制解体之后,兵力都集中到边疆节度使手下,整个中原地区就没有兵了,只有中央有十万左右的禁军。按说,这十万禁军如果个个精壮也可以,当年唐玄宗诛杀韦后不就用的禁军吗!可是,经过漫长的开元天宝时代,因为长期不打仗,不训练,禁军也逐渐腐化了。按照唐朝的规定,所有人都有给国家无偿干活的义务,这叫做徭役。但是,只要当了禁军,就可以免除徭役。这样一来,长安城的好多市民,商人都纷纷花钱托关系当禁军。这些人哪有什么心思当兵啊。平常该干嘛干嘛,只是偶尔到军队点个名,报个到。这样一来,军队风纪特别坏。按照《通鉴》的说法就是“富者贩缯彩,食梁肉;壮者但翘木杠铁”。不是吃,就是玩儿,一点战斗力都没有。安禄山往来长安,看看这些腐败的禁军,不由得非常轻蔑。别看唐玄宗是皇帝,他的兵比我的兵可差远了!

   第三、玄宗年纪一天比一天大,他也开始担心了。安禄山从开元二十四年开始跟唐玄宗打交道,眼看着玄宗从一个精明强干的中年人慢慢变成不问朝政的七十老翁。当年安禄山为了巴结玄宗,不拜太子,固然是神来之笔,但是,也把太子给得罪了。俗话说人生七十古来稀,谁知道玄宗还能活几年?一旦太子接班,安禄山还能有好果子吃吗?想到这些,安禄山也觉得很紧张。

   因为羡慕皇帝的生活,轻视皇帝的武力,再害怕以后新皇帝对他不好,安禄山早就产生造反的想法了,也一直在做着造反的准备。群众的眼睛总是雪亮的,事实上,当时,告安禄山谋反的人也并非安禄山一个。当年,安禄山修雄武城的时候,王忠嗣还告过他谋反呢!这样的意见听多了,玄宗也有点不踏实,索性听从杨国忠的意见,招安禄山入朝。

 

   谋反可是大事,安禄山既然想谋反,就要做方方面面的准备,他再怎么小心翼翼,也会露出一些马脚,所以当时不光是宰相杨国忠,很多明眼人都曾经向唐玄宗举报过安禄山。那么,唐玄宗听到这些说法,会做出什么反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