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磊的投票


    我猜想张磊捐款耶鲁大学888万美元的举动,在美国不会像在中国这样成为热议新闻。这不仅因为耶鲁大学获得的大额捐款甚多,还因为耶鲁的学生来自全球,捐款人中恐怕不乏外籍校友。

    但是它在中国必定成为新闻。一位校友向自己的中国母校捐款这样的数额都是大新闻,况捐给的是美国大学。

    虽然它有成为新闻的理由,我还是想说,它毕竟也有自己发生的逻辑。

    先从宏观上说。中国新生从全美获得全额奖学金的人数,保守地说每年也有300多人。国门打开三十年来,总计就是一万人,总额数以亿计。一万人中产生一个张磊,当在想象之内吧。何况捐赠是美国大学的生命线和特有的制度文化,每个名校都在不疲倦地向它的富豪校友们发出捐赠的请求。

    其实我们已经进入微观了。具体到张磊,他很可能接到过这样的请求。至少,他受到过耶鲁捐赠母校的文化氛围的影响,这文化是感恩思想的制度化,而校友的解囊成为学校的一大财源。多数中国人总会听闻过中国某学生获得美国奖学金的事情,却很少去想:这钱是哪里来的。而其相当大的部分正是来自校友们的捐赠。如果长期都没有一个中国大陆人,不管是海龟还是美国定居者,加入捐款的行列,才是怪事呢。我记得王安在八十年代曾大额捐款母校哈佛,查阅后得知他先后三次捐赠。王张的区别是,王是台湾出身的美国籍,张是耶鲁归来的大陆人。

    网上很多人说:捐款是个人的权利。这话没毛病,可惜这说法并不能保证一切捐款的举动都被大家理解。比如说,一个发了财的儿子不去孝敬母亲,却拿出百万帮助他人,人们非议他便合情入理,这种舆论有其积极功能。问题在于,母校绝非每每等于母亲。母亲是你必须去养老送终的,且母子感情不笃的毕竟少之又少。而一般意义上颂扬母校是大而化之的套话。在微观层次上看,每个毕业生对母校的感激程度是大不相同的。他有可能觉得一个母校对他的成长帮助巨大,另一个不然;他有可能对一个母校有强烈的感恩之情,对另一个缺乏;这些都会自然而然地导致他在捐款上的差异选择。而他异常感谢耶鲁大学给予他的知识、思想,我不觉得奇怪。

    即便想定要以实际行动报答母校,也不是一定选择捐款。一个理性的捐款人在做出这一决定时,理所当然地会审视学校的财政系统,这款子会得到善用吗?是用来增加学生奖学金的总额,还是扩大教授办公室的面积?如果比较财政,美国大学胜过中国大学应该是显而易见的。多数中国留学生都有切身体会,浩大世界人海茫茫,人家凭什么给了自己一份优厚的奖学金?这里面绝少裙带私情,完全是出于筛选人才的公正尺度。相反,对当今中国大学有所了解的人,都会痛感我们大学的钱财花的不是地方。对这样的学校你愿意无条件地捐款吗?

    细检美国社会中的几大系统,我以为教育是其中最优秀的制度,是其社会大厦的柱石,文化生态中的长青藤。以我的理解,张磊回报耶鲁是向这一制度鞠躬。我虽不曾有过捐赠的想法,对美国教育制度是深为钦佩的。

    但是无论如何,这是一件令大家震惊的新闻。从网上获悉,张磊是当年某省的高考状元,可信智商不低。我一向认为,商场上的成功对情商的要求超过智商。一个智商和情商都很高的人,不会想不到他这番举动在中国将引发何等非议。我猜想,要不了多久,要么动口,要么用脚,他会对大家的议论作出回答的。

                                                 《新京报》2010年1月16日