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互联网风声鹤唳、民营网站惶惶不可终日的时候,我不经意间注意到,作为传统媒体阵营的杂志,在悄悄复兴。
我以前很少看杂志,除了哈佛商业评论我订阅过以外,没有订阅过任何杂志。不过,哈佛商评估计比较贵,故而经常投递到家里邮箱后被人顺了去。抱怨过几次没有得到解决后,我就再也不订杂志。
坐飞机的时候,倒是经常买杂志来打发飞机上的无聊时光。我的习惯是一本《博客天下》一本《看天下》。虽然看文摘类杂志似乎有些不上台面,但的确容易打发时间。我个人对时尚类的杂志,就是那种以图片为主又厚又重的玩意儿,一贯兴趣不大。
不过,我最近越来越对去买杂志有兴趣了,有几本杂志,特别是南方地区出的,很值得一看。比如《新周刊》,比如《南方人物周刊》。父母家里有免费的《第一财经周刊》,也是我经常拿来读读的对象。这些周刊类的杂志,鉴于出刊的频率,还是很追着时下热点跑的。我对杂志的装潢排版用图,从来是不挑剔的,重点是内容。
有趣的是,其实网上也经常有复制这些内容,但我还是习惯捧起一本具象的东西来看看。特别是《南方都市周刊》(我后面会提到),当我被迫使用网页浏览或者rss阅读的时候,我反而觉得不习惯了。
太阳懒懒地照在身上,一杯咖啡,一支烟,一本杂志,是相当惬意的事。
南方出的那些周刊,还是很针砭时弊的。有些文章,火力十足,其中尤以《南方都市周刊》为甚。可笑的是,在上海,这本杂志俨然就是本境外刊物,一买不到,二订不到。
不得不回到一些精神层面上的来考虑。杂志能让从业者有“记者”的使命感(报纸也有,不过报纸长篇大论做深度报道的,版面所限),特别对于那些毕业于新闻学院的人来说。这种使命感会驱动他们在可能的情况下做一些自己觉得无愧于“记者”这个词的事。胡舒立跑中山大学做演讲,座无虚席,就能说明这一点:今天新闻专业的年轻人,并非只对写软文写通发稿有兴趣。
然而,商业网站并不如此。这和“群体”有关。杂志的群体内部会互相影响,驱动群体中人向专业主义靠拢(你听杂志的人互相探讨商业模式么?),而网站的群体内部影响,则向商业化靠拢(他们喜欢探讨如何赚钱,如何帮客户做营销)。另外一点是,大多数情况下,一个学新闻传播的人,面对一个杂志的offer和一个网站的offer,选择前者可能更大一些。这两点造就了其实商业网站是没有多少使命感的(倒是一些个人站点会有)。
不过,这种复兴,我无法判断究竟是昙花一现还是会成为一种持续的力量。而且,很明显,这种复兴也是地域性的。至少在上海,作为一个上海人的我,不得不万般不愿地指出,这是一个庸俗的商业之都,一个肤浅的娱乐之都,文化?人文?思想?统统和上海没关系(凡事皆有例外,东方早报还算在坚守什么,只不过这份报纸的影响力并不大,而且人文层面上,也是务虚居多)。
南方人历来喜欢开风气之先,胆子也比较大(这和他们通常意义上瘦弱的身材有着明显的对比),我发自内心的希望,这一点点火种,最终能汇聚成一股的强大的力量,为这个苦难的国家的复兴,摇旗呐喊——声嘶力竭之后,终有回报。
Copyleft © 2010 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禁止演绎 注意:转载勿改标题!
ItTalks -- 魏武挥的Blog (digitalfingerprint:fc4f8fc31f70097eea4b780b13146415)
欢迎 follow我的twitter 分享我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